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

 上行下孝 2017-11-21
铜斧熔炉 铸文化之魂

铜斧熔炉 铸文化之魂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斧熔炉 铸文化之魂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铜斧熔炉 铸文化之魂

华新旧址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李雯)

  黄石的工业文明从商周时期一直绵延至今,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钢铁水泥时代,无论是历史跨度还是文化厚度,在全国都独一无二。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到黄石考察时,曾盛赞黄石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我有他无”的独特文化特质。

  3000年熊熊不灭的炉火,铸就了黄石工业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成为黄石推进转型升级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

  铜草花开铜绿山

  初冬,伫立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上,逆着茫茫的时间之流,打捞一瞬而逝的每一片破碎的记忆,如拼图般,还原那天地沧桑下每一个瞬间,叩听古老文明的血脉中蛰伏已久的潮涌。

  3000多年前,商周,鄂东丘陵地带,距大冶县城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铜绿山。

  亦或在同样一个寒风瑟瑟、落叶缤纷的初冬里。气味清香的铜草开出一串串紫蓝色的小花。一批先民来到大冶铜绿山,被山上摇曳的那片紫蓝色铜草花所吸引。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凭借经验,先民判定此处必是不可多得的铜矿产地,遂在此开采、冶炼……

  一瞬间,眼前朽木仿佛一根根支起,巷道一段段起复。

  一群神色疲惫的赤身男子持着简易的木锄、砾石,正一寸寸地冲凿着坚硬的岩石,窄窄的巷道在他们一次次的俯身中渐渐深去;木辘轳吱吱地响着,黝黑的劳工死力地绞着辘轳把,一块块褐色的矿石从深井处提上,尔后顺着木溜槽滚落下去。山下堆积着如山的木材,一座座炼炉火势正旺。山上山下,烟雾缭绕……

  岁月只是一瞬的流影。

  但这瞬间的照影却为我们留下了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延续采冶时间最长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黄石青铜文明从幽深崎岖的古巷道中走来。一端是古巷道的陕窄、阴暗、蜗行,一端是矿冶天坑的开阔、敞亮、豪迈,共同印证的是矿冶文化筚路蓝缕,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强烈地对比出矿冶文化从微弱到博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壮美。

  黄石青铜文明闪耀于开天辟地的斧刃上。1973年,铜绿山矿发现的13把古铜斧,是古人使用过的无数把铜斧的历史见证。先民们用铜斧砸开顽石、砍倒古树、捣碎矿块,用铜斧砌起一座座竖炉……在长期战天斗地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矿冶文化的另一特质:排除万难,顽强拼博,攻无不克,一往无前。

  “天地一洪炉,举世无双冶。”始于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汉代,千百年来,这片大兴炉冶的大地上,炉火熊熊,红流滚滚,山川沸腾,铸就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份珍贵遗产所昭示的“经锤炼而成,为开拓而生”的“铜斧精神”,也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不断去奋斗、去创造。

  百年风雨汉冶萍

  位于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内的汉冶萍公司遗址曾经承载着中国的百年实业梦。矗立在遗址旁的张之洞塑像和文化长廊里一幅幅历史巨片,带我们穿越百年时光隧道,去聆听中国钢铁摇篮——汉冶萍饱经沧桑的前世故事。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湖北铁政局,1908年盛宣怀组建了汉冶萍公司,公司包括当时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至今已有109年历史。1913年,汉冶萍公司开始筹建大冶钢铁厂,也就是现在湖北新冶钢的前身。随后,从美国订购了两座固定式化铁炉,炉高27.44米,容积为800立方,为当时亚洲第一高炉。

  汉冶萍煤铁厂矿是亚洲现代钢铁业的先驱,它率先采用德国、美国冶炼技术,在东亚工业化过程中举足轻重。汉冶萍的钢铁产品品质优异,曾获得1914年罗马世博会最优等奖及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名誉奖。

  据《汉冶萍公司志》记载,1915年前的一段时间,汉冶萍公司的钢产量占中国钢铁产量的100。汉冶萍公司先后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时期,几乎经历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程,堪称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缩影。

  1923年,汉阳铁厂停办。

  1928年,江西省政府接管了萍乡煤矿。

  这个时候,汉冶萍公司实质上就是黄石的厂矿。

  1938年3月,为了避免日寇侵夺我国的钢铁资源,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爆破队将两座高炉的设备及厂房予以炸毁。

