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北京话是活的

 老北京的记忆 2017-11-22

老舍先生曾说过,“北京话是活的”。笔者理解,含义有二:一、北京话的根在民间。和其他各地方言一样,北京话是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出我之口,入您之耳,交流沟通,鲜活生动。二、北京话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因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时时刻刻都在用,所以难免会出现“新北京话”,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来,最终为大家通用。

继《北京老规矩》(中华书局2015年6月版)后,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将四十多年搜集到的关于北京话的素材进行全面梳理,融入自身的研究体会与感悟,同时注重分析阐述,《北京话》(中华书局2017年3月版)一书由此而生。该书涵盖北京话的探源、发展、特点及应用等各方面,书中每篇都是随笔小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如同老友晤谈,春风拂面,心旷神怡。

关于“儿化韵”,作者写了六篇随笔,不惜用十几页的篇幅作阐释,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比如作者提到,有三褒一贬四种情况,通常是要带儿化韵的。三种褒义即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如花儿、鸟儿、发小儿、老伴儿、脸蛋儿等;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的,如小孩儿、痒痒挠儿、小猫儿、蛐蛐儿等;表示随意、幽默、亲切的,如有缓儿、张头儿、逗你玩儿等。一种贬义即带有轻蔑、反感、厌恶的,如光棍儿、老泡儿、傻帽儿、托儿等。可以说,这是作者根据生活实际总结出来的一点规律,哪儿该用,哪儿不该用儿化韵,一目了然。再有,针对带“门”的地名,作者也介绍得很清楚。老北京的城门,除去城中之城紫禁城外,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一说,即内城九座城门,正阳、宣武、崇文、朝阳、阜成、安定、德胜、东直、西直;外城七座城门,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安、东便、西便;皇城四座城门,天安、地安、东安、西安。那么,什么门该加儿化韵,什么门不该加儿化韵呢?因为老北京的城门楼子高大巍峨,说的时候自然不能加儿化韵。有些人不明就里,觉得什么门都该加儿化韵,结果就把西直门、东直门说成“西直门儿”、“东直门儿”,这当然是不对的。那么,有没有加儿化韵的呢?有,只有三个,即广渠门(儿)、东便门(儿)、西便门(儿)。为什么只有它们加儿化韵呢?因为广渠门的城门楼子比别的都小,而东、西便门不但城楼小,且是便门,不是正门,所以才要加儿化韵。

由这个例子亦可看出,作者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北京话,但实际聊的是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作为六朝(燕、辽、金、元、明、清)古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世态民俗包罗万象,风土人情精深入微。要想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绝非朝夕之功,而最基础的一环就是语言,从北京话里就可以领略到北京多元而独特的文化特征。

之所以说“北京话是活的”,还有一点是因为流行语、网络语言和热词近年来对北京话的冲击无比巨大。作者在书中对北京话的嬗变作了梳理阐述,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多元文化的浸淫和互联网时代自主语言的泛滥,对北京话的冲击就是一次大‘换血’了”(295页)。比如流行语具有语言的创新性、俚俗性和流行性,有些老的流行语,像“嗅蜜”现在变成了“泡妞儿”,“靓仔”现在变成了“帅哥儿”“帅呆酷毙”“小鲜肉”;还有些流行语经过时间的淘洗,至今依然在使用,而且成为新北京话,如搓火、二货、红包儿、逗咳嗽、点儿背、煽情等。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新生代语言,则大胆颠覆传统,毫无束缚地创造和编造新词汇,不但使传统的语言书写习惯和发音规律瓦解冰消,而且大行其道,迅速成为生活中的主流语汇。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些网络时代语言变化的例子,如过去叫“开会”,现在叫“论坛”;过去叫“目录”,现在叫“菜单”;过去叫“家蹲儿”,现在叫“宅男”;过去叫“叫花子”,现在叫“犀利哥”;过去叫“搞小团伙”,现在叫“建朋友圈儿”;过去叫“欣赏”,现在叫“点赞”等。

以上是笔者大致浏览《北京话》后的一点粗浅体会。北京话博大精深,字字有学问,个个有深意。说句北京话,坑坎儿麻杂儿的地方儿太多,绝非几个人十天半个月就能琢磨明白的,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研究,添砖加瓦。众人拾柴火焰高,大海架不住瓢儿舀——笔者相信,通过对北京话的持续研究解读,北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深入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