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读书万卷笔通神 2017-11-23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清朝乾隆年间,吴尚国带领着自己的两个弟弟从湖南来到陕西一个叫汉阴的地方开垦拓荒。三兄弟齐心协力,不辍劳作,在旱地成功造起了蔚为壮观的水田,吴氏家族由此在汉阴扎根繁衍,并与沈氏家族成为当地最富名望的两大家族。时间更迭,世事变迁,吴沈后人的命运跟随国家、民族的生命轨迹起伏跌宕:一时富甲一方,一时官居显位,一时为匪所害,一时落草为寇……

——长篇小说《漩涡》内容提要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对于汉阴县漩涡镇的了解,源于陕西当代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积岐老师的长篇小说《漩涡》。第一次读到它是在2014年小说出版之前的作者手稿。这也成为了我向别人炫耀这部书与我的渊源所在。正如它的书名一样,读罢这部小说。我的心里也泛起了一个漩涡,久久的徜徉其间,每每的产生遐想。于是,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成为了我读书游历的又一个心愿。

感谢著名摄影家、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碑林分会副主席杜安先生,是他让我如愿以偿,圆梦有期。

2017年11月13日一大早,我们陕西省摄影家协会碑林分会与部分书画艺术家一行九人,驱车由古城西安出发,一路南行向目的地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田梁农家乐进发。

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汉阴县城35公里。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种植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一年两熟。该地居民以从祖籍地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迁来的吴姓族人为主,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长年不绝。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从高处远望,梯田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之美。在莽莽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构成了壮丽而隽秀的景观。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始于清朝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 1756年),于咸丰、同治时期大规模建设,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梯田。它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奇趣、清新、壮美”于一身,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风江堰坪古梯田位于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中国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山区农业知识技术体系的集成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秦巴山区农业生物和移民文化的“基因库”,其独具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是中国汉水流域最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之一。

从汉阴往漩涡去全是盘山路,车到山顶(海拔1400米),放眼望去,烟岚升腾,云雾飘渺。整个山谷里的层层梯田,若隐若现,十分壮观。云腾雾罩,田园山水,如梦如幻,仿若仙境。经不住这美景的诱惑,于是,我们分座的宝马与宝骏两辆车上的艺术家们,便开始起走走停停的浪漫拍摄旅程,每到一个观景台,亦或一处路面较宽的地畔,就会情不自禁的拿起相机,长枪短炮的一通狂拍。从山顶到黄龙村六组田梁农家乐,短短的车程,足足用了近两个小时。

下午两点多种,车到目的地黄龙村六组田梁农家乐。店主人熊哲桂女士和儿子、儿媳早早的在自家门口迎候我们。一路上早就听摄影家杜安先生夸奖这一家人的热情好客,于是,带着这种好印象,见了面就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正如摄影家杜安先生所介绍的那样:田梁农家诞生在黄龙村,是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农家乐,经营者就是当地村民冯忠友、熊哲桂夫妇。为此,中央电视台4套《远方的家》系列栏目专程从北京赶到汉阴漩涡镇,录制了一档节目,其中大篇幅的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了田梁农家乐。“猪是自己喂的,鱼是汉江里钓的,菜是自家菜地里种的,油是自己煎的……”面对电视镜头,冯忠友自豪的如是说。正是这些城里人感觉稀罕的美味佳肴,加上价格低廉、质量保证,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就餐,再有这里森林茂密地质环境优越,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水源丰富,空气湿润,交通便利,是一处不错的休闲养生、摄影、绘画及文艺创作的好地方,因此这些年田梁农家的生意越做越好。如今他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也回家帮助打理起了农家乐,一家人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顺便在这里向朋友们宣传一下“田梁农家乐”,以慰藉我们心中感受:这是一家以生态旅游、农家风味为已任,走生态旅游持续发展道路的农家乐,它始终坚持“顾客至上,诚实守信”的宗旨,每天可接待游客80余人就餐,住宿近50人,宽敞明亮的楼房,干净整洁的卧室,辽阔壮观的云海,香辣可口的家常小炒,憨厚淳朴的农户,纷至沓来的八方游客。让观者如临梦境,无不为这个山区小镇的巨变而惊叹。无不为田梁农家乐周到服务的情怀所折服。

当天下午,在田梁农家乐吃了一顿丰盛的家宴,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女主人熊哲桂,在知道我们要来,提前一天用文火炖了一锅“蒸盘子”(当地小吃,用文火炖8个小时以上)。吃罢饭,我们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凤堰古梯田”摄影创作。是夜,艺术家们兴致不减,在田梁农家乐搞起“书画笔会”,著名书法家毛学儒、成曹顺;美术家王丕华、吕玲、任靖华、陈百忍、小成等,挥毫泼墨,宣泄情愫,展示才艺,书写情怀,为店家留墨宝,把友谊播种下。小小的农家院落灯火阑珊,情谊浓浓,爱意绵绵,和谐融融,令人难忘。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第二天我们继续在当地采风创作。顺便参观冯家堡子遗址和茨沟吴家花屋“大夫第”。可惜的是冯家堡子遗址在我们去的当天正好闭馆,于是就择路去了吴家花屋“大夫第”。

茨沟吴家花屋位于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五组,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占地面积二十余亩,是祖居湖南长沙善化县的吴氏先民移居陕西汉阴堰坪的第三代后裔吴敦伍于嘉庆十六年至嘉庆二十年修建,修建当初因房屋雕梁画栋,宏伟壮观,青山作屏,亭阁花映而得名。

吴家花屋坐北朝南,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内、外两进院落,其中,外院东面有学房5间,西面为葡萄园。内院有前厅、正厅、西厢房和东厢房组成天井正院,西厢房与最西面的庑房和厨房构成的西偏院小天井,院后有厕所和马圈;与东厢房相连的有碓房和仓房。整体建筑共有大小房屋31间,为抬梁及搭墙构架,两水坡,合瓦覆顶,勾头滴水檐,院内厅房及两厢间二层有木构栏杆回廊,具有明显江南民居风格特点。

花屋东院有房屋22间,目前部分建筑已拆毁,现存12间。西院门外悬清光绪皇帝诰赠“大夫第”匾额,东院门外悬清光绪皇帝诰赠“进士第”匾额。士大夫吴敦伍之孙吴学瀚住西院“大夫第”,县令吴学赢住东院“进士第”。现西院以场景复原方式呈现当年吴氏贵族生活状态;东院以专业展陈方式交代明清“川陕”移民背景,吴氏家族迁徙史、发展史、成就史、梯田拓垦史。东西院整体为移民文化展示馆。

参观完吴家花屋,我们就此告别了漩涡镇,带着满满的创作收获,携着浓浓的农家情谊,依依不舍,恋恋回望,踏上回家的路程。

别了漩涡,别了田梁。相约每年春天再会!!!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推荐」到漩涡镇看凤堰古梯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