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之光|藏羚羊|牦牛队

 昵称49996424 2017-11-23

原标题:理想之光

邱海云

梁从诫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梁从诫 (1932年8月~2010年10月),祖父是著名维新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梁思成。梁思成与林徽因十分欣赏《营造法式》的编撰者李诫,于是给儿子起名“从诫”,希望他能成为像李诫那样的建筑学家。

梁从诫先生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一名建筑学家,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却是一名民间环保人士。

1994年梁从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NGO——自然之友,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

在纪录片《梁从诫》里,看到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政协委员,亲身参与许多保护环境的行动:为濒临灭绝的滇金丝猴请命;发函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共同保护藏羚羊。1999年,他前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亲手焚毁了从盗猎分子手中缴获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自然之友”的会员说,总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要保护金丝猴,保护藏羚羊,它们消失了又怎么样?

是的,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在纪录片《平衡》里,看到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索南达杰倒下了,扎巴多杰也死了。直至曾经辉煌过的野牦牛队的队员入狱了,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

梁先生曾说,他做环保的初衷是因为“心有不忍”。

因为心有不忍,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说,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他说,一瓶水放在桌角要倒下来了,你总得去扶一下吧。

季羡林曾说:“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我不禁想起一则典故,“昔有鹦鹉飞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意,何足云哉?对曰:常侨居是山,不忍见尔!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一只鹦鹉尚且不忍,作为一个人,面对我们的家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遗存损毁,又怎能忍?

梁从诫曾说,他们一家都是失败者。梁启超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变法后改良,失败;父亲梁思成与母亲林徽因为倡议保留北京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号,失败;而梁从诫从事的环保事业,更是一条孤独、漫长而艰难的路,这是一条注定不会成功的路。因为,所有环保的胜利,似乎都只是表面的胜利。

而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这种“失败”,看成是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恰是思想的启蒙者,摒弃了小的自我,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待事,他们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会“失败”。

然而,我们从梁家三代忧国忧民中看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梁从诫如是说。

2010年世博会的万科馆主题展馆,是由五个故事构成,其中关于保护滇金丝猴的故事中,有一个镜头是梁从诫提着一盏马灯。

梁从诫曾当过美国杂志《知识分子》中文版的编辑,那本杂志的封面是:一扇半开的门,阳光从打开的门后面照进来。这是一幅意义丰富的画,这幅画也悬挂在他家里的墙上。

梁从诫恰如一盏灯,恰如一束光。他带着理想之光、希望之灯一路走来。19年前,“自然之友”成立之初,环境保护和NGO还是陌生的字眼,而今,环保意识不断提升,NGO组织也在不断成长成熟。

门打开,光照进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