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黟县黟山古史的八个经典疑问?现在终于有人给出了解释!

 山乡老人与海 2017-11-21















首先声明,此文绝不是针对不同意见的学者,学术上如果没有争论,那就是糊涂的永远糊涂还自以为是正确,我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争鸣一下,至少对开拓思路是有好处的。我不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供徽史爱好者参考。


1、黝县最早在史书上记载是哪一年?


答:是东汉袁康和吴平的《越绝书》。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云: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这里首次提到了黝县。


《越绝书》的作者在历史上长期是空白,是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末尾序外传记隐语中,判定该书作者为东汉的袁康和吴平,然而这两人的生平却无从考证。


《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27—97)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他在《论衡·案书篇》就提到 “君高(注:吴平,字君高)之《越纽录》(即《越绝书》)”,而且提到“今尚书郎班固,兰台令杨终、傅毅之徒,虽无篇章,赋颂记奏,文辞斐炳……。”


《论衡》一书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中提到《越绝书》,故《越绝书》成书应早于《论衡》,应是在公元86年前。


王充这段话还说明,《越纽录》(即《越绝书》)的成书还早于《汉书》,因为王充赞誉的五大名著中,并未含班固的《汉书》,且说尚书郎班固“虽无篇章”,这说明王充写《论衡》时,《越绝书》已成书,而班固的《汉书》还未问世。


《汉书》,东汉班固(32—92)著。《汉书》在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稿(完稿不等于公之于世),但还有 八个表、《天文志》等部分未完成,此时,班固受陷害被捕入狱而死。 此后,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及门生马续继续写完,故《汉书》的全部完成应是在汉和帝期间(公元100年前后)。


《汉书·地理志》中提到黝县是“黝,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很有可能,这个黝,来自《越绝书》。


《汉书》虽然成书比《越绝书》迟,但因为它列入官方的正史,所以其权威性和流传甚于《越绝书》,并作为汉朝历史的范本,因此,名气比《越绝书》大。故后世多引用《汉书》而少引用《越绝书》。

问题二

2、黝字改黟字是哪一年?


 答:黝改黟的文字记载,最先见之于《说文解字》,文字记载中没有准确到具体年份,但可以肯定是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年前。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58-147)著。《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之间。作者许慎在字典中对黟、黝的释解是:

    

黝:黑部:黝:微青黑色。从黑幼声。《尔雅》曰:“地谓之黝。”

黟:黑部:黟:黑木也。从黑多声。丹阳有黟县。


《说文解字》有黝、黟二字,而且指丹阳有黟县,这说明,至少在有文字记载《说文解字》(最早在公元100年、最迟于121年问世)之前,黝就改为黟了。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黟县 》云:“ 黟,《 汉书· 地理志》 作 ‘ 黝’,秦汉均写作 ‘黝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 ( 208 年) 改作‘黟县’”,这个论述看来也是不准确的,因为《说文解字》问世最迟在公元121年,那时黟县早已经正名了,不会拖到208年。


笔者在《徽州上下两千年》一书中参考多家资料,提出“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复改愬虏为黟县”,很有可能在此时,在清理王莽余毒时,黝县正名为黟县了。


至于具体是哪一年,缺乏史料,见仁见智,只能分析了。对一般读者来说,知道是东汉时改黝为黟的大时代范围就可以了。


   3、《水经注》中的黟山是今黄山还是黟县石墨岭?


