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掖甘州:北凉之都·鄂东晚报数字报刊平台

 梦想童年594 2017-11-21

    张炎生

    金张掖,银武威,河西走廊两明珠。丝绸之路大商埠,文化古城数甘州。

    ——题记

    张掖,意为“张中国之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张掖市,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大商埠。隋朝时,隋炀帝亲巡张掖,主持“万国博览会”,接见27国君主、使臣。张掖古称甘州,是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国都。

    北凉为东晋十六国之一,为匈奴族酋长沮渠蒙逊所建,定都张掖。北凉强盛时有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宁夏、新疆各一部分,西域各国均遣使进贡。北凉国历二主,共三十九年。

    公元397年,后凉国进攻西秦战败,后凉国君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之侄蒙逊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推举后凉国建康(甘肃高台)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公元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公元401年,蒙逊起兵,攻破张掖,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北凉。后来屡次出兵击败南凉,并几次进围后凉国都姑臧(凉州)。公元412年,蒙逊迁都凉州,称河西王。公元421年,蒙逊灭西凉,取得酒泉、敦煌,据有整个河西走廊。公元433年4月,蒙逊死,其子牧犍继位。公元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凉州,牧犍出降,北凉灭亡。

    张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区内外散布着许多文化古迹。

    在市区中心,坐落着著名的钟鼓楼。钟鼓楼建于明代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清代进行过重修。楼高两层,面阔三间,四面有匾,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丹”,南为“祁连积雪”,北为“居延古牧”。台面呈方形,每边长32米,高9米,东西南北中轴辟门,贯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从钟鼓楼出发,沿南街前行,穿过民主东街,便来到位于市南的大佛寺。大佛寺旧名曰迦叶如来寺,又名宏仁寺,俗称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明清两代屡有修缮。现存大佛殿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楼高两层,面阔九间49米,进深七间24米,总面积137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正中塑释迦牟尼涅槃像。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造像姿态自然,线条柔和丰满,比例均匀适度。佛像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或喜或怒,形态各异。殿内满壁绘画,多为道教题材,有天女、西游记故事。大佛寺是甘肃省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

    出钟鼓楼沿西街西行,再沿县府街南行,便来到木塔寺。木塔寺又名万寿寺,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贞观十三年、明永乐六年,清康熙二十六年重修。寺旁有木塔,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台基为正方形,共九层,高32.8米。木塔高大挺拔,结构精致,外形精美,宏伟壮观。出木塔寺,沿县府街南行,便来到西来寺。西来寺为明代建筑,现存观音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三间8.6米,构造华丽,色彩斑斓。

    在张掖市区西北15公里处,有黑水国汉墓群。汉墓群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2.5公里,地势平坦,贫脊荒漠。兰新公路从中穿行。这里墓葬密集,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大量陶壶、罐、鼎、豆、仓、屋、井、灶等汉代遗物。另外还发掘出村落遗址四处和南、北城堡遗址二座。南城呈方形,黄土夯筑,东西长248米,南北宽222米,城池之内,残砖断瓦,一片废墟,街衢巷道建筑布局依稀可见。北城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20米,门向南开,墙垣西南筑土台。这两座古城堡应为古代之驿站。

    出张掖市沿兰新铁路或兰新公路东行百里,便来到山丹县东南的胭脂山。胭脂山也称焉支山、燕支山,因山石赫红似胭脂而得名。胭脂山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是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此地盛产大黄、松柏,水草丰美,宜于畜牧,山势险要,是河西通往青海的隘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汉代大将霍去病曾出临洮,越胭脂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久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可见此山对于匈奴来说,何等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