分享

中国山水画简史

 幽兰阁csgl 2017-11-21

             马生钢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达到三项要求。一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二是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流派及艺术特点;三是学习和掌握山水画创作的绘画理论。

 

一、艺术的起源及山水画的萌芽

中国画一语最早见于明代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一书。书中引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话,“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这是对中国画最早的定义。中国画分科为:人物、山水、花鸟、翎毛走兽等。

中国画艺术的起源应该说是从华夏民族的劳动生活中来。黄宾虹在谈艺术时说“诗中有画,妙在诗旨,画先于书,诀在书法。”此语即道出了艺术创作的要旨,又说出了书画之同源及关系。

在未创造文字之前,人们先以画来记载劳动和生活所发生的事情。其功用是服务于劳动和祭筮神明。例如:石器,岩画,石刻,彩陶等。此时的美术是与物质劳动、物质生活交织在一起,这一时代的一切美术作品都具有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的双重性。此后一些美术演化为文字,如:日、月、山、水、鱼、牛等象形文字。一些美术则与图腾崇拜结合的更为紧密,再后来的美术才有了精神的陶冶和欣赏的价值。

山水画萌芽于晋,一些文献资料不乏记载。在晋 .顾恺之所著《论画》一文中,第一句便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中说:“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它,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根据记载和考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群峰排列,犹如犀栉锯齿;2、比例不称,人兽禽皆大于山,水不容泛;3、树皆简单,多如伸臂布指,且树大于山;4、山水中点缀很多复杂的禽兽之属;5不但有表现上下的高度,有向左向右延伸的宽度,也有表现纵深方面的画境,但空间感不好。

魏晋时期山水画的主要画家及艺术成就:

1、顾恺之。画论著作有《画云台山记》、《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其画笔墨精炼,设色淡雅,用线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极富韵味和表现力。提出了“传神论”、“迁得妙想”、“以形写神”、“置陈布势”“妙在传神阿睹中”等绘画理论。

2、宗炳。画论著作有《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最重要的文献。(1)山水画功能论,提出“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饱看卧游”。(2)写山水之神,“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指山水之神,要“应会感神,神超理得”。(3)以形写形,以色貌色。(4)远小近大原理的发现。(5)道家思想开始浸入绘画理论中。          

        

       二、山水画的发展和突变

山水画发展和突变期是从六朝后期至唐中期。山水画从六朝到隋初这一阶段是停滞期,原因是(1)山水画初兴,一般只是文人自画、自赏。(2)山水画的历史较短,有成就的画家不多。(3)山水画的技法尚在探索阶段,参与绘画山水的画家很少。大多数画家从事佛教题材的创作。

隋末唐初山水画才得以发展,而且进展很快。重要画家有陆探微、张繇、展子虔此三人与顾凯之合称唐前四杰。而除顾恺之外,展子虔的成就最大。展子虔画人物神态具足,神采如生,画山水远近咫尺千里,解决了前人“水不容泛,人大与山”的问题。对山水画的独立、成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青绿山水之端绪。现存作品《游春图》是最古老的山水画作品。有“唐画之祖”之美誉,他的青绿山水对唐初山水画,尤其是对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影响很大。

    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唐初,二闫(闫立本、闫立德)做出了重大贡献。早期山水画多附属于人物,隋代开始多附属于宫观。二闫试着把山水从宫观的背景中摆脱出来,使之独立成科,是了不起的贡献。二闫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人物上,闫立本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山水画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即吴道子、李思训和李昭道。魏晋以降至唐初,画大抵都是用“春蚕吐丝”般的细匀而无变化的线条勾勒轮廓,填以重彩,吴道子初师张旭、贺之章的书法,后改学画,且“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千余年被捧为“画圣”。在山水画上第一个奋起变革,他把人物画的线条移到山水上。创造出兰叶描、蚯蚓描等,线条变化多端,粗细随意。画风非工细一类,而是“落笔雄强”、“敷粉简淡”、气韵飞动,用线极富动感、节奏和变化。吴道子与同一时代的曹仲达被后人称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在继承展子虔山水画艺术的基础上使山水画之变得以成功。在山水画的色彩和精意刻画等方面有相当的长处。创造了金碧、青绿山水一派,对后世的北派山水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有《江山楼阁图》、《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等。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被称为古典山水画的高峰。

