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门洞经学会:留住悠扬古乐传后人

 七里山人 2017-11-21

易门洞经学会:留住悠扬古乐传后人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691
     有空的时候,洞经学会的会员就会聚在一起练习弹唱。
□ 本报记者 何超 文/图
    易门洞经音乐是我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因为悠扬缥缈的传统音乐旋律备受人们喜爱,曾盛极一时。1950年,易门洞经会最后一次弹唱后,曾经消失了数十年。1988年开始,易门洞经爱好者多次尝试恢复弹唱洞经。2013年,易门县成立了洞经学会,数十位洞经音乐爱好者重聚一堂,再次把婉转悠扬的洞经音乐带回人们的视线。
    如今,洞经学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乐队人员、演奏乐器以及舞蹈元素,更加雄浑热烈、丰富多彩。
    
易门洞经数十载的起起伏伏
    易门的洞经音乐是从大理传入的,但什么时代传入已无据可考。据易门洞经传人郑世达介绍,在易门洞经的历史上,有一人至关重要,他就是清雍正八年易门籍进士董良材。有资料记载,他从当时的贵州都匀府同知卸任回乡时,易门的洞经音乐活动正处于兴盛时期,但他觉得当时县城洞经会谈经使用的祝文不够“好”,便亲自撰写了新的祝文。由此可知,易门洞经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展活动了。
    洞经音乐传入易门后,最初的活动地点在高真寺斗母阁内(今城山原县总工会俱乐部址),后迁至观音堂(今县委党校址)、化善寺(今烈士陵园址)等地。民国四年(1915年),在县城三会街后建盖了洞经庙(今龙泉幼儿园址)。之后,直到1950年均固定在洞经庙内进行弹唱活动。为方便开展活动,先后成立了“洞经会”和“桂香社”,吸收和发展会员、社员等参加洞经弹唱活动。除了“桂香社”,清光绪前后,易门的很多村镇都相继成立了洞经会,如梅花营村的“清河社”、新街子的“普光社”等。
    郑世达便是“桂香社”的最后一批社员。据他介绍,他的父亲郑少宗曾任洞经会的管事,他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洞经,7岁在洞经会所办的私立小学“桂香小学”学习,之后加入洞经会。
    1950年后,由于历史原因,易门的洞经会停止了活动。1988年,部分洞经会的会员组织起来,恢复弹唱洞经,后又因后继无人而停止。直到1995年,参加过“桂香社”洞经活动的侯开秦、郑世达、吴洪泰等人联名申请,恢复成立洞经学社,于1995年3月8日在桥头街老年活动室举行庆“三八”首场弹唱演出。2013年,易门洞经学会成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吸收会员三十余人,易门洞经音乐再次回到世人的眼前。
    
易门洞经的“九板十三腔”
    洞经音乐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各地的曲牌、唱腔都不尽相同,各有其特点。总体而言,洞经音乐曲调优雅、婉转、动听,音调丰富多彩、热烈欢腾。在易门,洞经音乐也加入了地域特色,现如今还有女会员和舞蹈元素。
    在郑世达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桂香社”弹唱的洞经由文乐和武乐组成。文乐就是唱腔、词谱、曲牌,武乐就是各种演奏和打击乐器。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即《开经赞》《云淡腔》《古木腔》《寒来腔》《雨歇腔》《香供养》等。曲牌共有十三首,即《大开门》《小七点》《小鹧鸪》《浪淘沙》《万年欢》《水龙鱼》等。洞经唱腔的词大多选用古诗词中的七言诗和五言诗,且以每句诗的头两个字为唱腔命名。如杜甫的五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被定名为《白日腔》。因洞经音乐有十三腔,故产生了十三个音乐唱调,每个唱腔按其诗词内容又创作出独特的乐谱,形成独特的韵律,使之与唱词、管弦乐、打击乐协调起来,娓娓动听。
    讲到洞经会弹唱时的场景,郑世达有一些激动。他向记者介绍,以前洞经会弹唱是非常隆重的,每逢弹唱时,都要在大殿内外张灯结彩,布置得极为讲究。洞经庙的殿内中央置有“文昌帝君”牌位,两旁置有“温天君”“赵天君”等牌位。殿内神佛左右侧各有三张八仙桌,右侧第一座称为东首座,坐的是乐队的指挥,左侧第一座为西首座,其他位置的人分别负责不用的乐器。“在指挥的指引下,大鼓、扁鼓、大锣、小锣、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瞬间发出声响,组合成优美的洞经旋律。”郑世达告诉记者。洞经音乐按其唱腔、吹奏谱的需要,还分为笛子、唢呐独奏或领奏,也有其他乐器伴奏或与其他乐器齐奏,其音乐时而优雅婉转,时而气势磅礴,深受民众喜爱。
    从易门洞经会的弹唱及乐队建制规模各方面来看,这种古朴雅致的民间音乐在易门的土地上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并在易门的历史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