答:《水经注》中指的黟山,是今黄山,绝非指黟县石墨岭的所谓的黟山。


《水经注》载:“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经》谓之浙(渐)江也。《地理志》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汉成帝鸿嘉二年,以为广德国,封中山宪王孙云客王于此……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浙江又北径歙县东,与一小溪合。”


这个黟山是现在的黄山还是今渔亭附近的石墨岭(俞正燮称为黟山)?笔者曾在《新安》杂志写了篇《〈水经注〉黟山之辨证》的文章予以详细论述。这里简述如下:



1、“浙江又北历黟山”,这个历,有经过的意思,《说文》:“历,过也!”也有出发、发自的意思,如《楚辞》“兹历情以陈辞兮”。 就是说,渐江水经过黟山或从黟山出发。古代黟山是个大概念,渐江水有多源,有从黄山桃花峰等发韧到渐江的丰乐水等,也有源自黟县北边五溪山的横江水,还有来自黄山余脉六股尖(张公山、率山)的率水。黟山,处在渐江的北边,北历黟山正是说明渐水发自黟山这个地理状况。


2、“县居山之阳”,古代文献中的“县”距(居)何处,多少里,均是指县治,而不是县的某个角落,如东南西北均可指“县”的地理位置,则无标准可言。《新安志》云:“黄山旧名黟山,在县(此处指歙县)西北百二十八里”,这个县就是县城,不会是歙县的某个边缘地方。这种例子举不胜举,而且是《地理志》的基本常识。


古黟县的县治在何处?《元和郡县志》云……在今县城东五里,(汉广德国)旧城也”,古黟县城在今县城五里处的古城村(遗址考证也证实此论),居黄山之南,故《水经注》说“县居山之阳”。如果是渔亭附近所谓的“黟山”,那应是“县居山之北(阴)”了。有人为了证明《水经注》中黟山是指渔亭附近的石墨岭,提出黟县古县城可能在渔亭南边的推论,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3、《水经注》中有“会稽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和历代《黄山志》记述“汉末会稽太守上虞陈业,絜身清行,遁迹此山”相符。证明陈业到的是黄山不是石墨岭。


以上说明,《水经注》中的黟山,即当今的黄山,而不是黟县石墨岭(也被称为黟山)。


4、陈业是”遁迹歙黟“还是”遁迹黟山“?


答:黟山难道不在歙黟范围内吗?“遁迹歙黟”就不能到黟山走走,住一段时间?


古时黟山范围很大,即是现在黄山范围内,也有易于攀登的缓坡地段,如祥符寺(当时没有)、温泉一带,并没有说陈业要爬上天都峰顶去隐居。遁迹,即避世,使人不知踪迹,也没有说住多少时间。陈业到过黟山,应当是肯定的,有人引用陈业家乡的资料,说陈业只“遁迹歙黟”没有“遁迹黟山”,提出和《水经注》和《黄山志》的不同说法,这个根据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说,你住在黟县的黄村,你以后出名了,外界只记载你住在黟县,这不很正常吗?但这不等于你没有住过黄村。讨论历史问题,真不宜这样来扣字眼。


5、北黟山和黟山是什么关系?


答:黟山和北黟山实为一山,只是范围一是广义,一是狭义。


《元和郡县志》对黄山和北黟山是分开阐述的:


对黄山的表述是在 “太平县”条目中 (因为唐代宣州地位比歙州高,该志先介绍宣州部分):“黄山,在 (太平 )县西南四十里。”。这一两者距离最近的方位描述与事实比较相符(太平县原县治为仙源镇)。


《元和志》所说的黄山,即是由黟山改名黄山而来,应是指大黄山山脉。当时古代命名的县、山,范围都极广,概念很大。而且现在所说的狭义上的黄山 (景区部分 )位于歙太两县及宣歙两州交界,而 “黄山”条目并未提及这一点,可见 《元和志》中所述“黄山”,是一个广义范围。


历史上有五百里黄山之称,《明史》中把西溪南吴养春的潜口一带山场亦称为黄山,御旨中列为“黄山大案”,潜口的紫霞峰是黄山山脉南侧起点,素有“黄山第一峰”之称。可见古代黄山概念之大之广。


那么,北黟山又是怎么回事?