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王维。荆浩云:“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王维,字摩诘,长于诗画,其佛像和山水画皆妙得天成,始学青绿体,后与张璪创山水画“破墨”一体,作品注重水墨意趣,以墨代色,为后世推为“文人画”始祖。水墨写意一派的兴起在唐代,而这一功绩当归王维。代表作品有《长江积雪图》、《山阴图》、《雪溪图》等。

在绘画理论上,南北朝齐时画家兼理论家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理论著作。他在这篇著作中提出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色;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摹写。这一理论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指导和评判原则。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主张以大自然为师,从客观事物中寻求创作素材,汲取营养。

    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1)山水画已独立成科;(2)从事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家增多,不再只是文人雅士自画、自赏,而是有了欣赏的群体;(3)山水画的技法和理论日臻成熟,在赋色、钩染、造型、透视上有所突破,更加接近自然。(4)山水画已经形成了工笔重彩、水墨写意的体系。

            

三、山水画的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

    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期是在唐末、五代、宋初这一阶段。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像孙位、荆浩、关同、李成、范宽、董源、巨然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家。山水画自五代宋初居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同时,山水画又是文人画家驰骋的主要苑地,历代画论也主要在山水,历代画法、画风、画派演变也主要在山水。

唐末的政治对绘画的影响很大。

   (1)绘画中心和力量中心的转移。

   (2)与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宗教画、人物画的主流地位让给山水画,山水画成了战乱年代中一些政治失望的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这一时期按时间顺序当推孙位。孙位是唐末随朝廷南迁的一位画家,他们的画作遗留下来的不多,从孙位的《高逸图》中的山石看来,和北方山水画不一样,它不像北方山水画那样风骨奇峭,雄浑厚重,而是以秀韵严整见长。画作有简逸和细腻两种画风,而以“简逸”最为突出。

    其次,当推荆浩。荆浩因厌倦官场,隐居于太行山中,耕而食之,摈弃一切功名利禄之杂欲,以山水画自乐,成为北方画风的奠基人。荆浩的画流传至今的有《匡庐图》、《秋山瑞霭图》、《崆峒访道图》等。著作有《笔法记》,在其《笔法记》中提出“图真”、“六要”、“四品”、“四势”、“二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图真,本质是“传神”,“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四品,一曰神,“神着,亡有所为,任运成象”。二曰妙,“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柳笔”。三曰奇,“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四曰巧,“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为实不足而华有余”。四势,用笔四势,即“筋、肉、骨、气”。二病,一曰无形之病,二曰有形之病。

    第三,北方山水画三大家,关同、李成、范宽。

    关同,初师荆浩,晚年山水画超然出蓝,世称“关家山水”。存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秋山晚翠图》、《山溪待渡图》等。关同的山水画有气有韵,合于荆浩所主之“图真”、“六要”之神品,后世评说:“笔墨略到,便能移人心目,使人必求其意趣。”成为五代山水画坛巨匠,“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成就之高,前无古人。

