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解剖同步训练

 赌约 2017-11-22

31.B
32.D
33.D
34.D
35.A
36.E
37.E
38.
C
39.A
40.B
41.B
42.A
43.A
44.E
45.C
46.C
47.E
48.D
49.B
50.B
51.A
52.C
53.A
54.A
55.E
56.E
57.A
58.E
59.E
60.D
61.B
62.B
63.B
64.E
65.E
X
型题
1.
AE
2.ACE
3.ABCE
4.ABC
5.ABCDE
6.ACE
7.ACE
8.ACE
9.BD
10.ABDE
11.ABCE
12.ABCD
13.ADE
14.ACD
15.BD
16.BCD
17.ABCD
18.ACD
19.ACE
20.ABCDE
21.ACE
22.CDE
23.ADE
24.CDE
25.ABC
26.ABCE
27.ADE
28.ABCD
29.AE
30.ABCDE
31.ABCE
32.ABCDE
33
ABD
34
ABDE
35.ABC
36.ABCE
37.ABCDE
38.BCD
39.AC
40.ABCDE
41.BCD
42.BCD
43.ABE
44.BCD
45.ABE
46.BDE
47.ABE
48.AC
49.BD
50.BD
51.ABCE
52.ABE
53.ACE
54.ABCE
55.CDE
二.填空题
1.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3.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4.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5.颈4~胸1节段
腰2~骶3节段
6.枕骨大孔
延髓
第1腰椎
7.端脑
小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中脑
脑桥
延髓
8.延髓
脑桥
中脑
9.桥延沟
髓纹
10.延髓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咽喉肌
11.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12.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舌下神经核
13.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14.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15.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16.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前部
颞横回
颞上回后部
额下回后部额中回后部
17.右侧
薄束核
楔束核
右侧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左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8.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19.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

苍白球
20.味觉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21.联络系
投射系
左右半球皮质
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连合
22.脊神经节


薄束
延髓
薄束结节
中央
内侧丘系交叉
丘脑腹后外侧核
后肢
中央后回的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
23.豆状核
尾状核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24.背侧丘脑
豆状核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25.
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岛叶
外侧沟
26.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侧脑室
中央部
前角
后角
下角
三、名词解释
1.又称前柱,位于脊髓灰质内,主要由运动神经元组成,在颈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两群,内侧群位于前角腹内侧部,支配躯干部的固有肌,外侧群又由若干亚群组成,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细胞有两种,一种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另一种为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前者直接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后者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如果前角细胞发生病变,导致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肌张力和腱反射也随着消失。
2.位于脊髓白质后索,传导同侧的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其中第
4
胸节以下的形成薄束,来自胸
4以上的组成楔束,向上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3.为蛛网膜下隙在
L1~S2
之间的椎管内的膨大部分,其内有马尾和脑脊液,是腰椎穿刺时抽取脑脊液的地方。
4.后根节或称背根节,是脊神经后根上感觉性神经细胞的集合处,位于椎管内,神经细胞进入脊髓的突起组成后根,分布于外周的突起组成脊神经。
5.指同一水平的脊神经前后根所连范围的一段脊髓,也叫脊髓节。表明人体的周围神经是按节段分布的。反映了种系发生上动物体的分节现象。节段性对神经系统损伤的定位诊断有帮助。
6.指脊髓的末端,正常位于第
1腰椎体下缘处,女性较男性略低。有的婴幼儿会更低些。因此腰椎管穿刺选择第
3~4腰椎棘突间进行,避免刺伤脊髓。
7.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自
C5~T1,其膨大的形成是由于此处脊髓节段的神经元数量较多,是发出支配上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大。
8.位于
L2~S3,与该处脊髓节段神经元数量较多有关,是发出支配下肢各对脊神经的部位。
9.由于脊髓节段高于脊柱节段,同序数的脊髓节与脊椎节不在同一平面,但腰骶神经根却仍在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故腰、骶、尾的脊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脊柱以前,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因而就有一长段腰骶神经的前后根丝悬浮于椎管(终池)内,形如马尾,故名马尾神经,成人椎管内在相当于第
1
腰椎以下已无脊髓而只有马尾。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
10.浅反射是指刺激一定区域的皮肤而引起相应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浅反射除了经过脊髓的反射弧外,可能还受脑的控制。所以,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受到损害时,浅反射将减弱或消失。
11.深反射是指由肌、腱、骨膜、关节内的深部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如膝反射)。生理条件下,大脑皮质对深反射有抑制作用,当大脑皮质或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出现深反射亢进。
12.在后角的基部内侧有由大型细胞形成的胸核或背核。仅见于
C8~L2
脊髓节段,在脊髓横切面上为一界限分明的卵圆形区。该核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侧支,其细胞的轴突走向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
13.中央管周围灰质病变常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交叉的纤维,若病变区发生在颈膨大,则主要为两侧上肢出现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因后索未受损伤)。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脊髓内肿瘤患者。
14.若脊髓外伤或脊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横断性损伤,在同侧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侧束阻断),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后索被阻断)。而在损伤平面
1-2
个节段以下的对侧半躯体痛、温觉减退或丧失(因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交叉),但触觉存在,此称之为
B
own
Séqua
d
综合征。
15.肌梭这一名词来源于呈流线形的纺锤体,它由几种属于梭内肌纤维的变形横纹肌组成。肌梭的两端附着于粗的梭外骨骼肌纤维。有两种类型的梭内肌纤维,以一群细胞核的外形来命名,即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这两种纤维都由γ运动神经元支配,并激动两种感觉纤维,即主要的传入纤维(螺旋末梢)和很小程度上的Ⅱ类传入纤维(花絮末梢)。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不管整块肌的全长如何,能充分地维持两种传入纤维的感觉活动,传入纤维影响控制梭外肌纤维的a
运动神经元的敏感性。因此,突然牵张梭内肌纤维,例如在引发腱反射时,促使
a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系统的活动性增强。高尔基腱器主要是肌张力的监护器,用来防止过度牵张,通过抑制主动肌和兴奋拮抗肌的方式对张力起反应。
16.大小脑的表面在胚胎早期是光滑的,脑在随后快速增长中受颅腔所限,其表面出现摺叠而成沟回,其中大脑的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是恒定的,并依次首先出现。沟回按实际命名,分叶则是人为的。
17.在中枢神经的某些区域,如脊髓、脑干和间脑内神经纤维纵横杂乱交织成网状,其间散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体,灰质、白质混杂排列,称为网状结构。其细胞正在研究分辨之中。它反映了神经系统种系发生史上的网状神经系统时期,因而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执行着古老的又是最重要的内脏活动管理机能,包括,心跳、血管舒缩和呼吸等。因这些活动与生命攸关,网状结构中相应的管理部分就称为生命中枢。
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