宋代歙州通判李镩撰 《黄山图经序》云: “九江之南,新安为名郡。在郡之境,黄山为雄镇。距城百余里,或谓之北黟......言其广也,则宣城、池阳分壮其趾。”可以看出,黄山为歙州的雄镇即镇山,所谓镇山,指一个地区的主山。而文中明确指出, “距 (歙县 )城百余里”的黄山部分才谓之 “北黟”,而文中 “言其 (指黄山 )广也,则宣城、池阳分壮其趾”,可以看出这个“黄山”所指为广义上的大黄山山脉范围。清代顾祖禹所撰 《读史方舆纪要》中亦载:“黄山,府(徽 州)西北百二十里。旧名黟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山盘踞诸州县”。由 “其山盘踞诸州县”之言可见,古时 “黄山”所指范围极大,不限于现今的黄山景区154平方公里一带。


《元和志》对北黟山的表述在歙县条目下:“北黝山,在县西北二百六十八里。宣、歙二州分界处。”这个距离远远超出了其他史料上黄山 (景区 )在歙县城西北百二十至一百三十里的论述。我认为,“二百六十八里”实为笔误,很可能是《太平御览》所述 一百六十八里”,误写为“二百六十八里”,“一百六十八里”接近其他典籍史料中黄山 (景区 )距歙县城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里的记述(古代对里数的记载有误差)。如果是二百六十八里,那就要超过九华山地界了,这是不可能的。而《元和志》还指出北黝山在“宣、歙分界处”,也明显与位于歙、太两县交界处现黄山景区有关联,不可能有“二百六十八里”之遥。


古志在黄山、北黟山与黟山在地理范围上存在差异,其实,从主脉来说,三者所指为同一座山,即今之黄山。北黟山只是指方位,在歙县和黝县的北边。由于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或记载疏略,为黄山山名的由来留下了诠释的空间,使之存在多种说法与疑议。今天,应正本清源,得出正确的结论。


6、黝字是不是黟字的笔误?


 答:清朝的许多考据学者认为,古代黝、黟同音同义,很可能是笔误。我和黟县一些方志专家交流过,赞同这种说法。


黝字最早出现在《越绝书》,班固的《汉书》也写为黝字,后来学者倾向的观点是“黝”字系“黟”字之误。


对《汉书》的黝县记载,清朝翰林王念孙不以为然。他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以形音义互相推求,有独到的见解。他说:“黟从多声,于古音属歌部,于今音属支部。若黝从幼声,则古今音皆属幽部,幽之字无与支、歌部通者,黟字不得借作黝也。此因字形有似而误也。各史志或作黟,或作黝,其作黝者,皆为误本《汉志》所惑。《玉篇》黝字无伊音。《广韵》黝,於脂切,县名,属歙州。误与各史志同。”


《元和郡县志》的校勘指出:“《说文》黟字从黑旁多,后传误遂写成黝字。”宋朝的乐史《太平寰宇记》亦云:“汉书韦昭音义,黟音伊,或从幼,二字相似,盖写而误焉。”


其实,把黟字误写为黝的始作俑者是《越绝书》,班固的《汉书》迟于《越绝书》。但《越绝书》连作者当时谁都搞不清楚,名声没有《汉书》大,所以,古代许多志学家都把这笔账算在班固的头上。


有人认为,班固的《汉书》是正史,班固身为朝廷的兰台令史、校书郎,怎么会把县名搞错?朝廷会搞错县名吗?


这个还真有可能。当时写《汉书》先是班固的父亲在搞,后来班固子承父业,基本上是一个人在搞(有少数几个人帮忙),这么浩大的工程,全凭手工劳动,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他不可能对所有资料进行全面核对。