    李成,自幼博涉经史,好诗赋,喜琴棋,尤嗜酒,以山水画著名于世。自曰:“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仕之门。”相关史籍记载,李成性情旷荡,聪明豪迈,磊落大志,然常郁郁而不得逞,故一边寄情于山水画,一边痛饮消愁,惜英年早逝,年仅49岁。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传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乔松平远图》、《茂林远岫图》等。李成的画给人以清刚、淡雅的美感。以气论,则是清气;以韵论,则是淡韵。所以李成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达官贵人欲求其画,不惜重金,不择手段。因画名之高,当世已有伪造者众,“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其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范宽,字中立,善画山水,虽师荆浩、李成,却能自成一家。《图画见闻志》记载:“仪状峭古,理通神会,奇能绝世”,“性嗜酒,好道”。隐居于终南山、太华山中,常坐于山林间,终日纵目四顾,景于心合,画于心成。他的画特点是“风月阴霁难状之景”,“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画法上,“山顶好作密林”,“水际爱作突兀大石”,善“点子皴”法,用墨浑然厚重,骨法劲韧。今能见之作有《溪山行旅图》、《临江独坐图》、《雪山潇寺图》等。《圣朝名画评》把范宽的画列为神品,并认为“宋有天下,为山水者,惟中立与成称绝,至今无及之者”。就连坚持绘画以淡为宗、以柔为本的明代董其昌见了范宽的画也不得不感叹为“宋画第一”。后世学范宽者,其徒甚众。

    第四,南方山水画两大家,董源、巨然。

    董源,字叔达,南京人,南唐时任“后苑付史”,故称“董北苑”。他的山水画如《图画见闻志》记载:“着色类李思训,水墨类王维”。《宣和画谱》评价其作品:“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霁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其特点是善于表现季节、气候的变化。其题材多为江南自然风光。如《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溪山行旅图》等。董源的山水画为后世文人画的标准,宋以后,山水画“三分天下”董占其二,后世的巨然、黄公望、王蒙、董其昌及清四王均师承董源。

    巨然,僧人,受业于江宁郡开元寺。随董源学画,攻山水,其皴法、苔点与之相似。其山水画轻岚淡墨,烟云流润,,给人以温润,不外露刚拔之气的感受,很少作平远景致,以高山大岭、重峦迭嶂、复峰层崖为主,且山顶矾头尤为突出,林麓间多卵石,皴法以长披麻皴见长。传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层崖丛树图》、《溪山图》、《山居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巨然是位僧人,佛家思想影响着他的审美观,故画中幽静、野逸,决无尘世繁闹之感。用笔较之董源更加温润,更少燥气,比董的画更加成熟。

中国山水画至此艺术成就达到艺术的巅峰。(1)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著名的画家如卫贤、赵干、郭忠恕等,群星闪耀。(2)荆、关、董、巨之巨星各耀南北,百代标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3)南北流派纷呈,因地域、环境之影响,塑造了南、北个性分明的艺术特性,为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巨大。(4)画理、画论更加完善和发展,为山水画的创作和提高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宋代郭熙、米芾和南宋山水画四大家

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时期李成画风笼罩着画坛,这一时期复古之风盛行,而其中较为出色的当属郭熙和米芾等人。郭熙是个画家,单就画而论,画史上也可写上浓重的一笔,更重要的是他的《林泉高致集》才真正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不朽地位。著作中总结前人经验,创“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画透视法。郭熙的代表作品有《早春图》、《春山访友图》、《江山万里图》等。他才爽过人,自成一家,所画得渊深旨趣,巨嶂高壁,长松巨木,善得烟云出没,峰峦隐现之态,其构图、笔法均被称为独步一时。

米芾,字符章,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绰号米颠、米痴。善书法,精鉴赏,长于山水画,嗜书画奇石。与其子米友仁合称“二米”、“大小米”。创“米点山水”。山水画从五代至宋初达到了一个高峰,尔后步其后尘者,真正出蓝者尚无,此段画史中,虽不十分寂寞,却缺少能领风骚的赫赫大家。米家山水,别开生面,另辟蹊径,独创了“落茄点”,于是“米点山水”以其“云山墨戏”的文人画特性,以其崭新的面貌登上了山水画坛,为中国山水画增加了丰富的一页,其画史地位不容忽视。

李唐,院体山水画的创始人。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精,但对后世影响极大地还是他的山水画。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图》、《奇峰万木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等。李唐是经历了北、南两宋的大家,靖康之耻时南迁至杭州。到南宋画院时,画院学习临摹均以临摹李唐的画为主,系无旁出。

