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德秋拍】《案上云烟——文房雅玩》专场撷珍

 alayavijnana 2017-11-23


《案上云烟——文房雅玩》作为中国嘉德工艺品部传统专场,此次秋拍延续私人与世家珍藏风格,呈现器物臻品百余,汇集文人生活所涉书斋陈设、明清仿古鼎彝之器以及清宫传世精作珍玩,蔚为可观。此册列叙其中一二,以为共赏,瑰器流芳,也期望此次呈现的珍品再续佳话。




《案上云烟——文房雅玩》作为中国嘉德工艺品部传统专场,此次秋拍延续私人与世家珍藏风格,呈现器物臻品百余,汇集文人生活所涉书斋陈设、明清仿古鼎彝之器以及清宫传世精作珍玩,蔚为可观。此册列叙其中一二,以为共赏,瑰器流芳,也期望此次呈现的珍品再续佳话。


书斋器物由于文人思想、审美理念的直接参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故。明窗净几,怡情格物,文人案头之物,皆有寄托,或坐卧群山,或神往物外。  


木 器


4705

清早期 

黄花梨嵌宝花鸟纹笔筒

15.6cm diam /16.1cm high


笔筒以黄花梨为材质,圆筒形,敞口平足,外壁以百宝嵌工艺饰梅、竹、鸟、蝶等。梅树盘曲遒劲,梅花或绽放枝头或含苞待放,一对绶带鸟相伴栖立在梅树枝头,寓意“齐眉祝寿”。两侧山石边斜倚出几丛翠竹,蝴蝶翩飞,灵芝、兰草皆有情态,构图疏密有致,画意灵动,颇具清早期花鸟画之意境。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器色如蒸栗,以寿山石、螺钿、玛瑙等为材,镶嵌刻画精湛细腻,饱含文雅书卷气,久经摩玩承传,使笔筒表面生成了自然的包浆,苍润坚凝,历史气息浓郁,不失为一件案头佳作。


展开图


百宝嵌之工,据张贷在其《夜航船·卷十二·宝玩》所云:螺钿器皿。嵌镶螺钿梳匣、印箱,以周柱为上,花色娇艳,与时花无异。其螺钿杯箸等皿,无不巧妙。此件笔筒镶嵌花鸟即如浮雕,栩栩如生,色艳质润,方寸之间,图文端庄清雅,展玩在目,妙趣横生,可谓精工巧制。


4711

清中期  

王梅邻山水人物竹雕诗文笔筒    

5.1cm diam /11.5cm high


竹刻是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尤以文房笔筒较为多见,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此件取细密段竹琢成,直壁圆筒,筒身修长,下承三矮足,造型简洁。外壁通体雕饰深山访客图,画面有山石、苍松、楼阁、行者。一侧楼阁被峭壁苍松掩映,楼阁中似有一人正抚琴等待友人到访。此楼阁雕工简洁,与其周围繁杂的松枝简繁相衬,疏密有致。另一侧于层层松石下有一人正骑驴缓缓而行,身后一小童随侍,似是访友。笔筒背面留白处刻阴刻行书诗文款识“冻合千林都似玉,前村香逗一枝春  梅隣”。


展开图


梅隣即王梅邻,名恒,字筠谷、茂林、仲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嘉定人。梅邻世袭家学,曾祖父王之羽师事吴之璠,潜研竹刻艺术;之璠无子嗣,吴家创流派王家承袭,至梅邻四代嫡传不灭。王氏家族,祖孙四代,王之羽、王质、王圯及王恒,均为著名竹刻家。王梅邻早期作品崇尚古法,中晚年作品变法,另有阴刻法皆精妙绝伦。清代中期,竹刻艺术渐趋于秾华浮丽,古朴典雅日少;惟梅邻恪守高雅清朗的审美意蕴,同一时期的竹刻家难有与其颉颃者,显赫声誉犹胜父执辈。


本品最为精到之处在于其雕工极其细腻,并运用了多种竹刻技法。其松石、楼阁和人物以剔地浮雕法琢成,以体现画面的层次感,而小的松枝则使用了陷地浅刻法,且利用竹表与竹肌的不同色泽构成不同层次,使画面更具表现力。且此浮雕展现一种野趣,能让人感受到冬日氛围,人物楼阁包裹于峭壁松枝之间,营造出身处深山的艺术效果。