更重要的是,班固所写的《汉书》,涉及到秦朝许多地名,而秦朝的文献基本毁于战火,许多资料来自后来的出土文物和民间遗存资料。班固在地名上有错漏之处就不难理解了。


举个例子:《汉书·地理志》载:“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而根据后来的出土秦封泥与秦简中证实,“泗水郡本为四川郡,此司马迁作《史记》时尚明,后讹川为水,当在褚少孙补作之时,班固作《汉书》时沿其误。”原来,班固作《汉书》也是沿用人家的资料的。历史文献中的“泗川郡”、“泗水郡”、“四水郡”皆是“四川郡”传写之误,《汉书》“泗水郡”为“四川郡”之误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还有,秦建36郡,而班固的《汉书》中没有鄣郡是秦郡的记载,弄得后世学者为鄣郡是否为秦郡打了近千年官司也没有结论。而且,班固的《汉书》也没有涉及秦朝的县名(没有资料,班固也搞不清)。所以,黝县和黟县到底是笔误或是记错,谁也搞不清了。


实事求是地说,班固的《汉书》当中的地名、官职等有许多错谬之处。清朝史学家全祖望专门撰写《汉书地理志稽疑》、清末史学家王先谦著有12册《汉书补注》,对《汉书》进行补正、勘误。


如《汉书》的“丹扬郡”,其它史书记为“丹杨”“丹阳”郡,到底谁对谁错,也是难以区别。但《补注》中认为《汉书》的“丹扬”郡应作“丹阳”(也算一说)


又如《汉书·地理志》载:'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更名丹扬。属扬州。


但钱坫(清代学者)在补注中说 '江都王建,以元狩二年自杀,国除,非元封也,当依《宋史》改正。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振鹤教授经过考证,认为《汉书·地理志》作元封二年有误。周教授的《汉书地理志汇释》在《丹阳郡》条目下指出:'元狩元、二年之间接连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武帝于是对故淮南、江都别郡进行一番调整,鄣郡于此时增县四(春谷、宣城、泾县、陵阳),才更名丹扬(阳)。'

      

还有,谭其骧等作者认为,在班固著《汉书》时,《禹贡》彭蠡泽己面目全非,无可认指。但班固不敢承认经典所载的彭蠡泽会迅速消失,遂指湖口断陷水域为禹贡彭蠡泽,这个名称就从江北搬到江南。


类似这样的错谬很多,所以后世要出专著予以补正、勘误。任何史料,不看补正和勘误,只能延续错误。


所以,不能以为正史都是正确的,班固也会犯错,《新安志》也会犯错,《县志》也会犯错,任何古史学者都可能犯错。清朝学者对班固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些并不能否定《汉书》是部伟大的著作。


7、是黟山改黄山还是黄山改北黟山?



答:黄山改北黟山是个误会,也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有人说,唐天宝六年,是黄山改北黟山,而不是黟山改黄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山改北黟山,这段话是出自《歙县图经》,《歙县图经》是唐代所著,已佚。《歙县图经》载:“北黟山,在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高一千一百七十丈,丰乐水出焉。旧名黄山,天宝六年敕改焉。”


但这句话的原书早已失传 ,此话只是出自宋朝 《太平御览 》的引文, 而引文是否转抄有误, 则值得考虑。问题也极有可能出在断句上,断句不同,解读则截然相反。有学者作出如下断句 :“北黟山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八里 ,高一千一百七十丈,丰乐水出焉。(系 )旧名。 黄山 ,天宝六年敕改焉。” 如果这样解读 ,则后来的山名变化则顺理成章了。 问题是,这句被错传的话却被北宋某些史书以讹传讹,增加了黄山命名的复杂性。


如果真是黄山改北黟山,那又如何会在唐朝的《元和郡县志》中出现把 “黄山”和“北黝 (黟 ) 山” 作为两个不同的名称分开加以记述呢?唐朝后期为何出现诗人的咏黄山(不是咏北黟山)的大量诗篇? 作为唐代后期的元和朝 (806—820年 ) 的官方志书又怎会不顾天宝朝 (742—755年 )先帝下诏敕改这一具有法律效应的命名, 而继续使用 “黄 山”这一名称 ?这个欺君之罪 ,恐怕志书的编者是担当不起的 。


所以,黄山改北黟山是一个伪命题,在历史上从未被后世重视和承认过。   


8、黟县和黟山,谁先命名?



