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时间管理”

 东西二王 2017-11-21

说说“时间管理”

小鑫说点事儿 2017-11-06 22:08:09

说说“时间管理”

我们每天只有24个小时

却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

哪些事情值得你去花时间做?

待处理的事多容易忘怎么办?

如何利用好工作之余的时间?

多任务切换时如何提高效率?

今天,我们从四个方面说下时间管理:

1、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

2、用大脑思考,用工具记事

3、如何利用好第三个8小时

4、以30分钟为一个专注周期

.

.

.

1、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

时间成本,就是这个时间如果用于做别的事情,你可以获得的收益。

假如,你的收入是1万元一个月。一个月有21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工作8小时。那么,你每小时的时间成本,就是1万元 / 21天 / 8小时 = 59.5元。

怎么用?

1、你家离公司有1小时车程,如果搬到公司楼下,每月你得多花2000元房租,要不要搬?

你每天实际花2小时在路上。所以,你每天投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是:59.5元 x 2小时 = 119元。一个月就是119元 x 21天 = 2499元。

就是说,花2000元搬到公司楼下住,你就可以节省499元的时间成本。

2、你愿不愿意每天为你的iPhone7 plus工作20分钟?

你花7000元买了一只iPhone7 plus,只用了一年,准备要换iPhoneX。一年大概250个工作日。相当于你每天为手机花了7000元 / 250天 = 28元。你一小时时间成本59.5元,所以你每天为手机工作了28元 / 59.5元 = 0.47小时,相当于28分钟。

你为你的iPhone7 plus每天打工了28分钟。

3、你愿不愿意坚持二十年,不吃不喝,每天为你的房子打工8小时?

2016年上海房子的均价大概4万元左右,你想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也就是400万。假设算上利息,20年大概要花550万。你为了这个房字每天要赚550万 / 20年 / 250个工作日 = 1100元,相当于18.5小时。

你可以不用睡觉了,起来继续奋斗吧...

小结

时间成本,就是这个时间如果用于做别的事情,你可以获得的收益。

计算时间成本,可以帮你在很多决策上做出到底是花时间做,还是花钱买的理性决策。

2、用大脑思考,用工具记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好像有件什么重要的事没做,但就是想不起来,很焦虑。第二天,老板晨会的时候问你,你五雷轰顶,突然想起来了。

你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喜出望外,可到了公司,就已经忘了那个想法是什么了,非常抓狂。

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遗忘,大脑会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腾出空间,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可是,有些事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管理自己的工作和时间过程中,老板交代的任务、突如其来的灵感、项目关键的节点等等,这些都不能忘,那怎么办呢?

怎么做?

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移动硬盘”,把这些事,从你那不靠谱的大脑里挪过去。

时间管理方法:GTD(Get Things Done),三个核心:收集、处理、回顾

1、收集

建立一个“收集篮”,清空大脑,把所有事情100%放入收集篮。

很多人会用小本子做收集篮。但是小本子不便于检索。现在你可以试着把所有事情,收集到一些电子的篮子里,比如“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

收到电子邮件,看到好的微信文章,看到一条有启发的新浪微博,浏览器上看到一篇新闻、突然有一个灵感等等,都可以一键收集到云端。

2、处理

在公交车上,在出租车上,在等火车等飞机时,甚至在上厕所时...在一切零碎的时间,你都可以处理你的收集篮。

怎么处理?你只有这6个选择:

1)删除

一时冲动放入收集篮,但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事情,立刻删除。

2)归档

有价值的资料,比如微信文章、有价值的新闻动态等,移到“归档”目录。

3)将来/可能

这些事情你需要在某个点去做,但不是马上去做,比如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等,移到“将来/可能”目录。

4)等待

这件事需要指派其他人完成,那就立刻指派,比如写标书需要技术提供相关资料等,然后移到“等待”目录,再给这件事增加一个到时间提醒。

5)下一步行动

需要你亲自完成的,比如给领导发汇报邮件,打电话给客户等,移到“下一步行动”目录。但是,如果这件事2分钟内就能做完,比如快速批复一封邮件,那就别移了,立刻处理掉。

6)项目

对于下一步行动要很多步骤的,就已经是一个项目了。为项目建一个专门的目录,定期回顾处理。

记住,你只有这6个选择。一旦移出收集篮,再也不要放回来。收集篮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应该是空的。

3、回顾

收集,是把事情从大脑中清空;处理,是把事情继续从收集篮清空。然后呢?然后就是回顾。

什么是回顾?早上往办公室一坐,我今天干什么呢?打开“下一步行动”目录,一件一件做就好了。

如果“下一步行动”里是空的呢?恭喜你。看看“项目”里哪些事情,有没有进展?“将来/可能”里那些事情,有没有值得做的?“等待”里那些事情,别人都完成了吗?