4712

清早期 

竹根雕采药仙人

13.8cm high


此器以竹根为材,圆雕采药仙人形象。仙人宽额丰颊,茂髯披胸,束发岸帻,广袍长袖,眉目慈善,笑容可掬。其足蹬草屡,撩衣露膝倚坐于石上,左手持灵芝,右手抚石,似在小憩。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亦有安身乐命隐士之风。竹雕上敛下广,身躯欹仄一侧,就竹根之形势而定姿态。整器器形小巧玲珑,包浆匀净,刀工粗犷古拙,又不失精致,人物雕刻惟妙惟肖,五官落刀精准,颇具神韵。


采药老人是明清竹雕中的经典题材,其形象大致有两说,一谓李时珍,一谓韩康。李时珍大家广为熟知,韩康则是汉代一位隐士。为避世而遁入山中。时采药以售,所谓:卖药何为者,逃名市井居。一次于市中卖药被人认出,遂遁入山中,世不复见。故采药老人若以韩康论则颇有隐逸之趣。


4741

清早期  

黄花梨案上案  

32×10.1×12.3cm


通体以黄花梨为材,小独板案面两端嵌入小翘头。边抹四边底端押窄线,下接牙板,牙头铲地浮雕卷云纹,边缘起线。腿足以夹头榫纳入案面,足端外撇,为“香炉腿”。腿足间绦环板透雕灵芝纹,雅致可观。此件小案虽非大器,但榫卯严谨考究,标准明式做法,造型秀美悦目,朴质简练,平淡耐看。历经多年传承,保存完好。


4742

清中期   罗聘款倪云林画意紫檀笔筒  

15.8cm diam / 16.8cm high


笔筒取紫檀为材,整挖而成,呈直筒式。其造型简洁沉稳,本身纹理和色泽更显得此器朴实无华,素雅大方。外壁通体用阴刻技法刻怪石枯木远山图,平刀为主,刀工老道雄劲,以刀代笔,通过入刀深浅、轻重以及角度变化,表现出水墨画中用笔的轻重疾徐和用墨的浓淡干湿,形简意足。远处以披麻皴寥寥数笔勾勒出山景,虽寒还润,高古悠远。中景江水处留白,不着一笔,却有一江烟水渺渺之感,境界旷远清寒。近景处于怪石中斜出枯木,枝干萧疏,参差顾盼。树石旁有一尾轻舟,舟上一翁于船尾盘坐独钓。整幅画面平远构图,景物简略,然气韵生动,简中寓繁,营造出冬日下的疏淡萧寂之感。由远及近,悠而不迷,颇有独钓寒江雪之境。且画面结合紫檀木天然的纹理,再经紫檀深奥醇厚的木色衬托,愈显清新莹润,朴素文雅,可谓是简洁中有典雅,平淡中有奇趣。笔筒背面留白处刻阴刻行书诗文款识“作烟波想,已未冬日仿停云馆法于邗上,两峰”,并留篆书“聘”小章一枚。依款识可知,此器当为作者寓居扬州之时,于冬日临文徵明《停云馆贴》,有感而发,借倪瓒笔意记扬州冬日山水,配以文字,即兴所制。整器做工精细,画风秀逸清隽,雕刻劲爽遒劲,包浆温润,水波木纹清晰可见,文雅大方,宜文房陈设。


笔筒是文房案头重要的文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供放置毛笔用。虽未列入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之列,由于其艺术个性和自身所包含的文人情调,普遍受到骚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本品最为独到之处便在于其木刻山水画中所流露出来的倪瓒画意。倪瓒山石树木用笔简洁,往往寥寥数笔,笔尽意在,隽永耐人寻味。其山水除了树和山几乎别无它物,而且树往往为画幅的主体放在近处,恰如此幅。倪瓒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是“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之逸格画家代表。


