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雪 | 腊肉新炉 雪树寒禽

 Xin635 2017-11-22


天地之气不交

小雪   十月中

小雪第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就是阳气,地气是地面下的阴气,一升一降,导致天地之气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蛰穴动物进入冬眠。人也会感觉提不起精神。


卧三冬

宜蛰居   闭藏

冬天宜蛰居,闭藏。杜甫《遣兴五首之二》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


鸟不高飞

九冬负霜雪   六翮飞不任

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有诗句:“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是说下霜雪之后,鸟都飞得不那么自在了。

六翮是代指鸟,杜甫《鸂鶒》句: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顾注:凡鸟之劲羽,止于六片。《韩诗外传》有:“鸿飞千里,特六翮耳。”


雪树寒禽

  伯劳

宋代李迪的《雪树寒禽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15.2厘米,横:52.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 宋·李迪《雪树寒禽图》

李迪,宋朝画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供职画院(1162-1224)。李迪长于写生,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间作山水小景。其画花鸟竹石,有生意而具佳趣。

此画是李迪晚年的精心之作,轻染薄雪的棘树上,栖息着一只伯劳。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我国很常见。有些伯劳是候鸟,有些留在中国过冬,因而能出现在雪景画中。


宜进枣汤

去皮核   焙香

农历十月宜进食枣汤,方子是取大枣去皮核,于文火上反复焙香,然后泡作汤服用,养中和之气。


食芋艿

香似龙涎仍酽白   味如牛乳更全清

芋头又叫蹲鸱、芋魁、芋根、土芝、芋艿,有红芋、白芋、九头芋、荔浦芋(福建称之为槟榔芋)等几种类别,其中荔浦芋是芋头中的上品。

蹲鸱的别称则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蹲鸱是北方一种大芋头,因为形状像一只蹲着的鸱而得名。

在南方,芋头可谓雅俗共可赏。苏东坡《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酡则不知人间绝无此味也》诗中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普通的江南人家也有“贺岁羹”,即粥中加入芋头、荸荠、红枣、菱角等。


腊肉新炉

霜蹄削玉慰馋涎   却退腥劳不敢前

天灰灰的一冷下来一直到年根儿前,是腊肉的繁盛期。正因为气候相对干燥,这时候制作的腊肉品质最高,口感最佳。而“腊”,又和腊月、腊祭同音,好像不备一点儿腊肉当年货,就少了几分年味儿。

湖南是腊肉的名乡。过去,农村人家杀了猪,大部分都给制成腊肉,腌好了挂在厨灶房梁上,再经谷壳、木屑等烟熏成腊肉,熏的时候根据每家的口味习惯加一些陈皮、肉桂等香料。这种烟火的味道,甚至使湖南一带的腊肉形成了一大流派——“烟熏腊”。

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里就不无认真地怀念过这种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通常的腊肉是条状,切片不成形,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而且蒸得极烂,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初秋去国 倏忽见冬

文/王晶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很在意,很早时候就有专门按照月令用以写信问候的信札格式,称为《月仪》,每个月的月令不同,问候的重点和用语也有所不同,比如初冬十月的开头是“应钟导运,严霜稍隆,时变物移,感候增怀”……面对气候变冷,似乎从古至今都容易令人感怀万千。

▲ 明拓《郁冈斋墨妙》卷七 索靖《月仪帖》 

宋代,对自然的物候变化以及节令节日的关注达到了一个高峰,创作出大量的专时令词。这种对季节的敏感,也同时成为了一种社交习惯。

“秋初去国,倏忽见冬”,辛弃疾的这件《去国帖》也自然而然的以时间为开头。全帖释文为:

弃疾自秋初去國,倏忽見冬,詹詠之誠,朝夕不替。第缘驅馳到官,即專意督捕,日從事於兵車羽檄間,坐是倥傯,略亡少暇。起居之問,缺然不講,非敢懈怠,當蒙情亮也。指吳會雲間,未龜合并。心旌所向,坐以神馳。右謹具呈。

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弃疾劄子。

( 劄子: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 )

▲ 辛弃疾《去国帖》

《去国帖》(纸本,册页,纵33.5cm,横21.5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辛弃疾流传下来的唯一墨迹。此帖被收录在《宋人手简册》中,内容定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辛弃疾在江西平“茶寇”赖文政事,之后他便由仓部郎调迁为江西提刑。《孝宗本纪》载:“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

据《宋会要》记:“淳熙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1175年)十月间,时年辛弃疾三十六岁。

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中说道:“楷书在唐代已经如盛开的花朵,内质耗尽,难以为继。宋代书家便把书写对象转为行草,在观念上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变唐人的重法为尚意,结果就是用笔灵动便捷,结体注重意趣。”

