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施中国茶业为全球制造发展战略(一)

 文心雕龙方 2017-11-21

中国是茶的故乡。千百年来,“中国茶”受世界各国人们广泛喜爱,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类健康。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茶”有无可比拟的全球发展优势。如何认识与把握全球茶业发展新趋势,重新审视中国优势,重建中国全球制造,是中国茶业实现全球化必须加以研究的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笔者围绕中国茶业为全球制造这一课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观点,供政府部门及茶业全球化的相关机构参考。



一、 中国茶业具有为全球制造的基础与条件


1.资源


种质。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与原产地。与全球其他产茶国相比,中国茶叶种质资源具有原产地特征。我国的茶品种资源种类极其丰富,地理分布极其广泛。有口感、外形表现比较好的优良品种,也有适应不同茶类生产要求的品种,有全国性的品种,也有地方性的品种资源。东、南、西、北、中茶树品种各具特色。除此之外,养生茶产业的品种资源优势也在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种质资源为我国创新多元化茶产品,满足全球多元市场需求创造了条件。


原料。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止,我国18个产茶省、市、区茶园面积共计4316万亩,多年来呈逐年增长发展态势。2015年,湖北、贵州、陕西、四川4省茶园面积各增加20万亩以上。据初步统计,全国现有采摘面积3387万亩。随着规模茶园逐年进入丰产期及茶园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茶叶鲜叶原料生产能力将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茶叶产品将形成巨大的供给市场。


结构。一是茶园结构优化。从全国看,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达56.5%;有机茶园面积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达6.2%。二是茶类结构优化。在干毛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所占比例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上升,六大茶类比例更加均衡。三是新型茶类快速增长。主要是花草养生茶的快速增长。总体来看,优质绿茶、特种茶及花草养生茶的加快发展,为中国茶业的全球化新型市场开拓创造条件。



2. 产品制造能力


产量。2015年,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比2014年增加18.6万吨增8.9%。特别是贵州一省增产4万吨,福建、四川、云南各增产2万吨以上。除此之外,六大茶类全面增产,其中,白茶增产50%以上,红茶、黑茶和黄茶也各增产10%以上。


产值。据初步计算,2015年,干毛茶产值1519.2亿元,比上年增加170.1亿元,增12.6%。其中,名优茶产值1038亿元,增加145.4亿元,增16.3%;大宗茶产值481.2亿元,增加24.7亿元,增5.4%。贵州、四川、浙江和陕西干毛茶产值分别增加49.8亿元、27亿元、18.6亿元和16.5亿元。


企业。目前,全国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8万家,平均年加工能力15吨,精加工厂1100多家,平均年加工能力500吨。除此之外,茶饮料,多样花草茶,茶提取等多种产品形态的制造能力快速提升。


装备。我国有不同类型的茶叶机械企业120 多家。从茶园管理机械,到多样化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支撑着我国茶产品的多样化创新与制造。我国的茶包装设备成套创新,在全球具有极大的领先优势。由于我国茶叶原料及产品的多样性要求,为我国茶业装备创新创造了广阔市场。


3.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我国的茶叶人才培养分三个层面:一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如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都建有学科齐全的学科体系与人才科研培养体系。在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区的农业大学都设有茶学专业。二是民间的各类茶业培训机构非常活跃。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实践方法培训各类人才。三是各类社会培训层出不穷。正规大学与研究机构为主体,民间协会培训与茶文化的普及相结合,综合性立体化的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科技创新。首先,科技投入支撑科技创新。我国茶业科技创新实现的是政府支撑、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实施、龙头企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实现茶产业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有面向种质资源的,有面向产品研发的,有研究茶园管理的,有新产业化模式创新,有新加工技术与装备创新等等。第三,科技创新成为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茶产业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茶产业新型产业创制与外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型茶产业快速发展。