此筒壁上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之图即是仿倪瓒之画意 ,制者以刀代笔,用阴刻法呈现山水的水墨意境,殊为不易。更为难得之处在于,制者因材制宜,巧妙利用此紫檀自身的天然水波纹,将水波纹放置于老翁垂钓之处,江水之处虽无刀饰,却似水波荡漾,凭添几分生趣。可见制者布局经营之巧思,下刀之前就已统揽全局,成竹在胸。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别号花之诗僧、金牛山人、衣运道人、蓼州渔父。汉族,祖籍安徽歙县,寓居扬州,曾住在彩衣街弥陀巷内,自称住处为“朱草诗林”。是金农的入室弟子,也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一生未做官,好游历。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既继承师法,又不拘泥于师法,笔调奇特,自创风格。作品面目有多种,尤以画鬼著名。


4743

卢家炳旧藏“玉壶冰”仲尼式古琴

通长:116cm 肩宽:19.5cm 尾宽:13.5cm


仲尼式,桐木面板,冠角、承露、岳山都为黑色。有凤眼,螺徽,肩在三徽处,长方形龙池与凤沼,底面项间刻琴名“玉壶冰”三字,腹内无题款。此乃卢先生之先翁卢老先生之遗物原为黑色,卢老先生命人自中山县带到福州重漆为朱色,卢先生不曾上弦,悬之于壁上,作为先人之纪念。


民国五十九年夏摄于香港卢氏春雨草堂

右二为卢家炳


卢家炳(1884-1980),字秀石,号醉琴楼主人,祖籍广东中山,出生于广州,现代岭南派琴家。卢家炳之父为岭南琴人。卢家炳初随父亲学琴, 后拜容心言为师。其琴风古朴、率性而跳脱,带有广东地方特色。1906 年,卢家炳于岭南大学毕业并留校任讲师,后曾在中学教英语,还任过两年国民政府的国民自卫队任陆军少校。1925 年后,卢家炳为孙逸仙大学教职员,并在广州和新加坡兼任几所中学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卢家炳移居香港,仍从事教育工作。1968 年,卢家炳退休后曾往美国传授琴学。1970 年,他返回香港,与粤剧名家多人共同组建“中国古典音乐研究社”,任社长。




4762

清中期

沉香木雕寿桃如意

36.5cm long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如意,古人以铁为之,防不测也,时或用以指画向往,后有雕竹为之。”竹木雕刻如意,明末清初时最为流行,主要为文人雅士案头上的陈设和清玩。由于此类如意的素雅韵致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喜爱,成为清代中期以来地方官员进献祝寿贡品的重要门类,因而位列高雅物玩之属。


清乾隆 高宗赏月图轴 局部


此如意即是以沉香木制,保留其天然形态,加以雕琢,风格稚拙古朴。柄首雕一大一小两桃,枝叶蔓绕,桃实饱满。主桃旁侧还雕含苞待放之花骨朵儿,一派生机盎然之像。桃取寿桃之意。寿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因此多以桃寓长寿无疆。柄身细长,随形附势,保留其天然结节,镂空雕刻侧枝围绕主干盘枝生长,线条弯曲巧致,刀法圆熟。此如意造型奇特,卧放则肩部隆起,长柄微微弯曲,呈“S”形状,舒展有度,曲线优美。


竖立视之则弯折处有二,且每个弯折处皆设巧思。下部弯折处琢小桃,与柄首之桃遥相呼应。上部弯折处雕一老翁探身而出,手拂柄身,脚踏祥云,盘髻,宽额,留髯,宽袍,神态祥和,面露微笑,当为寿星老人。由是视之,此如意之形又似寿星所持之杖。寿星之杖本为王杖,又称鸠杖,因其顶端的斑鸠鸟雕像得名。魏晋以后,渐变为桃木手杖,因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整支如意以缠枝双桃为首,枝干茎叶为柄身,桃叶缠绕而上,曲盘绵延,以示桃之长势其盛,兼有福寿绵延之寓意。此器玲珑剔透,尾端配以黄色长丝穗。经久把玩,包浆莹润,香味悠长。其雕刻细致,造型流畅自然,且寓意美好,陈于厅堂,不仅雅意顿生,更添祥瑞之气。