  1948年汉冶萍公司破产,该公司的全部资产由黄石的华中钢铁公司继承,华中钢铁公司就是当年汉冶萍公司筹建起来的大冶钢铁厂。1953年,华中钢铁公司改名为大冶钢厂,1995年改制为冶钢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中信泰富收购了冶钢集团钢铁主业资产,组建成立了今天的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毛主席曾经于1953年2月19日和1958年9月15日先后两次视察冶钢,并指示要把冶钢“办大办好”。冶钢也是他唯一去过两次的钢厂。

  孙中山先生也曾赞叹“中国需要几百个像汉冶萍这样的工厂”。

  汉冶萍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国企”,它是中国钢铁及路轨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它是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它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史,它的兴衰史就是一部中国基础工业的发展史。

  汉冶萍公司虽已消逝,但在今天的新冶钢,仍能感受到汉冶萍公司当初的开拓创新、克难实干、争先跨越、开放包容等精神。

  钢铁粮仓强国梦

  大冶铁矿是中国百年工业化从洋务运动留存至今且仍在生产的唯一企业,它曾是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粮仓”。大冶铁矿的东露天采场“天坑”,是世界第一高陡边坡矿坑,它是百年中国工业史的见证。

  1877年,盛宣怀在铁山铁门坎探得露天铁矿。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政湖广不久,揣着钢铁强国之梦,即取大冶铁矿兴办汉阳铁厂,打开了大冶铁矿的现代开采史。

  当张之洞得知大冶铁矿的矿产储藏量惊人时,他喜出望外。为了将挖出来的矿运出去,张之洞决定修铁路。1891年春,大冶运道与汉阳铁厂先后动工。

  这条铁路成为湖北省境内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人自己在黄河以南修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建成通车,不仅奠定了黄石作为近代工业发祥地的地位,更影响了黄石城市格局的形成。

  当时,全中国大多数地区,包括北京、武汉、广州等大都会,人们还靠着步行、坐轿、骑驴马出行,靠大车、独轮车和肩挑背扛运输时,那时的黄石人已经率先享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成果。

  到了抗战时期,日军占据铁山,大冶铁矿的矿石通过铁山运道运往日本。据统计,从1890到1949年这59年中,大冶铁矿共生产铁矿石2121万吨,竟被日本掠夺去了1520万吨,占总产量的71。

  铁矿开采最初,以钢钎铁锤手工劳作。1915年,矿局开始用蒸汽动力气压凿岩机开凿。到1929年,矿局购买瑞士柴油机及发电机组作为动力,1934年铁矿开采开始使用电动钻机。铁矿开采的生产效率也从1893年的年产3000吨提升到1936年的年产60万吨。

  一百多年的开采,大冶铁矿已开采出矿石1.37亿吨,远远超出早期历次勘探的矿藏量。由原狮子山、象山、老鼠尾、大石门、野鸡坪、尖山采场构成的东露天采区经历多年开采,特别是近60年开采后,形成最大垂直高程444米,东西长2200米,宽900米,截面108万平方米的巨大矿坑,被誉为亚洲第一人工“天坑”。

  在这个硬岩区周围,经过矿工们长年的艰苦努力,山体被覆盖上了366万平方米的复垦绿化林带,是亚洲最大的绿化复垦林带,它们构成了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面对这一百年人类奇迹,它的自然与历史的沧桑怎不令人唏嘘感叹。

  水泥工业不老松

  百年华新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水泥工业的曲折发展史。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湖北水泥厂。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创办大冶湖北水泥厂,得到慈禧御批。

  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兼并大冶湖北水泥厂,更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经济部拨款将湖北水泥厂迁往后方,于1939年12月建成投产,更名华中水泥厂。

  1939年5月,华中水泥厂和富滇新银行、中国、交通、新华四家银行共同合资,成立昆明水泥公司,1940年12月,昆明水泥厂建成投产。

  1943年5月,华中、昆明两公司合并增资改组,正式设立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抗战胜利后,华新公司由昆明迁到武汉办公。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于1946年9月投筹资引进美国设备,回归湖北建设大冶水泥厂。

  1946年9月28日,大冶水泥厂正式动工建设。

  1952—1970年,华新水泥厂系中央在鄂的大型工业企业。华新水泥厂“远东第一”还是毛主席说的。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视察黄石,在接见华新水泥厂党委书记李秉范时,风趣地说“你们是'远东第一嘛!年产八十万吨,了不起。”

  1993年9月22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华新公开发行A股股票。

  2007年7月19日,华新水泥厂老区内湿法工艺生产线全面停产,但承载中国水泥发展进程的近代水泥工业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利用。