答:本人倾向于两者同时命名。


东汉前,黟山和黟县分别叫黝山和黝县。黟山最早出现在文献上应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清闵本《黄山志》中载:“《图经》云,黄山旧名黟山,见之《水经注》中。”


黟山与黟县谁先命名,现有史籍中没有记载。《水经注》载:黟县“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这也许提供一条思路:即黟山早于黟县命名,或两者同时命名。


有人说,黟山古属歙县,黟县怎么会用不属于本县的山水来命名县?


如前所说,古黝山是个很广的概念,“其山盘踞诸州县”,后来徽州的六县山脉大多是其余脉。而且像秦朝建县时,县域是不会划分那么详细的,一般以河流和大山脉为界,对山而言,没有开发、人迹罕至的高山,以山脚为县界,以后随着开发,逐渐明确山上界线。后世许多地方因山界不明,山林纠纷不断,这也说明,山的界线不如平畈地那样清晰。


也许我孤陋寡闻,至今我没有发现秦汉文献中有黟山属于何县管辖的记载,当时没有太平,只有泾县,请问,秦汉哪本史书记载黟山属于歙县和泾县了?也许,秦始皇老爷子当时压根没有划定黟山权属,只是后来的史书才出现歙县和太平管几峰的记载,直到清朝的史书,还有太平管三峰和八峰之争,就是到现在,黄山的分界也是一笔糊涂账。


黟县和歙县作为秦朝的两县,界线也是犬牙交错,即使地理学家的认识也不是那样完整,否则就不会出现《新安志》一本正经地把广德县列入黟县地盘的荒唐的事。黄山作为一个横贯诸县的大山脉,以它命名近在咫尺的县,并不足为怪。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标准来看待历史。也不能把唐宋后命县的一般规律来要求秦朝。


歙县有个百岁老人程齐燮(已去世),是省文史馆馆员,他认为黝山、黝县、歙县是同时命名的。黝、歙是三种颜色的组合体,歙字有赤色的含义('歙赩,赤色也'),黝字是青黑色两种色素。赤为南方火星,青为东方木星,黑为北方水星 ,结合夏、商、周、春 秋时代兴行的“八卦五行”进行分析解剖,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秦始皇本是一种信奉五行学说的皇帝。当然,程齐燮的说法,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一般读者不必过深了解。


由于史料的缺乏,现在对黟县、歙县命名的时间有多说,有前222、前221、前216、前210年几种说法,个人倾向于前221年秦分天下三十六郡时成立,但也尊重其它几种说法。但我们对黝山命名的具体时间不可能完全搞清,既然山县命名的有机联系是存在的,倾向于认为是黝山和黝县同时命名。或许,以后有更新的史料可以证实。

来源:   徽州闲谭:

附: 黟县历史大事记(秦朝~民国前)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建置黝县。

  汉

  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

  六月,黝县改广德国。五年,广德国废除,复称黝县。

  新

  始建国二年(10年)

  黝县改称愬卤,属丹阳郡。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

  复称黝县。

  建安十三年(208年)

  陈仆、祖山反抗吴国孙权统治,率山民二万户驻扎城南淋沥山。孙权派中郎将贺齐征讨,陈仆等被杀,其余皆降。

  黝县改称黟县。

  南朝

  宋泰始二年(466年)

  元月,太守阳伯子等随晋安王反叛,率兵攻占县城。县令菇公联合李灵赐、萧伯寿等反攻,历时八月,收复县城,斩伯子。

  梁中大通元年(529年)

  太常卿胡明星(横冈人)募工开槐渠(现称横沟),引漳水灌溉黄姑墅一带(郭门至横冈)千余亩农田。

  梁大宝元年(550年)

  侯景叛乱,郡人程灵洗据黟、歙以拒景。梁元帝授灵洗谯州刺史资领新安太守。

  隋

  开皇九年(589年)