刘松年,画学张训礼,而张是李唐之学生,当属李唐一脉。现存作品仅有《溪亭会客图》和《四景山水图》等,以《四景山水图》最能代表刘松年的面貌。刘松年是一位爱国的画家,画过“中兴四将图”以表达对抗金名将的敬意,其用心不言而喻。

马远,南宋画院祗侯、待诏。很受皇家宠爱,他的画多藏于皇家御府,或用于赏赐大臣。存世作品有《踏歌图》、《雪景图》、《花灯侍宴图》、《楼台夜月图》、《西园雅集图》、《梅石溪凫图》、《水图》等等。马远的山水画特色可谓“简而刚”,山石多峭拔刚硬,皴法为大斧劈皴兼钉头鼠尾皴,画树“瘦硬如铁”多折枝。马远的画形式多以边角之景特写,有“马一角”之说,这以少见多,以偏概全,正是他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

夏圭,南宋画院待诏,赐金带。历来史论把马、夏并称,实因二人画风基本相同。《续书画题跋记》录有赞美夏圭的诗云:“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意到笔精工莫比,只许马远齐称雄。”夏圭的画分两种,一是偏于清刚的,如《溪山清远图》,(此卷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山石皴法不完全是大斧劈,或用小斧劈,或用长短线、拖泥带水皴法,水墨也较清淡,含有一种清逸之气,隽秀而峭拔,。二是如马远,《烟岫林居图》、《梧竹溪堂图》、《江头泊舟图》、《西湖柳艇图》等。主要面貌和马远差不多。一角取景,有“夏半边”之谓。

此一时期山水画的艺术成就:(1)北派山水达到高峰,水墨刚劲,构图简括,刚猛劲健的画风体现了时代的特性。(2)南宗山水已有发展,“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理论基础。(3)画院的建立为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呈现了学院派绘画一体。

 

               五、元代赵孟頫及山水画四大家

元代是抒情写意山水画达到的高峰期。起于北宋后期,以苏东坡、米芾为倡导的抒情写意山水画,正准备向前发展,却因为“靖康之难”而被摧折了。南宋一代一直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到了元代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很快达到了成熟的高峰。这个高度,前代不可能达到,后代也无法企及,这是元代社会特有的艺术,是继五代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个高峰。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皇家后裔,宋秦王赵德芳之十世孙。弱冠丧父,生母丘氏流泪告诫:“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故孟頫刻厉、昼夜不休,20岁中国子监,居湖州时与钱选等八人被称为“吴兴八骏”,声闻溢涌,达于朝野。元官府多次请出,婉拒不仕。自诗云:“青青惠兰花,含英在中林,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心”。后感恩程文海,33岁出仕,卒年69岁。赵孟頫一生位极人臣,身享无穷荣华,却心受无尽折磨,可用“矛盾、痛苦、悔恨、委屈”八字概括。到老年“中肠惨戚泪常淹”,作《自警》诗以概括一生,最为沉痛:“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于人间作笑谈。”正是这些矛盾、痛苦的心理因素,才是造就伟大艺术家的特有土壤。赵孟頫一生以书画著称于世,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善画人物、山水、竹石,尤长于画马。其绘画主张有两点:一是强调复古,即“作画贵有古意”;二是提倡“书画同源”,即要求绘画笔墨有书法趣味。他在《秀石疏林图》题画诗一首:“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被后来许多主张复古的文人士大夫视为名言。代表作品有《吴兴清远图》、《幼舆丘壑图》、《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等。

黄公望,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隐居不仕,性情孤傲,志行高洁。每以梅花自喻,故自喻“梅花道人”、“梅花和尚”等。研究理学,精通儒学,又通佛道。在他的言行中体现佛道精神尤重,故画作被人称为“有山僧道人气”。吴镇不做官,不卖画,以占卜为生。一生少交友,书法高妙,“元四家”中,其草书最足称道。作画笔势圆转,水墨湿润,景愈远境愈高。代表作品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秋江渔隐图》、《双松平远图》等。

