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摆脱的焦虑:当代硕博生存现状调查

 pursuitman 2017-11-21


笔者211本科出身,985硕士在读,求学期间遇过无数大牛,见识过他们的风光无限,总给人一种学术道路是一片坦途的错觉。然而现实是笔者认识的大多数人,尤其是硕博,身上都有一种无法摆脱的焦虑感,都在过着一种努力而又挣扎的生活。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关于当代硕博生存现状的思考。



1

学术焦虑:写论文到底有多难?

前段时间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师兄说了这样一段话:“千万不要有做出传世成果的想法,也不要有发Nature、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学遗产》等的野望,更不要抱可以搞清楚某个问题的决心,只要头发和肝保住了,基本上就算博士学业的巨大成功了。”乍一听颓废至极,毫无追求,实则却是大多数人博士生涯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远至新闻里某某大学研究生因为导师提出严格的毕业论文修改条件,不能按时答辩跳楼自杀;国内top2的大学研究生因为考博失败而自杀等等,相信诸位都有耳闻。近到笔者周围,导师手底下几乎每年都有博士延迟毕业,其中不乏有十分优秀的师兄师姐,但是因为自身的拖延和学术难以突破的困境,迟迟都不能顺利毕业。有位师姐是知名985本硕,在导师手下已经读了八年博士。师姐自嘲,每次有同学在路上碰到这位师姐,第一句话就是:“你论文写好了吗?”令她每每无地自容。有位师兄也常常拿他的发际线开玩笑,说自己需得靠“霸王洗发水”撑过博士生涯,虽是玩笑,足见辛酸。


像一位笔者很尊敬的老师说的,中国对于硕博,尤其是博士的学术训练几近严苛。她告诉我们,要学习好的论文规范,就去看著名高校博士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那些留在高校做了老师的论文,其行文逻辑、文献格式和布局结构都是经过层层审核,值得一读的。


而即便是你最后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你仍然不知道会不会有哪一天你的论文被提出来重新审阅,一不小心被发现了某个纰漏,苦读多年的博士学位就会不翼而飞。


如果你想要在硕博期间有所作为,在核心期刊初试锋芒的话,那你必须每天苦守实验室,和文献形影不离,和导师保持良好关系,甚至你还得有点天分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也就是说,首先你几乎没有任何私人生活,其次即便你很努力你也可能不会成功。



2

就业焦虑:究竟该何去何从?

据笔者身边小范围的,可能并不准确的统计,大家读硕博的原因大致有三:一类是真的对于学术充满热情,想走学术道路的,这样的人相对较少;二是逃避工作的,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所以借由读硕读博这个平台暂时缓冲一下,也提升一下能力;三是认为读硕读博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改变,并且大多数人一开始都希望自己能当个高校教师。我们可以看到,就业是大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然而事实上,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文科类),硕博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笔者有个本科师姐,211本硕,自身能力也很过硬,最后去考了公务员,目前在一个小县城里上班,基本工资3500。公务员是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而国考有多难,想必就不用赘述了吧。你在本科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去参加国考,平白无故比别人少工作三年,会错过多少机会?并且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在本科生的面前,你的优势到底有多少呢?


有很多师兄师姐都去了出版社、中小学和新媒体等行业工作,他们和本科生的薪资几乎没有大差别。甚至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干了和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职业,在社会面前,他们再次成为了初学者。他们所读的浩如烟海的书目,做过的大大小小苦不堪言的实验,可能在所从事的行业里根本无从发挥,并被渐渐淡忘。


如果你说到硕士考博(如果博士也算是一种职业的话),那么又回到第一个问题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实行的申请——导师审核的博士收取制度。换句话说,如果你硕士期间没有过硬的成绩和论文的话,没有导师会为你敞开大门的。以及如果你本科不是211的话,很可能被歧视,不是“有色眼镜”,而是现实如此。


读博论文写不出,工作又优势不明显,甚至拼不过许多本科学生,这样的就业情况,怎能让人不焦虑?



3

人际焦虑:如何和导师与同门相处?

硕博的圈子其实相对较小,面对最多的可能就是你的导师和几个同门。如果你十分幸运,或许能遇上一个随和的导师和无比融洽的同门,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你总能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人或事。


举几个带有共通性的例子。首先是关于导师的。笔者某位在知名985读硕的同学,理科专业,每日都在实验室帮老板做项目,被压榨得干干净净,然而这位老板却一毛不拔,一点薪水都不给,使我同学十分气愤,有怒不敢言。还有一类导师对于出身十分看重,若是一般学校上来的,基本不会给科研工作,不会花心思。有些导师脾气也很古怪,故意给学生设难题。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大多数人所感到焦虑的,是不知如何与导师交流。对于很多人而言,导师自带光环,所以让人近而远之,在交流时必须得字斟句酌到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惧怕和他沟通。要打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是让许多硕博感到焦虑的问题,也是需要费很多功夫的地方。


然后是同门之间。因为自带竞争属性,所以你们之间或许不可避免地会有“瑜亮情节”,乃至会有一些所谓的勾心斗角。不算长的研究生生涯里,笔者就见识过多起。


有位导师生病住院了,某位“有心”的同学不知从何得知了这一消息,瞒着所有同门,偷偷地去医院陪老师输液,忙前忙后,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在同门是室友的情况下,还能趁着室友不在的时候,给老师带去家乡土特产的温暖。实在是感人至深。后来同门组织去医院探望老师,问她去不去,这位同学还直言道,老师的病我已经看过了,你们就不必去看她了。其高超手段,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什么时不时单独约老师出来喝茶,将群体智慧不留痕迹地转化为个人功劳,使出浑身解数让导师带自己参加学术会议等等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最后,笔者想说,硕博的生存现状,他们的焦虑,不仅仅只是学术圈的一个侧面,更是当代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当代中国无论做任何职业你都时常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焦虑感:我该怎样做出成果,该怎样突破职业瓶颈或者行业转型,该怎样处理领导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都在不断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


这些就是我们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