都没有。太好了。但那也说明你实在是太空了。找点事情放入收集篮吧。然后,随时回顾、每天回顾、每周回顾。

小结

GTD时间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借助外部工具(比如有道云笔记),建立:收集篮、归档、将来/可能、等待、下一步行动、项目6个文件夹,先把脑袋中所有的事情先放入“收集篮”;再把“收集篮”中的事情分别按删除、归档、将来/可能、等待、下一步行动、项目的方法归类;再随时回顾、每天回顾、每周回顾,从分类中提取需要完成的事情,挨个处理。

用好这个方法,就可以再忙也不焦虑,专注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3、如何利用好第三个8小时

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第一个8小时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在睡觉,第三个8小时在干什么?

人与人的区别,主要是在这第三个8小时上。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理论”。

怎么做?

1、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从各种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出一段每天不小于2~4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一段不被打扰的连续的2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很多比如学习、写作、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

那问题来了,要上哪找?

假如你每天6点钟下班,回到家吃饭,或者吃完饭回家,最早8点,最晚8:30,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时间”了,一直到晚上11点。这2~3小时非常宝贵。

或者你可以试着每天提前1小时到公司,早上精神好,这非常清醒的1小时,甚至可以当2小时用。

2、分清:交易、消费、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和投资。

你上班8小时,公司给你发工资,这是交易;

你吃完晚饭就开始追剧看电影,这是消费;

你吃完晚饭开始读书、写作,这是投资。

如果时间就是不够,怎么办?

如果有可能,搬到公司楼下住。我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每天多活至少1小时。

如果有可能,坐地铁、公交,或者打车,这样你就可以用路上的时间处理前面提到的“收集篮”。

3、持之以恒

只是偶尔心血来潮是不行的,要持之以恒。

有人说一个习惯养成需要坚持21天,听上去也不是太难,但其实习惯养成后,只要你有一天不坚持去做,就有很大的可能会荒废掉,人的惰性是天然的,顽固的。

小结

一天24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怎么善用这第三个8小时?

1、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2、分清:交易、消费、投资

3、持之以恒

4、以30分钟为一个专注周期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正在准备第二天投标的PPT时,一个客户的电话打进来,你不得不假装同时也听他在电话中抱怨,然后抽空吃两口桌上已经快冷掉的午饭,这时一封新邮件弹出来,你顺手点开看到了半个小时后还有个会,好不容易挂了电话,关掉邮件,回到明天要用的投标PPT,脑子一片空白……

你可能知道,电脑的多任务,是通过把CPU的计算时间切成足够小的时间切片,然后让各个任务足够快地轮流使用而已。所谓的多任务,就是高速切换的单任务。

人脑“任务切换”的效率远不如电脑。如果你正在非常专心地做一件事,突然被一个电话打断,就算这个电话只接了1分钟,结束后你要重新专注,至少需要几分钟,甚至10-15分钟时间。人脑每一次任务切换,都有可观的时间成本。

怎么做?

番茄工作法,就是以3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切片,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

1、防止打断

一次打断,会带来两次大脑中的任务切换。番茄工作法的关键,就是让这25分钟非常专注,防止被打断。

把手机设为勿扰模式,只允许老板、家人的电话响铃,其余自动短信回复:“现在正忙,稍后给您回电。谢谢。”老板的电话接起来,如果不是急事,可以礼貌地说:“老板,我知道了,我30分钟后回复您可以吗?”,关闭微信和所有APP的提醒功能,30分钟后再处理。

如果突然一件事出现在你脑海中,比如,想起忘了订火车票了,或者一个灵感冒出来了。你可以打开上面提到的“收集篮”,用10个字记下这件事后,继续专注刚才的事情。

2、努力进入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就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才思如泉涌,半小时过去了,你觉得才几分钟。努力让自己进入心流体验,会事半功倍。

怎么进入呢?绝对安静,也许并不能帮助每个人进入心流体验。相反,在一些白噪音下,比如流水,下雨,刮风,咖啡馆的喧哗,甚至是电视机的雪花音,很多人更容易专注。你可以下载一个“白噪音”APP试下。

有时候进入心流模式后,2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怎么办?你也可以试着用50+10分钟的专注周期,道理是一样的。

3、要专注,也要休息

要保证每个30分钟之间的休息。25分钟的专注可能让你限于局部;5分钟的休息有助于把你拉回到全局。

小结

番茄工作法,就是每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是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专注度的一种工作方法。

怎么做?

1、防止打断

2、努力进入心流体验

3、要专注,也要休息

.

.

.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说了“时间管理”。

明天,我们说下“职业素养”:

1、不要在微信问“你好,在吗”

2、如何在邮件里“见字如面”

3、从时间颗粒度看职业化程度

4、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5、职业化,就是商业世界的教养

好了,今天就到这,明天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