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陵王气,秦淮风骨——南京,一座刚柔并济的城市

 昵称33997491 2017-11-22

灯影里的秦淮河

文/冯诗涵

同事跟我这样形容南京:她像是一位长在深宅大院里的大家闺秀,一动一静都合乎礼数,待人接物永远得体,永远处变不惊。可她又有些阴郁,看起来总是没那么开心。

也难怪同事会觉得南京“阴郁而又不开心”。中国的大小古都中,大概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命运像历史上的南京这样悲情跌宕。(中国国家地理特刊)

明孝陵

1. 雄姿英发,又总被雨打风吹去

南京自古就有“金陵王气”的说法。所谓“金陵王气”,是说南京这地方会出皇帝。据《金陵图经》上说,当年楚威王发现南京有“王气”,叫人埋金以镇之。这也是“金陵”这一名字的来历。除了“金陵王气”,南京还有“龙盘虎踞”的说法。相传诸葛亮看到南京的紫金山如龙蟠,石头山像虎踞之后,也认为这是一个出帝王的地方。

​紫金山

像“金陵王气”“龙盘虎踞”这类故事,一听就知道是后人的假托之作。不过在中国的几大古都中,南京倒不是一个建都的坏地方。它虽然不像关中一带有着“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优势,却也比四周缺乏地险的开封强些。南京的北面以及东郊、南郊有起伏的低山丘陵,将它环抱其中,西北向长江敞开。这种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的格局,既符合“风水宝地”的格局,也对南京城有一定的拱卫作用。

明孝陵神道

但这块“龙盘虎踞”有着“王气”的风水宝地,却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盛产短命王朝的地方。

三国东吴的孙权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帝王,这是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开始。西晋末年,内有“八王之乱”,外有“五胡乱华”,摇摇欲坠的晋王朝不得不南渡至南京以求生存,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东晋。而这次由晋元帝率领的“南渡”事件,即是汉人历史上的第一次“衣冠南渡”。《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说的就是南渡后的文人聚在一起喝酒,看到眼前风景殊异,想念自己的山河故土,不由得悲从中来,相对而泣。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中,东晋算是撑得比较长的了,摇摇晃晃地撑了103年。此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非常短命,最长的宋也不过59年。

总统府

人们常说南京是“六朝都会”,指的就是东吴、东晋再加上宋、齐、梁、陈这6个朝代。当然,在南京建都的不止这6个短命的王朝。五代十国的南唐也将都城建到了这里。南唐同样地短命,历经了3个皇帝,总共也就38年。朱元璋最初也将都城定在了南京,他的儿子朱棣在南京当了18 年皇帝之后,还是将都城迁回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虽然明朝是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大一统王朝,可在南京建都的时间不长,只有53年。算上之后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南京也算得上是“十朝都会”了。

可惜这“十朝”,除了一个明朝以外(后来还迁都了),没什么像样的国家,倒出了几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后主。也难怪叶兆言会感叹,不知道是“金陵王气”还是“金陵亡气”。

秦淮八艳柳如是

2. 浮浮沉沉经历多了,南京:“多大事啊”

古都们总是想尽办法来论证自己这片土地上更迭的王朝多,建都的时间长。更迭的王朝多,说明自己是块风水宝地,要不为什么这么多王朝都来这里建都呢?建都的时间长,说明自己自古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便现在没落了,可曾经辉煌过啊,至少还可以端一端老贵族的架子。

​可对于一座都城来说,每一次的兴亡,都是一次扒皮剐骨式的灾难。历史上的南京不断地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它随着一次次的建都而繁盛,又随着一次次的亡国而破败。再加上南京有着“金陵王气”和“龙蟠虎踞”的“声名”,一旦不在南京建都,定都北方的统一政权同样容不下这座经济富庶的东南重城,总是想尽办法消减它的“王气”。比如将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的其他城市;又比如隋文帝杨坚采取的“平荡耕垦”。所谓“平荡耕垦”,就是将南京的官署、宫殿等建筑统统拆毁,改作农田,使繁华的六朝都会化为一片丘墟。

大概是兴衰浮沉经历得太多了,南京城有一种持重的性格。就像我同事所说的,“一动一静都合乎礼数,待人接物永远得体,永远处变不惊”。南京人有一句口头禅“多大事啊”,意思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对人要包容些,对事要看得轻些。恐怕也只有南京,这座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400多年建都史,历经了十朝兴衰浮沉的城市,才能培养出这样可亲、这样稳得住的城市性格吧。