王蒙,字叔明(一作叔铭),晚年居黄鹤山,号黄鹤山樵。又自称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今吴兴)人。王蒙是元初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出身书画世家,曾一度任官,后来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余杭)的黄鹤山。元朝灭亡后,王蒙山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厅事,与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发被捕,王蒙也受到牵连下狱,死于狱中。王蒙博学强记,诗文书画都有很好的功底。
    其绘画主要师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画面构图繁复周密,纵逸多姿,笔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他工书法,尤擅画山水,以董、巨为宗,而自成面目,亦兼画人物。与倪云林、黄公望、吴镇齐名并有交往,后人称“元四家”。他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独特风格,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纵横离奇,莫辨端倪”。《画史绘要》中说:“王蒙山水师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恽田更说他“远宗摩诘王维”。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两种,其特征,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笔,以用笔揿变和“繁”著称;另一是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倪云林曾在他的作品中题道:“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作品有:《林泉清集图》、《松山书屋》、《湘江风雨图》、《溪山逸趣图》以及《雪霁图》,信笔挥洒而天趣横溢、意致超绝。留传至今的还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溪渔隐图》、《秋山草堂图》、《夏日山居图》等。他的画从各种手法表现江南林木的苍郁茂盛和湿润感,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明清及近代画家几乎都学过他的画。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他的书法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幽涧寒松图》、《疏林图》等。

    元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1)元代山水画的主要作者是士人,以“高逸为尚”、“放逸次之”的理念,使中国古代抒情写意一格达到了顶峰。(2)山水画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空前的突破,湿笔、繁笔、简笔和水墨、皴法的丰富变化,提升了山水画的艺术性和感染力。(3)少数民族学汉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六、明代的流派及山水画四大家