  黟县并入海宁,归辖婺州。开皇十一年恢复黟县,属宣州。

  开皇十二年黟县改属歙州,州治设在黟县碧山。

  大业十二年(616年)歙人汪华据黟、歙,称吴王,增置黟州于黟县。

  唐

  天宝六年(747年)

  黟山改名黄山。

  永泰元年(765年)方清据黟县赤山镇,建阊门县。是年,建薛公(稷)祠于县衙东边。

  永泰二年划黟县六乡及赤山镇,置祁门县。次年,再划黟县一部入石埭县。

  宋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县以下设置乡、里。黟县共设四乡二十里。

  宣和二年(1120年)黟县乡民响应方腊起义,杀县尉洪造。

  淳熙五年(1178年)县城北门外戊巳桥建成。

  元

  景炎元年(1276年)

  三月,县城兵乱,县署被毁,后县丞李大川重建。

  至大四年(1311年)

  县尹皇甫,修建儒学讲堂。

  至正十二年(1352年)

  十一月,红巾军徐寿辉攻入县城,县署、学宫被焚。

  至正十七年

  重建黟县县厅。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建城隍庙于城内。

  洪武八年

  知县侯均祥重建县署及典吏厅、县狱。

  正统六年(1441年)

  知县胡拱辰扩建学宫,立科贡,题名碑。

  弘治八年(1495年)

  六月下豆雨。

  正德十六年(1521年)

  知县陈九畴主持编修《黟县志》。

  嘉靖七年(1528年)

  大水,冲毁戊已桥。次年,主簿江山及乡绅余枝华重建石桥。

  嘉靖三十五年

  知县周舜岳修筑城北防洪堤,并整治横沟。

  嘉靖四十二年

  知县谢廷杰创办碧阳书院于城南,因地处碧山之阳,故名。

  万历十五年(1587年)

  知县王家光续编《黟县志》。

  万历三十五年

  际联宏村汪奎光等发起族人募资,仿西湖格局掘建南湖。北岸建有南湖书院。

  清

  顾治二年(1645年)

  七月,宋乞、朱太联络县内奴仆起义,占领县城。九月,宋乞巡视江村寨时,被财主江雷刺死。翌年三月,朱太率起义军数千人再次围攻县城。徽州府知府张圣学率兵来黟围剿,朱太和起义军百余人惨遭杀害。

  顺治六年

  全县丈量土地、山林。

  顺治十二年

  知县窦士范主修《黟县志》。同年,修建石山挹秀桥。

  康熙七年(1688年)

  六月,发生地震。

  康熙十二年

  县义学在城南设立。

  康熙十三年

  九月,耿精忠军罗其熊部攻入县城,知县杜宏被俘。

  康熙十八年

  大旱。奉令免除田地税。

  康熙二十二年

  知县王景曾主修《黟县志》。

  康熙三十七年

  著名古文学家刘大櫆来黟任教谕。

  乾隆三年(1738年)

  在县城西门外建养济院。

  是年,余种德捐资修建北门外效上堘(和尚池),引漳水灌溉城郊农田700余亩。

  乾隆二十四年

  黟人杨乃贤捐资建渔亭永济桥(河西岸)。二十七年,知县孙维龙倡议捐资,修通济桥为石桥(河东岸)。五十三年,西递胡学梓等捐资将两桥相接。

  乾隆三十一年

  知县孙维龙主修《黟县志》。

  乾隆三十五年

  夏,大旱,粮食歉收,奉令减免田税。

  乾隆五十五年

  黟人程学禧等捐资开辟枧灶新路(由石山经浔阳台至桃源洞),历时四年修通。后由汪也熺捐资铺设石板路。

  是年三月,在岱峰修建文峰塔,于乾隆六十年三月建成。塔八边形,七层,塔高二十五丈二尺。

  嘉庆十三年(1808年)