3. 秦淮河上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秦淮河是南京留给我这个“局外人”最突显的意象。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这里曾是一个脂粉风月之地,是一个以盛产“不知亡国恨的商女”而出名的冶游之地。就连朱自清和俞平伯夜游秦淮河的时候也碰着了要唱一曲的歌妓呢。而为人津津乐道的“秦淮八艳”,即便她们骨气铮铮、才情过人,人们也似乎更愿意听她们的“香艳传奇”,而看不见她们的诗词书画。

​但你或许想不到,陈寅恪先生的封刀之作竟是一本《柳如是别传》。陈寅恪在失明、膑足,疾病缠身的境况下,花了整整10年,以口述的方式,为“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立了一部80多万字的传记。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陈寅恪这样的一位大学者为什么会在晚年花那么多的心血为一位秦淮歌女立传。连钱钟书也不理解,他认为陈寅恪没有必要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

陈寅恪当然不是为了消闲风趣,《柳如是别传》也不可能是他的游戏之作。

​在传统的礼教制度中,女性总是处于卑下和服从地位。她们因性别而丧失了基本权利,居于家族的最底层,在社会上也处于无名状态。而像晚明的“秦淮八艳”,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比一般的女性拥有更多的自由。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的“秦淮八艳”并不是当代语境下的性工作者。“秦淮八艳”可是那时候一等一的大才女,几乎每一位在琴棋诗书画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算得上是当时最有名的文艺女青年了。

栖霞寺

她们不受礼教的束缚,又都很有文艺天赋,因此在婚恋的选择上也比一般女性自由。她们对伴侣的挑剔程度,可不比当下的知识女性(比如tingcy、crazy小美和鸡蛋【手动微笑脸】)低呢。土豪绝不是她们的理想伴侣,对她们来说,才华横溢、灵气竖飞的男青(中)年才是她们的精神伙伴。比如,柳如是之于钱谦益,李香君之于侯方域。

​可惜,这些风流倜傥的大丈夫遇到事儿的时候总是羞煞世人。失节的失节,弃义的弃义,并不比身边的女人有担当,有胆识。南明小朝廷的文化部长钱谦益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打算降清。柳如是劝他以身殉国,钱谦益试了试水说,“这水太凉了!咱还是别跳了吧!”柳如是讽刺他:“你以为这是秦淮河啊”。钱想在清朝当官,柳阻止他,可钱还是去了。钱谦益跟满清官员发生冲突后被关进了大狱,还是尚在病中的柳如是花重金把他从监狱里捞了出来。柳如是更鼓励他与尚在抗清的郑成功等人联系,并全力支持抗清义军。原本像钱谦益这种贰臣是很让人不齿的,柳如是的这些义举多少替他减轻了些骂名。

​早期的女性主义在中国呐喊的项目有很多,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权利、自由婚恋的权利。现在看来,300年前的秦淮歌女,虽然不懂得那么多“主义”,但琴棋诗书画兼通、经济独立又大胆选择人生伴侣的她们几乎是践行女性主义的先锋了。

栖霞山之秋

有学者认为,陈寅恪先生晚年一直在思考谁才是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先生并不认为振臂高呼的文人士大夫是中华文明的担当者和传承者。反倒是那些有着很好文化素养的“底层”,比如当时的一部分女性,虽然她们没有条件发出主流的声音,但她们对中国文化却也理解得很切实。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女性”是文化精神实实在在的践行者。文化这种东西太虚空了,光说漂亮话是没用的,只有践行,才能得以传承。或许也正是基于这一思考,陈寅恪先生才会在晚年花上10年时间为一位“区区歌女”立传。

​当然,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它的自由和风雅精神倒不是从秦淮歌女身上发端的。六朝是一个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皇权对思想风气的控制远不如大一统的两汉。六朝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儒术所构建的理想人格的合理性。他们感到,在成为一个“圣人”之前,首先得是一个真的人。于是,作为“人”的个体需求开始受到重视。他们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强调个体从纲常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然舒展。要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从来不缺乏对自由的追求,也不缺乏对个体的关照。六朝的这次“人的觉醒”,可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个体意识的出现早了1000多年呢。

​用老祖宗的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京城的好山好水和历史文明养育出了自由、超脱的魏晋名士和独立、果敢的秦淮歌女。而这些南京儿女所遗存的精神气质也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风雅、悠闲的南京人。(江淳配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