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隐蔽的独立宣言,你听懂了吗

 自在飞花也似梦 2017-11-23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没有过度依赖的孩子,

只有过于焦虑性依恋孩子的父母。


上一周的文章,我们剖析了《00后》第一集所看到的母-子共生现象(无法分离,是爱还是依赖?)。如同温尼科特说的“根本不存在单独一个婴儿这回事”一样,我们也可以说根本不存在过度依赖的孩子。


“过度依赖”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在每一个所谓“过度依赖”的孩子背后,必然都能看到焦虑型依恋的父母。

 

我们无法贸然断言锡坤妈妈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不过锡坤妈妈的焦虑型依恋,及其对共生状态的渴求,可以从以下的互动呈现中窥见端倪:


1. 让孩子背负无法承受之重


“过度依赖”的孩子,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涩。一方面饮食起居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另一方面内心却是极其沉重和挫败的。


锡坤妈妈说,为了让锡坤上理想的幼儿园,选择了举家搬迁。搬家的结果,让老公上班周折劳顿,最后同在北京的夫妻两人不得不分居数年。


看到这,我的心已经咯噔了一声:

宁愿成为“假性单亲”,也要让孩子读一个“理想”幼儿园,

这折射出焦虑型依恋母亲的特质#1: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愿忍受“理想的破灭”。

而且这些理想,可能大都和孩子有关,而不是自己的亲密爱人有关。

这又带出焦虑型依恋母亲的特质#2:她的儿子,往往才是她这一生第一个爱的人。


这是一种家庭的模式,像是一个打了结的循环:

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找的另一半是消极被动的。

这样的妻子往往会有一个消极被动的丈夫,一个无法执行丈夫和父亲功能的丈夫。

他们的夫妻关系存在很多问题,性关系也是极少或者缺失的。

而孩子,是焦虑的母亲无法放手的。


孩子的父亲或许能意识到妻子的行为。但为了避免让妻子不快乐,丈夫宁愿维持现状,什么都不做。如同我们在之后整一集中留意到的,锡坤爸爸几乎从未出镜。无论是锡坤第一天上幼儿园,第一天上小学,小学毕业,都没有看见爸爸的身影。

在家庭这个小世界中,只有妈妈和锡坤。

 

于是孩子,成为焦虑型依恋父母所依恋的对象。并且无意中,颠倒了正常的父母~儿童关系——父母在寻求孩子的安抚。

 

孩子是天然的精灵,能够精准地觉察出父母依赖的需要。

当父母不能作为成人互相支持和依赖,家庭出现危机或者分裂,家庭的地位会立即优先于同龄人,以孩子变得很粘家的形式。


但通常来说,这种角色倒置是非常隐蔽的。


母亲会表示孩子需要特殊的照顾和保护,并且或多或少真诚地相信自己已经为了孩子的利益用尽了全力。

孩子自己也会接受这种说法。

旁人更相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每个想法都被满足了,是孩子被宠坏了!


然而,当妈妈将本该投注给丈夫的爱,将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所需要的依赖,作为一个成人对人生的乐趣和期待,都统统投给孩子,那会是孩子愿意且能够背负得了的吗?


于是本该摩拳擦掌、宣告独立、走出家门的青春期孩子,被卡住了。

家庭毕竟是支持安全感和抚育的最主要来源,而且离开家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2. 隐蔽的控制


焦虑型依恋的父母,无论在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会用一些方法来支配和控制,而且这些支配和控制的方式往往很隐蔽。

 

譬如,父母逐渐呈现给孩子的画面,就是孩子可能不适合这个残酷的外部世界,让孩子认为自己一直需要母亲的照顾。


当孩子上学时,他们会表现得好像是孩子对学校很焦虑,无时不刻地需要她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如何能离开家呢?



譬如,焦虑型依恋的父母对孩子会有很多的期待和要求,而且因为缺乏界限感,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和束缚。


但孩子能感受到,有些观点和希望是注定无法和父母交流的,因为是不被允许的。


为什么锡坤要急忙擦掉玻璃上的字,而不能直接告诉妈妈:我不想去考试?


有一段我一直很迷惑,锡坤适合当科学家,究竟只是妈妈的发现,还是妈妈的愿望和要求?


锡坤在回答妈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时,为何要不停地瞥向妈妈,小心翼翼?



当然,控制频繁出现在各种生活细节中:

如在夏令营送行时非让锡坤背出她编的三要,尽管12岁的锡坤已感到别扭不情愿;

如直接在电话中告诉孩子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绿的好看,黄的不好看,红的也好看);

 如强拉着锡坤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鞠躬;

如锡坤四年级对魔术非常着迷时,妈妈居然开始担心起锡坤十多年后的未来(魔术不一定养得起家)。

这该是有多焦虑呀!

 

焦虑型依恋的母亲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寻求一种迟来的满足——希望得到自己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或者丧失了的爱与关怀,同时阻止了自己的孩子与同伴玩耍。

这些孩子并非被过度宠爱,而其实是长期受到挫折的。



3. 破局

你能看到“隐晦的独立宣言”吗?


青春期的孩子是开始盘算进一步远离家人的。他们会被强烈的情绪驱使,一边对童年的亲密依赖渴望依旧,一边会盼着自己赶快长大成人。他们会在这两种愿望中左右摇摆。

 

在锡坤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股与生俱来的不断向前生命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妈妈付出的一种肯定。

 

当锡坤滑着滑板,说出:'听说13岁是青春期,我会开始叛逆,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做好准备”,我不禁莞尔一笑。

 

是的,孩子已经蠢蠢欲动了,父母们到底做好分离的准备了吗?

 

锡坤的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

 进入青春期意味着什么?


当妈妈疑惑地问道:'我离开你是什么意思?我是不会离开的',我有些许的着急。



我想锡坤想要表达的,或许是:我不确定能否离开你,能够不依赖你。但是妈妈,你能先离开我吗?


是的,妈妈,你能先离开吗?


你能把自由还给孩子吗?


自由,也包括承受挫折、承担责任的自由。那才是完整的自由!

 


结 语——父母不是罪人


没有过度依赖的孩子,只有过于焦虑性依恋孩子的父母。

 

然而父母并不是恶人,尽管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困扰。

 

那是因为他们曾经和自己的父母,有着深深困扰着他们的关系。

或许他们曾经在自己的家庭中只得到了贫瘠的爱和强烈的苛求。

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寻求一种迟来的满足——希望得到自己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或者丧失了的爱与关怀。

 

每个人从青春期开始,需要慢慢拥有能够离开家庭的机会,在比家庭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形象的确立。


此时,父母的影响力应该是日渐式微的。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痛苦的体验,可能需要面对很多挫折感,身份的界定可能会混乱不安。


但最终,我们的能力将迅速的增长,找到自己的力量感,真正地长大成人。

 

其实,也要感谢锡坤和妈妈参与纪录片的摄录。锡坤妈妈一直很努力,也在不断的成长和调整。


由衷地向不断学习的妈妈们致敬,也祝愿每一个孩子们能得到爱的翅膀,被自由的放飞。



作者:段静雅,向日葵心理咨询师。咨询寄语:是你的勇气和不放弃,让我们能在此相遇。愿此时此刻,和你一起,迈过一道坎,发现人生新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