新业态创新。一是产业化模式创新推动传统茶业加快变革。原料基地园区化,茶园原料生产基地化与龙头企业相结合,正在成为我国茶业产业化模式的主体。二是新型市场业态不断发展。传统茶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传统单一的批发市场业态正在被多元市场取代。茶交所、茶电商、平台化茶业全球大市场正在引领茶业发展。三是新型产业不断创制。茶业与文化的结合,加快了茶周延产业的创新,产生了新型茶产业。在此基础上,茶业外延产业的不断创新,如茶具、茶服装、茶装饰、茶体验旅游产业等等正在形成新型茶产业。茶产业服务的产业化正在形成新型茶产业集群式发展。四是茶产业多功能化创新推动产业融合,茶园与农业旅游的有机结合,拓展茶业多功能性产业资源,推动以休闲体验为主体的新型茶产业的创新发展。


4.现代装备


全又广。一是不同茶类有不同的加工设备,绿茶、黑茶、红茶、普尔茶、花草茶等等都有加工机械与之配套。二是茶产业全产业链不同加工环节的加工技术不断创新,从育种、苗木繁育及茶园管理,不同产品形态的创新、茶产品的包装技术等,各类机械设备样样齐全。三是不同层次,不同品种,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加工设备支撑区域茶产业的发展。


全球领先。由于我国茶叶制造的基础与主体原料是绿茶,绿茶又具有多样性的品种特点,中国的绿茶在杀青、揉捻、成形、烘干、提香等环节的加工设备全球领先。除此之外,由于我国茶叶有不同形状,不同原料生产不同产品的技术要求,我国绿茶加工单机组合、整套设备配套能力、设备智能化等方面具有全球竞争优势。


一权独秀。特种茶加工技术与设备一权独秀。乌龙茶、黑茶、花草茶等类产品加工是中国特有的。它是上千年来,人们制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茶业发展的最集中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产业优势。


成套。一是我国茶叶加工设备,从原料到成品加工,从成品加工到终端产品包装是配套的。二是成套技术设备是中国茶业技术创新的最大特点。从成品到深加工,从原料生产到不同产品形状的包装技术,无论技术设备还是相关材料都是配套自成体系。从终端产品出发,从加工到包装材料的配套,样样齐全。第三是加工技术及材料的配套与成套装备的供给是我国全球茶叶加工装备供给的巨大优势。


智能化。一是是单机的智能化。如同一原料,可依据市场的不同,生产不同类型或者形状的产品,包装成不同的产品形态。靠单机的智能化来完成的。二是全自动智能化的茶叶加工机械流水线正在成为我国茶叶生产加工的主体,已经成为我国茶业装备的未来发展方向。茶业装备的智能化是推动我国茶业由生产导向型茶业发展向市场导向型茶业发展,由规模化制造向个性化制造转型的技术支撑与装备基础。三是中国茶业智能化正在与国家整体的物联相衔接,形成全产业链的整体的智能茶业。



5. 茶文化


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茶叶伊始,到陆羽著《茶经》,到来二十一世纪的茶业繁荣,5000多年中华历史的长河中,茶叶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从茶叶解毒到茶产业的繁荣,从喝茶解渴到品茶养生,不仅促进了中华茶业的广泛发展,也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的传播不断丰富与影响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彩。中国的茶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相比,中华茶文化在多层面上展现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与新型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们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息息相关,茶文化的时代演绎,促进茶文化艺术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人们重新品味茶业重要性的认识视角。这是中华茶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茶文化的显著特征。


融合。中华茶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三个层面上来展开:首先,茶文化与茶产业的结合。一是茶文化为茶业发展提供传播平台,文化引领产业发展;茶产业的发展承载和传播着茶文化元素,展现着茶文化的风姿;二是茶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茶是人们交往,礼尚往来重要的礼品,传递着人们的友好与情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伦理情怀;三是茶文化与茶文化产业的结合。茶具、茶器、茶叶包装、茶叶装饰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是茶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充分体现。


创新。中华茶文化在传承与开放中不断创新。一是在传承茶文化历史元素中,吸取时代精华,展现时代风貌,体现时代感。二是在对外开放中,注重与多民族茶文化的交流比较,与世界茶文化的引进结合,在比较、吸收、交流中创新。三是茶文化紧紧与产业创新融合,推动茶文化创新。第四,面向全球,在中华茶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中等到创新。这是中华茶文化包容性创新的最集中体现。


文章来源:《茶产业》杂志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