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体质谈——气虚、痰湿体质

 春城的南江滔滔 2017-11-21

中医体质谈——气虚、痰湿体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发布了《2017年度国民体质辨识报告》。报告显示,阳虚质占比大,女性、青年偏颇体质比例更高。

阳虚、气虚等,是中医体质中的概念,中医体质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除平和质属于正常体质之外,其余均为偏颇型体质。该报告显示,仅有28.9%属平和质,其余均属偏颇型体质,其中阳虚最多,占总数的16.4%,气虚其次,比例为13.2%。

中医体质究竟如何判断?又该如何改善?本报邀请中医名家一一详解。

气虚,易疲劳

典型状态:总是很累!

常见表现:容易疲劳,说话有气无力,声音低微,舌体胖,舌质嫩。

脾气虚是所有气虚的根儿

要想了解气虚体质,先要知道什么是“气”。

“气”是西医没有而中医特有的概念,这个“气”,狭义指的是呼吸之气,更广义则是指身体的功能。所以,即便是不负责呼吸的心肝脾肾,也会牵扯到“气”,即所谓的脾气、心气、肾气。也就是说,中医把各个器官的功能经过中医理论的梳理和归纳,统称为“气”。

气虚的时候,就是功能下降的时候,这个功能下降可以牵扯到身体的方方面面,西医学的任何一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下降,都可能是气虚。

比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冒的属于肺气虚,因为中医的肺是主卫外的,这个卫外就是免疫功能。

比如心功能下降,上楼爬山都会喘就属于心气虚或者心肺气虚,因为中医的心除了包括思维精神活动,也包括运转血脉的心脏。

喝了就尿,夜尿特别多,就属于肾气虚,因为中医的肾也包括了泌尿系统的肾。

特别容易疲劳,总觉得累,到了下午就打不起精神,就属于脾气虚。

上述的这些表现会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平时,即便没有确定的疾病发生,这些症状也是常态,这就是气虚体质。

那么,为什么将容易疲劳这个脾气虚的典型表现来代表整个的气虚呢?因为中医讲,“脾主肌肉”,而肌肉占全身重量的40%,肌肉张力不足的感觉会殃及很广,因此最容易也是最先被感觉到。与此同时,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借助肌肉,包括心肌的供血,消化食物的肠道蠕动,能决定血压高低的血管的弹性等,不管哪种脏腑的气虚都很难与主肌肉的脾气“划清界限”。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脾为“后天之本”,既然是“后天之本”,脾气就会参与到各个器官脏腑的功能中去,只要脾气的参与力度不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脏腑的气虚。也就是说,一个脾气虚的人,一般都会伴有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只不过是根据每个人的薄弱环节,气虚侧重的脏腑不同而已。

各类气虚如何鉴别

心气虚:容易疲劳、心慌、动则加重。

肺气虚:容易疲劳、气短,容易感冒、过敏,说话久了就头昏,甚至平时就声音低微。

脾气虚:容易疲劳,稍微吃的硬了、多了胃里就不舒服,大便常年不成形,吃饱了就犯困。

肾气虚:容易疲劳、喝了就尿,小便量多、清稀。

可以改善气虚体质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是金元名医李东垣的名方,也是中医补气的经典范本,时至今日,只要是气虚的,中医开出的方子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心气虚还是肺气虚还是肾气虚还是脾气虚,“补中益气丸”都是可以经常服用的改善体质的基础药物。如果只作膏方的话,也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体质差异量身定做,如果不想吃膏方,只想用中成药调理,可以在“补中益气丸”的基础上配合针对不同脏腑的药物:

心气虚:补中益气丸配生脉饮。

肺气虚:补中益气丸配补肺丸。

脾气虚:补中益气丸配人参健脾丸。

肾气虚:补中益气丸配五子衍宗丸。


痰湿,多油腻

典型状态:身体胖重。

常见表现: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厚味、舌体胖大、舌苔腻。

大腹便便多痰湿

痰湿体质的痰湿,是中医特有的概念,通俗讲就是身体没有及时排出去的垃圾、脏东西,后者蓄积在体内就会变成痰湿。为什么会有脏东西留在体内?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摄入的过多,一个是代谢力不足。所以,这种痰湿体质的人一般都有好吃的习惯,而且特别好吃肥甘厚味、热量高的、口味重的,这些食物的代谢成本比一般食物高,胃肠的消化负担大,久而久之摄入就多于消耗了,多出来的消化不了的就是痰湿,后者主要表现在血糖、血脂、血尿酸的升高上,西医说的“三高”,在中医辨证多属于痰湿。换句话说,痰湿体质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容易肥胖和“三高”,除了饮食超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本身可能兼有气虚的体质,后者就是代谢力量不足了。

这个气虚,主要指的是脾气虚,脾气扮演的是身体清洁工的角色,中医讲,脾气能升清降浊,这个升降之功就是消化和代谢功能,这个功能不足了,垃圾的清运就有问题,垃圾存在体内就成了痰湿。

所以,痰湿体质的人外表看似壮硕,其实内里是虚的,痰湿是他们体质中的标,脾气虚才是体质中的本。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看似壮实,但再壮实其实是局部肥胖,而且都胖在西医讲的危险部位,比如肚子,是“腹型肥胖”,这是痰湿的典型体型,也因此容易“三高”,因为囤积在腹部的脂肪最容易入血,被肝脏吸收,代谢不了的就很快转化为血脂,停留在血液里了。

痰湿体质如何辨别

痰湿中的湿,有个特点,就是自己总觉得身体沉重,甚至连头都觉得昏蒙的,严重的好像裹了条湿毛巾,自己都觉得不清爽,而且舌苔和他们的感受一样,也是很不干净的,厚腻的,即便是用刮舌板刮过之后,稍后还会再长出来。平时即便不咳嗽,没有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也经常会吐痰。

痰湿体质的人,很像最近常说的那个词:油腻。它在男性中更多见,因此痰湿体质者其实很像“油腻男”,但即便如此,这种人的舌头暴露了他们虚的本质:舌质很胖,甚至有齿痕。

这一点和前面的气虚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痰湿体质者在这种舌质之上还有厚腻的舌苔,这就是气虚代谢不足导致脏东西停留体内的双重证据。

可以改善痰湿体质的药物

【三子养亲汤】

这是个经典方子,出自明代名医韩懋的《韩氏医通》,韩是个大孝子,当时他的父亲因年老体弱,化痰祛湿能力不足而痰多甚至痰喘,这是老年人常见的,尤其是饮食热量高,食物偏于油腻的时候,很容易生痰湿,“三子养亲汤”是当时韩名医开给他父亲的。

这个方子虽然没有对应的中成药,但自制起来很简单,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就这三个子,前两者各15克,后者10克,这是一天的量。

这三个药都是食物,莱菔子就是萝卜子,苏子就是我们烤肉时吃的紫苏的子,白芥子就是北方冬天腌制咸菜用的芥菜疙瘩的子。这三子直接用开水冲泡在保温杯里,可以作为痰湿体质特别是腹型肥胖严重“三高”明显者的日常代茶饮。

【平胃散】

平胃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的典范,也是痰湿体质者可以经常服用的,特别是痰湿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时候,这种人会时常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苔厚腻。

这个方子也很简单: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姜、枣,前两味重在化痰湿,后面的是和缓的维护脾气。这个药也没有对应的中成药,可以用上述药材每种10克自煎汤药,也是一个便廉的小方子。别看它小,古人对它的评价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因为健脾的同时需要帮助脾气减轻负担,而能清化痰湿的药物就是在给脾气减负,也自然就有了补脾之意。 文/任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