如意最初是挠背搔痒的爪杖,《裨史类编》中载“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手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意”,后来如意逐渐演变成为高雅之物。明清时期,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同时更为帝王将相所青睐,承载了古人祈祷祥瑞的美好愿望,成为清宫诸多正式礼仪、犒赏、陈设等必备的祥瑞用器。在清代宫廷中,如意更是备受推崇,天下最华美的如意纷纷被贡入皇宫。于是宫禁之内无论是书房案头还是宫室坐榻到处都有如意的形影。如意由于清代帝王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爱慕,效行明代文儒雅士把玩如意的风尚,发展达到空前的鼎盛,成为书斋文房清玩雅赏之物,还频频出现在帝王后妃肖像画中。在这种风潮的推动下,如意的材质不仅仅是使用贵重的金玉宝石还利用天然的竹木加以巧妙的制作,既有对前朝的承继发扬,又推陈出新,可谓古韵与新风交相辉映。这些如意,贵比金玉,穷极工巧。清宫中的如意已经不仅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工艺品,更是权位和财富的象征。


4763

清早期

黄花梨葵口笔筒

12.5cm diam / 14.2cm high



此筒以黄花梨木为材制成,作葵花形,外壁起花棱,平口,底部随形起足。周身光素,有黄花梨特有的自然纹理,形象秀雅出尘。底部饰有阴刻曲线,从中心呈放射状展开,蔓延到足身,如绽放之花朵。整器打磨光润,颜色深沉,包浆自然,简约雅致,突出了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显示了文雅之气。黄花梨生长十分缓慢,虽经百年仍粗不盈握。黄花梨木制作笔筒要求甚高。直径超过十五厘米的笔筒需要生长数百年的黄花梨树木的芯材才能做成,此件工料俱佳,实属罕见,十分珍贵。


4764

清早期

黄花梨根瘤笔筒

20cm diam / 18.6cm high


此件笔筒以黄花梨制,形器较大,平沿平底,厚壁。外壁瘿结累累,高低起伏,疏密得体,仿若奇木浑然天成,颇具天然意趣。笔筒腹底挖脐,为防止天气冷暖交替时笔筒开裂、变形而特制。其质坚实厚重,历经岁月,包浆莹润。


此器有自然天成之趣,置于几案,实用之余,如同置老树槎根于案头,宛若将自然之韵融入书斋,有古朴清雅之韵,体现主人追求自然返璞的天成之境。明清之际,文人崇尚天然之趣,喜以自然形象制作文房器,于简约中彰显雅兴,并蔚为一时风尚。


玉 料


4721

清早期

青玉兰花盖盒

5.8cm diam / 2.4cm high



此盖盒青玉质地,圆形,子母扣,口沿处饰有灯草纹。通体以浅浮雕减地琢兰花图,又于其上辅以阴线雕琢叶势花脉。兰花肥硕丰满,兰草曲折修长,二者交相掩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整器造型别致,玉质莹润光泽,雕工细腻流畅,纹饰刻划清晰,繁而不乱。


4724

清光绪

“光绪年制”款蓝料长颈瓶

20.1cm high


此蓝料瓶平口,直颈,丰肩,敛腹,平底。通体呈透明宝蓝色,色泽鲜亮明丽,光素无纹,以显其色之剔透晶莹。底部有“光绪年制”四字针划款。整器造型简约雅致,静谧深沈。



料器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最早由西域地区传入中国。明代有“以煮料为丝,以丝作器” 之说,而料器之称亦沿用至今。中国的料器生产约始于元末明初,至清代发展到顶峰。


4725

清乾隆

“乾隆年制”套红料葫芦瓶

12cm high


此瓶以料为胎,其质光洁,温润似玉。呈葫芦形,圆口,口沿处套有一圈红料为饰。整器白色色胎外套红料为饰,作葫芦瓜藤纹饰,葫芦藤与葫芦叶翻卷盘绕于壶身,瓜果圆熟饱满,藤蔓交相掩映。整器工艺精湛,设计巧妙,造型圆润可人,文雅精致,生动讨喜。葫芦自古就被视为求吉护身、辟邪祛崇的吉祥物,又因其谐音“福禄”,含有福禄绵长、子孙万代之意。



套料即玻璃雕琢工艺,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而成则为套料。或称套玻璃,套料工艺,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出现,至乾隆时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其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套的这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玻璃棒直接在胎上。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