明代山水画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画的延续,明朝反对士人隐逸,要为国家所用,否则会被杀头。明初画家,基本上都掌控在朱氏彀中。按皇帝的意志画画,朱元璋喜欢南宋绘画,于是从画院开始,渐渐兴起南宋画风。明代绘画中心主要在江南,一是以浙江杭州为中心的浙派,主要的领袖是戴进,在明初影响很大。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派,主要的领袖是沈周,在明中期影响很大。三是以上海松江为中心的松江派,主要领袖是董其昌,在明末期取代吴门派的影响。这三个主要门派中以吴门派成就最大,其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成就斐然,史论誉为明“四家”。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人称江南“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家世代隐居吴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沧州趣图》、《卒夷图》、《卧游图》《东庄图》等。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一幅是《烟江迭嶂图》卷,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岚,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
    文征明,初名璧,字征明,号衡山,江苏长洲人。早年师从沈周,后有自家面目。既能青绿又善水墨,既能工笔也喜写意,可谓一专多能。画风以赵子昂、吴仲圭、王蒙三家为基调,但突出赵、王而以吴为辅,秀丽雅致、温雅静穆,有翩翩文雅之趣,神采气韵独步一时,他是古代画史上少见的长寿画家,90而卒,主盟画坛达50年之久。
  早期的仿古作品,具有研习前人技法的意义。如32岁所作《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构图和笔墨技法全似王蒙;39岁作的《天平纪游图》,富有黄公望隽秀苍润的格调。晚年的仿李成、仿董、巨之作,都呈现出自己文秀清婉的气格,且笔墨老到,均是自家风貌。
  表现文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的题材是文征明画作的重要内容。如《东园图》、《高人名园图》、《苔上草堂图》、《临流幽赏图》、《听泉图》、《清秋访友图》等,都是传世佳作。另有《江南春图》、《石湖清胜图卷》、《洞庭西山图》、《灵岩山图卷》等,皆为诗文书画合构,表现了画家对熟习的吴中山水的丰富感受。
   文征明一生勤奋创作,至老尤甚。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他为御史严杰之母写完墓志后,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唐寅,成化六年生于吴江(今江苏苏州),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幼年就学,才气奔放。弘治十一年,举乡试第一,30岁时进京会考,牵扯科场案遭受株连入狱,即被革黜放行浙江为吏。从此不再求取功名而志在文墨,并远游各地名胜,生活颓放不羁,自刻图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年信奉佛教,取号六如居士。此时南昌宁王朱宸濠重礼相聘,但唐寅发现其反叛意图,遂装疯回到苏州,隐居在桃花坞桃花庵内,生活更加放荡。
  唐寅一生坎坷抑郁,但却书画辉煌。他既画人物、仕女,也善山水、花鸟。约在30岁自京返吴后始跟周臣学画,直到40岁左右。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记:“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赵、王、黄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其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此评可知唐寅画风的渊源,因而具有院体格调,但于灵逸秀雅之外,又能超越前人,为吴门风貌,个性风格已趋成熟。此时的山水画作有《骑驴思归图》、《春游女儿山图》、《南游图卷》、《看泉听风图》、《渡头帘影图》、《行旅图》等,可看出与周臣的启承关系,笔墨刚劲挺拔,出于李唐一脉。但又多有巧思,自出新意。
  40岁以后,唐寅已脱出周臣门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47岁时所作的《山路松声图》可作为标志之一。晚年的《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西洲话旧图》、《震泽烟树图》等,已从中年的峻拔变为平淡清逸,沈、文的文秀苍润风韵也存于水乳之中。特以《步溪图轴》略见一斑。《步溪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画面峰壑空远,林木萧疏,境界深邃。有小桥横卧清溪,一人徐步缓行,神态怡然。透过曲水横坡,层层远伸,远处高峰稳秀,云气弥漫;妙得空灵,画法苍润;既有南宋院体山水的传统,又有文人画风之格调。虽无年款,可知是其晚年所作。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弘治六年生于太仓一个漆匠之家,后移居苏州。初为漆工,也师从沈周学画。正德年前后已声重画坛。他曾客居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处,多所观赏和临摹前代名家作品。因其来自民间,创作题材颇为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各类,并擅青绿、水墨、写意、白描各种技法,成为明代的一位全才画家。中年以后,仇英将宋人的周密造型和元人的放逸笔墨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疏放简逸的画风,具有深厚的文人书画气息。《桃源仙境图》、《柳下眠琴图》、《停琴听阮图》、《松溪论画图》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
  《桃源仙境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绢本设色,为明代少见的青绿山水佳作。所绘高山、泉水、白云、溪流、林木、楼阁等,笔墨极为精丽艳逸,骨力峭劲,风格秀细。

明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成就:(1)明代山水画门派林立,浙派、吴门派、松江派各时显秀。(2)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书画市场的形成,书画市场又促进了画派纷呈。(3)明代画坛最伟大的事件是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

               

七、清代四僧和四王

清代山水画,只是在初期产生了一些大家,不仅超过了宋代,也确实可以同宋代媲美。石涛以后山水画的生气也就不复再存了,举国上下,皆风靡“四王”的画风,十分沉闷。只有清末才有了一些新生命诞生。

  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领袖。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曾有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说明他不甘囿于先人藩篱,勇于常变。此种艺术境界,除石涛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后世有独创性的大艺术家对他都倍为尊重。

  博采众长的弘仁,曾师从孙无修、肖尺木(云从),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元四家,尤其是倪云林。渐江法师而不泥师,学倪瓒(云林)的精神,直师造化,别开生面。他长期居于黄山,习见层峦陡壑,老树虬松,并加以概括和提炼,表现了一种伟峻沉厚的意境。渐江从摹仿、借鉴转变为直师造化,师法自然,一举破了倪瓒远山平水、缓坡疏林的规范,形成了“笔如钢条,墨如烟海”的气概和“境界宽阔,笔墨凝重”的独特风格。他的绘画作品,既有元人超隽的意境,又有宋人精密的特点,思出时流之上。