  目前,整个华新旧址,现存三条生产线,分别是1946年从美国进口的两条湿法水泥窑生产线和一条由华新自己设计、施工,于1977年建成的同样的湿法水泥窑生产线。

  现存的3台湿法水泥窑,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我国水泥行业的教科书。

  百年历史长河,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华新水泥经受了百年风雨磨砺,折射出中国水泥工业的沧桑巨变。

  无论是在时局动荡的清末创业阶段,还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也不论是火红的计划经济年代,还是面临严峻考验的改革开放初期,作为水泥厂的“心脏”,回转窑默默伫立,见证、记录着华新水泥的辉煌、成就与荣耀。

  百年华新不断开拓创新,如今仍然站在行业的前端,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百年长青不老松。




树工业旅游品牌 筑城市文化之魂——聚焦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系列评论①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黄思平

  我市筹办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之际,18日,国家旅游局在官网公示了拟推出的1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山东省烟台张裕葡萄酒文化旅游区、安徽省合肥市荣事达工业旅游基地等上榜,这给正在打造“最美工业城市”的黄石极大鼓励。

  相比榜单上的城市,我市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不逊于人。全国开展工业旅游的城市很多,但历史跨度都不长。我市工业文明从商周时期绵延至今,从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今天的信息产业时代,从未缺席、断档,数代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创造创新为华夏点亮文明的薪火,发展了生产力,丰富了文明的底色。3000多年历史因为历代祖先的工业生产及其衍生的社会活动而产生了意义,绵长的时间由于人的刻写具有价值、光芒闪亮,对比其他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历史跨度和文化厚度,黄石皆为全国独一无二。

  这是我们的信心之源。坚持这种自信,进而挖掘文化资源,锻铸文化之魂,打造城市形象。

  我市发展工业旅游优势明显,“产品”丰富,与其他开展工业旅游的城市相比,可谓历史悠久、种类齐全、保存完好。但由于包装、整合、营销、推广不够,这些资源深藏本城人未识。我们需要深度挖掘我市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围绕构建完整的矿冶文明链,把现有的工业遗址串成线、联成片,挖掘内涵、提升价值,并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座城如同一个人,有其独特的气质。我市既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颜值,还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有柔美、灵秀的一面,还有刚强、坚韧的一面,既有有形的山水资源、工业遗迹,也有无形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共同构成独特的城市人文风情。

  未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工业与旅游、工业与生活的关系,打响工业文化品牌。工业文化是黄石的血脉,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坚定我市的文化自信,一手打造“工业强市”的城市之基,一手借势工业旅游,努力打造休闲度假之都、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



“工业游”为何花落黄石———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系列评论之一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评论记者 黄石公)

  本月盛会连台,月初,举办了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月底,我市将承办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以会搭台,经济唱戏,这是黄石复兴工业的回归和希望。

  工业,应该是黄石不能舍去的梦。黄石,以矿兴城,以工立市。从清朝的洋务兴国到民国实业救国,再到抗日救亡,直至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黄石一直是工业革命之先声。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中华民族在思考,在发展,在求变。

  这是一个新时代。滨水之城,以矿建市,以工立城,新时代,必须转型。承办全国工业旅游大会,既是国家和省里对我市生态转型、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是一个鞭策。冷静深究,不妨思考:我市工业游的看点在哪?

  建“最美工业城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才是终级目标,由此回逆我们就知道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未来。

  拥有3000年工业史且从未中断,这在全国的工业城市中是罕见的。周朝开始炼铜;清末建起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汉冶萍,光绪帝亲批建华新水泥;1952年建市后陆续建起大批工业企业,工厂遍布四个城区;今天在“工业强市”的旗帜下,工业迎来新的生命。

  黄石是全国孔雀石重要产地,这些来自地层深处的石头,本是工业矿石伴生体,是地球深处送来的礼物,神秘、耀眼、瑰丽,赋予城市绚丽的色彩,给城市增添魅力,是张宝贵的城市名片。

  大冶铁矿露天采矿反映的是人定胜天的壮丽,与我市其他“工业游”项目组合,自是锦上添花,一脉相承。

  自然“看点”是老祖宗或大自然恩赐,转型带来巨大的“金矿”,我市应通过承办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之机,精心梳理、挖掘出来。劲牌之“劲”,青啤之“啤”,有色之“金”,智能之“造”……如果营销得当,旅游混搭,“工业游”定能成气候。

  回顾来路,立足工业。工业是黄石的底色,也是黄石的优势。我们既要保留工业遗存,传承中国的工业文明历程,让游人有历史感、厚重感,还要有科技感、现代感。如此,黄石形象将更丰满、多元、立体,影响力、知名度将扩散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