4734

清早期

“癸酉钟岳精制”铜蚰龙耳炉

14cm diam / 6.1cm high; 818g


此炉仿宣炉之经典款式蚰耳炉,口平微侈,束颈,鼓腹下垂,外撇圈足。其上蚰龙双耳,上部圆润平缓,下部纤细柔曲,渐渐变垂龙尾。底部起框,以镌楷书“癸酉钟岳精制”款识,字体遒劲,刚劲有力。整器色泽沉稳,厚重大气,包浆莹润。此耳龙身弯曲如蚰,故称蚰龙,三卷谱赞美此形制为“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勘诸实物,令人信服,炉身线条流畅柔美,观久不厌,宣德皇帝置于书房朝夕相伴,后世仿之亦多,足征美之鉴赏,千古一同。



杨钟岳,号大山,生于澄海县苏湾都金砂乡(今溪南镇银北乡),后徙居揭阳县官溪都(今仙桥镇)槎桥乡、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仙乐乡。先辈是弘农郡(今河南宝安市东北)望族,父亲杨昌时乃乡贤。杨钟岳自小聪颖超群,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人,十八年 (1661)考中进士,3年后补殿试三甲考为第二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是清代潮士登瀛(唐太宗所选十八学士组成学士馆称“登瀛洲”)之始。后历任户曹、会试同考官、奉敕监督通州大运西仓漕务、云南清吏司主事、湖广司员外郎、钦差提督凤阳等处粮储运饷屯榷、兵部职方、清吏司督捕郎中、加二级;福建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布政司参议,加三级,封大中大夫。所到之处,关注民生,剔弊励懆,革陋规,禁侵渔,立下法规十分周详,执法严格,使积奸狡吏没有敢试法者。


4735

清早期

“满室奇香”铜蚰龙耳炉

20.5cm diam./ 7.1cm high; 2323g


炉铜质,炉型宽扁,腊茶色,外壁光素无纹,口平而略薄,微侈,颈微束,腹圆润得体,略下垂。此炉点睛之处在其双耳,单看其耳,又似蚰龙耳,又似如意耳,上耳根平缓而肥润,似龙首衔炉,下耳根纤细,如龙尾下垂,耳中部出现似如意耳修饰,大朴不雕。整器铜质精纯,入手沉坠。其造型端庄沉稳,又不失清秀雅致之感。包浆厚润,保存完好,气韵沉静肃穆。



古代文人,插花、焚香、品茗、是为乐事,铸器而寄胸臆,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们现在能见到此类器物的原因之一。文人参与制作的器物,多生动有趣,人文气息浓厚,此炉即是代表之品。


4736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三足炉

18cm diam./ 17cm igh; 2130g


炉为铜胎镀金,盘口,束颈,丰肩,鼓腹,下呈三象首足,象昂首挺鼻以撑炉身。炉身外壁通体蓝色釉地,加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口沿外饰回纹,肩部掐饰各色如意纹一周,炉身掐饰缠枝花卉纹,大朵的宝相花相隔分布,排列有序,花瓣分为内外两层,均以不同釉色施绘,呈现繁茂多彩之效,莲花周围枝叶满铺器表,繁而不乱,呈现富丽华美之效。肩部对称饰鎏金螭龙耳,龙背弯曲呈弓形,双眼雕琢展现其神俊灵秀之态,其中一爪向外抚地,龙首转颈回顾其尾足,整体造型设计精妙。炉内及炉足亦鎏金,炉底饰莲瓣三圈。整器掐丝工整,填色仔细,镀金光亮,金光熠熠,纹饰布局繁密规整,富贵荣华,彰显宫廷显赫之权贵。



此器工艺复杂,技艺高超,寓意祥瑞,宫廷气息浓郁。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这种工艺创始于明代景泰年间,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