  渐江的作品之所以构图新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与他对大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刻苦实践分不开的。他虽家贫,仍藏有倪瓒的书画卷和王蒙的山水轴,朝夕揣摩,苦练不辍。他早年游武夷山,晚年游庐山,长期住黄山,终年生活于山山水水之中,山光水色,缥缈烟云,熟悉于胸中,自然流泻于腕下。弘仁善写黄山真景,有《黄山真景册》五十幅,其构图皆出于黄山真情实景,每页一景,幅幅不同,可谓煞费苦心。正如他自己所云:“坐破茅衣第九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正是因为弘仁作画以天地为师,师法自然,重视精神气质,灵活地学习他人之长,而不落入藩篱,所以作品富有独特技法,充满生活气息和创造精神。他和石溪、石涛、八大山人,被称为“四大高僧”。渐江一生勤于学习,从壮年到老年,无日不看书作画,因而诗、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其中以画的成就最大。他的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他很少用粗笔深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中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灵之笔徐徐写出,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于寓深秀,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峻逸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品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山石取势峻峭方硬,林木造型盘弩犹劲,虽师法倪瓒,但又能“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比倪瓒还要孤高。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凡画山水,简淡高古,画家极难事,简非不用笔,淡非不用墨,写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最要得山水性情。

   渐江山石画法出自“折带皴”但用笔更加灵活多变,略有生活气息,表现出自家的风格。代表作品有《黄山图》、《黄山天都峰》、《黄海松石图》、《山水册》等。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相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他是明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终年55岁。公元1645年(顺治二年),他十六岁,在国破家亡的命运促使下,遂由桂林赴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 这期间他又先后到扬州、杭州、宣城、贵池、径县等处游历,并在径县双幢寺住过三年。这段时间是石涛绘画艺术成就关键时期。他的绘画多以黄山胜景为题村。五山白岳既雄又秀丽,是他创作的源泉。因他遍游名山大川,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生动神态,故其艺术修养日益精深。他的山水画的成就,正是因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的结果。他以炽热的感情,好山,看山,勤于貌写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胸藏丘壑,故而能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规律,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他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他的理解和感受是很深刻的。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画画,到28岁时,就敢于向当时的画院进行尖锐的批评了。他在游西湖时所作山水册子后跋云:“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棒腹曰,我自用我法。” 

  石涛否定清规戒律,强调个性发展,在当时见解是很新鲜的,石涛作画,最擅长长卷和册页,他的《山水清音图》,画面上描绘峭壁大岭,飞泉激湍,新松夭矫,丛枝滴翠;水阁凉亭间,主客晤对长夜,静观万象,不觉轻风拂露,微曦既开。画面上,山草向左偃伏,松枝逆势右出,竹条左右摇曳,似乎吹来了淡淡轻风,伴随着淙淙流水,交响之音,仿佛溢向画外,流入观者的心田,作为遁世之歌,另外也蓄含着宽容的积极的审美境界。 

    石溪,俗姓刘, 清初四僧之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潜心艺事,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迭,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征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忘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灵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存世代表作有《报恩寺图》,绘南京聚宝门外报恩寺,通过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奇异气象。《云洞流泉图》、《层岩迭壑图》和《雨洗山根图》(均藏故宫博物院),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明末清初人,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着“东方梵高”的美誉。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如:《荷塘戏禽图卷》、《杂花图卷》以及《杨柳浴禽图轴》、《芙蓉芦雁图轴》、《墨松图轴》、《秋荷图轴》、《芭蕉竹石图轴》、《椿鹿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以及许多条幅,册页中的花鸟鱼鸭,山水树石等。都在国内外的博物馆、院中珍藏。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善长画山水,以黄公望、倪瓒为宗。其作品受当时复古画风影响较深,偏重摹古。亦工诗文,善画,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王烟客集》。清初,以王时敏为首,及王翠,王鉴,王原祁为代表,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画派。他们的山水画风影响着整个清初一代。王时敏的山水画同时也开创了 “娄东派”。少年时为董其昌、陈继儒所深赏。祖父王锡爵为明朝万历年间相国,家本富于收藏,对宋、元名迹,无不精研。崇祯初以荫仕太常寺卿,故亦称“王奉常”。王时敏少年时学画,颇多方便。“每得一秘轴,闭阁沉思。”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入清后隐居不仕,工诗文、书、画。擅长山水,富于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又受董其昌影响,摹古不遗余力,深究传统画法,表示“唯此为是”。并在《西庐画跋》中曰:“笔墨神韵,寻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即“摹古逼真便是佳”。“四王”这一派的山水画家正是身体力行,步履古人,于临仿逼肖上,下了实实在在的功夫。泥古之弊,淋漓尽致。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历史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也是有贡献的。王时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笔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面貌,但他最终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终。 王时敏早年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 清润的艺术特色。