  知县吴甸华在迎霭门外复建碧阳书院,于嘉庆十六年建成。

  嘉庆十七年

  五月,县建造考棚。

  是年,知县吴甸华主修《黟县志}。

  道光三年(18 23年)

  夏季大水,枧溪村民房被冲毁30余幢;霭山村旁山坡倒塌,毁民房10余幢,死10余人。

  道光六年

  知县詹锡龄主修《黟县志》。

  道光二十九年

  六月,画公尖山下(今西武乡太山, 背、黄村一带)地陷,深二丈余,长数十丈。地陷时岩浆喷涌,伴有波浪声。

  咸丰三年(1853年)

  县设立团练局,训练地方武装,各都设分局,并在西武岭建造碉堡。

  咸丰四年

  二月,太平军指挥张大有率部由祁门县入黟,击败清军,首次占领黟县城。此后,于咸丰五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太平军共进出黟县17次,其中11次占领黟县城。

  同治二年(1863年)

  渔亭厘卡升为渔亭牙厘分局,总管徽州各地厘卡。

  同治六年

  全县进行户口调查,计19097户,155455人。

  同治十年

  知县谢永泰主修《黟县三志》。

  光绪十二年(1886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星陨如雨。

  光绪十三年

  县设因利局,办理借贷,乡设分局。

  光绪十六年

  三月,渔亭狂风夹冰雹,大似鹅蛋,房屋倒塌多幢,麦苗被砸毁。

  光绪二十二年

  县署创设习艺所。

  光绪二十四年

  秋早,禾尽枯。黟县从江西运粮过祁门受阻,经上控获准,禁止祁门县阻遏运粮,永为定例。

  光绪二十八年

  县加征农业税,每亩增征银一两零三百文;又增征门厘房租税。

  光绪二十九年

  县出告示:禁止在城东门外河中捕鱼。

  光绪三十二年

  县创办碧阳高等小学堂;西递黄杏仙办私立崇德女校。是年,县学会成立,在考棚设办事处。翌年,县教育会成立,撤销县学会。

  宣统二年(1910年)

  县商会成立,设于广安寺。

  宣统三年

  十月,县议事会、参事会及各区自治公所先后成立。十一月,奉令男子剪除发辫。十二月奉令改用阳历。



(请点击查看


【突发】黟县发生一起客车翻车事故,1人死亡,3人重伤!珍惜生命,安全行车!


黟县要通高铁了?设黟县南站……


黟县是哪个省?今天都传疯了!黟县人顶起!


世界小姐为什么会来黟县?背后的“内幕”,竟是……


今天,我在黟县看美女!你在干嘛?


黟县高铁迈进新时代!家门口坐高铁,环游中国看世界!


云上看黟县,水墨古徽州,要的就是这个味!


在黟县一辆大车撞上电瓶车,拖行数十米!现场视频,看着让人都胆战心惊!


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珍惜生命,慢点慢点……


黟县街头,那一抹最美的风景,赛过西递,胜过宏村!


昨天,黟县发布“红色预报”!


黟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整个车子翻转180度……


黟县迎来最佳赏秋季!错过一季,再等一年……


遇见黟县,邂逅最美的自己。。。


浪漫塔川秋景,人间仙境如是~秋天不容错过的好去处!


《直播中国》节目组,航拍黟县,醉美江南,醉了醉了。。。


黟字怎么读?黟县又在哪?作为黟县人,我不能不告诉你。。。


最近总有无人机在黟县上空盘旋,你知道是在干吗?


这些电影大片竟然都是在黟县拍的!快看看有没有你家大门口?


黟县,一个颜值爆表的小城,美得惊艳了时光……


黟县这个村,不得了!


今天下午,黟县警察在龙川广场发现一可疑车辆……


黟县潭口,你还不知道吧?她,在全国都出名了!


黟呼百应 

客服微信:458198062

资讯·美食·健康·旅游·推广·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