▲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纸本 行楷书

自苏轼、黄庭坚、米芾之后,宋代的行楷发展出一种宋人特有的体格和面貌,清代梁巘《评书帖》总结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用宋四家自己的话来解释“尚意”,其实是一种“不问工拙”(米芾)、“虽有其病,乃自成妍”(黄庭坚)的“个性表达”。这种率意,与唐代重视法度相比,更近于一种艺术状态。

起初,“尚意”书风并不被社会认可,然而,破除法度的书法改革实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到南宋,因高宗赵构“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书林藻鉴》)完成了从唐代“尚法”到“尚意”的转变。

▲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 纸本 小字行楷 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最佳,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其实,亦系行楷。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

辛弃疾生于靖康之难之后的高宗朝,已是“天下翕然学米字”的时候。及其入世南宋,孝宗即位。孝宗赵昚,原名伯琮,为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代自真宗开始,皇位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到高宗时,由于独子赵旉夭亡,群臣建议从太祖的后代里选立继承人。绍兴二年,六岁的赵伯琮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三十六岁时立为太子,改名为昚,同年登基。

宋孝宗书法学宋高宗,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孝宗书有家庭法度”。宋代皇帝大多好笔墨,赵昚曾自称,“无他嗜好,或得暇,惟读书写字为娱”(见《书林纪事》)。《兰亭考》录高宗语,曰“先写正书,次行,次草。《兰亭》、《乐毅论》赐汝,各先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不过,这里的《兰亭》、《乐毅论》是宋高宗的临本,结果是宋孝宗法高宗字,几可乱真。但因高宗笔有渊源,从孝宗作品中亦可以看到唐、宋书家的影响。

▲ 宋孝宗赵昚《池上诗团扇》

南宋时,以高宗为中心,习书风气甚浓,成为朝廷“中兴”的一种点缀。从《去国帖》中,可以看出辛字受时风影响。当代有评者评价辛弃疾的这件作品:“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

差不多同时代的陆游,为辛弃疾的好友,书法亦兼学宋三家(苏黄米),在其《草书歌》中提到:“心空万象提寸毫,睥睨醉僧窥张史……神驰意造起雷雨,坐觉乾坤真一洗。”从中可以看出他作字前“心空万象”、“神驰意造”,完全是“尚意”的见解。

提到辛弃疾,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还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豪迈爱国情怀,据说金庸在创作《天龙八部》的时候,萧峰大侠就是以辛弃疾为原型的。辛弃疾、陆游、岳飞,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宋代“尚意”的书法强调抒发书家的本我情绪,陆游和岳飞都把这种爱国精神注入到书法创作之中。

陆游虽不以书家成名,但他的书法与他诗词中慷慨激昂的风格一致。陆游曾说:“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杨凝式)”。西方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看待同一幅作品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学识、性情看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张旭草书的潇洒流放、杨凝式的疏散劲朗,都与陆游自己的放达性情相一致,故而成为他所师法的对象。

▲ 陆游 致仲躬侍郎尺牍 册 纸

岳飞更是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岳飞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勤奋学习,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后人评其字:“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有一种淳正之气”。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江苏嘉定(今属上海)文字学家周承忠,从相传为岳飞手书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碑拓中,在“河水荥带,群山纠纷”中取“河”、“山”两字,在“秦没而还,多事之夷”中取“还”字,在“奇中有异于仁义(義)”中取义(義)下半部“我”字,组合成“还我河山”,加上岳飞的落款和图章,临摹成为一幅岳飞集字的题词,大气磅礴。时情时景,“还我河山”虽不是手书真迹,但却坚强有力,传达国人心声,从此与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一起,传遍大江南北。

▲ 岳飞《还我河山 》 

然而,辛弃疾的这件传世作品,其实并没有表达出如辛词一般的豪情。此时辛已经三十六岁,政治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所提出的抗金条陈与当政者之意相违,屡迁职位,从军事、农业、乡政、仓储都做过,却都与他“收复山河”的雄心大志相去甚远。壮志未酬,催刚为柔,书法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比起岳飞的“还我河山”,似乎更加耐人寻味。但作为仅存的一件书法作品,我们很难看到他不同时期的书风变化。

作品鉴藏印钤“杨氏家藏”、“原素斋”、“松雪斋”、“琳印”、“海印居士”、“黄琳美之”、“休伯”、“项元汴”诸印,以及“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南韵斋印”、“莲樵成勋鉴赏书画印”、“莲樵曾观”等。

落款处,可以看出辛弃疾十分擅作小楷,比如“权”字四横每笔各有意态,正如苏轼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棘刺之端可以刻沐猴……”,笔力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