王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王鉴的山水画多仿古之作,擅长山水,与王时敏的风格为一臻。只是王鉴笔锋较为靠实, 临古作品颇显功力。用墨浓润,风格沉雄,还擅画青绿山水,色彩浓丽而清润,自具特点,用笔沉着,功力较王时敏深厚。他的设色山水多作浅绛,也有青绿重色,但并非勾勒填彩,而将石绿,淡赭,润墨融和在一起,产生“设色相和”,艳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如50岁的作品《梦境图轴》,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多尖笔,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浓润, 从中可窥知其成熟后画风。

王鉴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大多存于各大博物馆内,仅上海博物馆内就存有61幅真品,其中不乏多幅大幅精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仿古山水屏》,十二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收藏的《仿古山水册》是他仿古作品中的代表作。晚年形成自己风格后的几幅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乌目山人、清晖老人,江苏常熟人。他是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少时见赏于王鉴,被收为弟子;后转师王时敏,临摹不少宋、元名迹,并与恽寿平切磋画艺。整理总结宋、元山水画技法,稍研各家,冶为一炉。作品虽多仿古,却具清丽深秀风致,功力深厚,但有时过于圆熟或刻露。晚年脱落,转有苍茫之致。从学弟子甚众,称"虞山派"。
   顺治七年王翚十九岁,王鉴见石谷画已甚有根底,收为弟子,带回太仓。先命他学书法数月,临古人名迹稿本,学艺大进。尔后,王鉴将赴远任,为了培养王翠的画业,便介绍给王时敏,王时敏是当时山水画的领袖。王时敏每观其作画,即惊叹道:“你是来做烟客的老师,还是来做烟客的学生?。代表作品有《秋山红叶图》、《云溪高逸图》、《江山纵览图》、《修竹幽亭图》、《秋树合鸦图》等。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得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原祁既承董其昌及时敏之学,又受清代最高统治者之宠,山水格局面目影响后世,弟子颇多,形成娄东派。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时虞山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之。客有举翚画为问曰:“太熟”。复举查士标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观此语其所至可知矣”。康熙朝原祁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与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所惜一生只知临摹黄公望,笔墨钝滞,格局平庸,遂造成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清代山水画衰弱,此为一大原因。卒年七十四。代表作品有《山中早春图》、《浅绛山水》、《仿高房山山水》、《仿大痴山水》等。

清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成就:(1)画家、学者论画著作增多,谈艺论法成风,石涛的《画语录》,恽南田的《南田画跋》,张庚《国朝画征录》、《浦山论画》,周亮工的《读画录》,唐岱的《绘事发微》等。(2)遗民派、自我派画家,反对复古、仿古,给清代沉闷的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生机与活力。(3)复古之风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传统绘画精髓的研究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八、近现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绘画,山水居首,中华民族之精神形之于绘画,也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山水画中国古代绘画到了清代“四王”之后,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到了清王朝的覆灭,一个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艺术生命。中华民族又一次振起,人们的审美观也又一次改变。

这次变革涌现了黄宾虹、傅抱石、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李可染、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钱松岩、陆俨少、吴湖帆、黄君碧、溥心畲等艺术大师,他们在继承古代优秀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的精神,大胆创新、变革,有的学贯中西,借它山之石,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新一批领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