4737

明晚期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小盘一对

12.5cm diam×2; 272.7g


此对花卉小盘造型一致,均为敞口,弧壁浅腹。整器以蓝色珐琅釉作地,并以掐丝珐琅工艺加以装饰。盘底正中各有一圆形开光,内填以白色珐琅釉为地,上绘红色菊花图案,菊花花瓣排列齐整,四面分出墨绿枝叶,叶片左右分作两半,相互对称。开光周围均于蓝釉之上绘六朵花卉纹样围于中央花卉周身,六朵花卉形制相似,仰俯相见,布局交错,流露韵律美感,花卉施色分以红、白两色为主,其中又间采黄、绿、蓝色点缀其间,以增多姿变化之势。盘侧内壁绘各色云朵图案,造型小巧。外壁亦以各类釉色绘五瓣花朵装饰,其中各花皆由枝干串联,环绕于外壁器表,颇具观赏价值。整器造型规矩,表面釉料匀称平滑,柔和温润,湖蓝色色调呈现沈郁静穆之感。


4738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盘

17.5cm diam / 3.4cm high; 374g


此盘圆形,敞口外侈,弧壁,浅腹,底承三云足。铜胎,以蓝色珐琅釉作地,并以掐丝珐琅工艺绘花卉纹以为饰。盘底以金线勾边,盘心镶太极阴阳图,一半涂金,一半涂银,甚为独特。围绕太极阴阳图以黄、绿、红、蓝、紫色掐绘五朵缠枝菊花纹样,花瓣瓣瓣分明,周身以绿色枝叶相互簇拥,枝叶弯转自然,肆意蔓生。盘内壁绘一周缠枝花卉纹装饰,花叶娇嫩小巧,绿叶缠绕间,花瓣施以黄、绿、红、蓝、紫诸色,间隔施染,颇具装饰意味。整器造型规整,雅致精巧。



4750

南宋

剔犀葵口盘

18.2cm diam / 3cm high


盘木胎,葵口形,浅斜壁,平底,随形圈足。采用漆器工艺中的剔犀技法制作而成,上下对称,此盘雕刻深峻,槽坑呈仰瓦形,菱角打磨圆滑,工艺精湛,云纹规整细腻,线条流畅自如,回旋生动。先于木胎上髹黑漆百余次,再髹朱漆若干次,如此反复,当漆层达到所需要的厚度时,再剔如意云头纹,使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中显露朱漆数道,即为《髹饰録》中所谓的“乌间朱线”的作法。整器造型端正挺括,堆漆晶莹照人,刻工圆润淳朴,雕刻精细流畅,纹饰清晰优美,如行云流水,气韵浓沉。



剔犀是一种漆器工艺,其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与剔红相较,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4751

明万历

戗金五彩龙纹盘

22cm diam


盘圆形,敞口,浅腹,通体髹黄色漆地,以黑、红诸色漆填饰龙纹,戗金细划纹饰,葵花形开光正中饰一五爪苍龙盘旋,作回首状,口吐火球,周身有如意卷云纹环绕期间,其身下崇山峻岭,又有海水江崖,海浪翻卷,波涛汹涌。开光外为一圈杂宝纹,分别为火珠、灵芝、蕉叶、鼓板、珊瑚枝、犀角等。盘内壁饰一圈缠枝莲纹样。此盘所有纹饰皆以戗金手法勾纹路,刻画细腻,尤以苍龙为最。盘底矮圈足,内髹黑漆。整器制作规整,刀法朴实流畅,漆色古朴,气势恢宏又不失精致。


4752

清中期

红地填彩高束腰三弯腿炕桌

88.5×57×36.5cm


此炕桌高束腰,设“炮仗洞”。三弯马蹄足,腿足弯弧有力。牙板施透雕,沿边起阳线。


整器髹朱漆为底,上施填彩。桌面中央开一方形大框,沿边起线,内绘湖石花鸟图。左侧有一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前后透漏。石后有一株海棠,枝叶向左斜出五枝,一枝两朵海棠花,共十朵,取满堂富贵”之意。右侧枝头上有两只喜鹊对立,似在窃窃私语。枝头右侧不远处有一蝴蝶闻香翩跹而来。树石旁长有兰草、灵芝等祥瑞之物。方框四周有六个海棠形开光。开光外以黑漆绘万字锦地纹,开光内分绘梅、牡丹、菊、芙蓉等折枝花卉。牙板与炕足皆彩绘缠枝莲纹样。此桌比例严谨,雕饰合度,将花卉迎风摇曳之姿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器纹饰古拙凝练,包浆浓郁,富贵大气之中又不失精巧雅致。


-完-





微信ID:zhongguojiad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