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评讲

 老刘tdrhg 2017-11-23



    10月13日,受教研员张老师的要求,我在高三语文教研会上上了这堂课。从8号下午接到通知到13号早上上课,总共4天的备课时间。这堂课备得很累,因为学生虽说知道这个结构,但平时从未系统地写过。写出来十分的乱,所以改作文时特艰苦。还有一个艰苦的环节,就是用有效的方法把追问出深度这个重点落实。这一环想了很久,现在才悟出,难点要落实:一得老师先吃透,二得有细化有效的方法,三得举实例,四得反复练。这堂课,讲了追问法和对比法,自己写了一个下水作文,出示了学生的一些例子,总的来说容量稍大,但效果还很好。下课后,有两个老师来要课件,一个老师当场赞我的作文极精彩。二中教研组长李老师说方法极为实用。教研员张老师也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所以,我还是高兴的。
     还有一点,在备课时,备得真是太久了,头天晚上,只睡了两个小时。
     这次的课,让我突破了思维的一些瓶颈,也让我再次增添了上课的经验,作个总述如下:
     1、只要肯钻研,没有解不开的难点。
     2、说学生笨,是老师没有找到好的方法。
     3、凡事得早做准备。
     4、只要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就可以做到最好。
     5、报着提升自己为目的去上课去做事,你会成长很快。

     下面,把这堂课的教案,反思,实录等写下来:

一、课件

 

1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不会后悔,至少她曾经努力过,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取舍。 既然怀惴着梦想,为何恐惧前方障碍。 如果她没有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一些困难面前退缩,那么他终会遗憾。

 

2、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不会后悔,

   至少她曾经努力过,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取舍。

   既然怀惴着梦想,为何恐惧前方障碍。

   如果她没有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一些困难面前退缩,那么他终会遗憾。


    改: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也不会后悔,至少她曾经努力过,从一成不变的生活跳了出来,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与精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表象)

更可贵的是,这一次辞职,会让她丢弃患得患失的顾虑,具备了走出去的勇气,有了追寻美好的决心。(精神)

 一个人,只要有着这份勇气与决心,轻装上阵,一心追求,人生定会简单而幸福,自由而精彩。(人生)

如果人人都有着这样的勇气与决心,这个社会少许多不满与抱怨,多许多祥和与自在。(社会)

  

美例欣赏:

例:

1、任性地活出自我,可以缓解压力,忘掉烦恼;(感觉)可以享受生活,陶治情操;(心情)可以提升品格,放飞思想。(思想)工作烦闷时,可以任性的请假去旅游;学习困难时,可以任性地运动来减压;友情受挫时,可以任性地大呼来沟通。任性,不需要理由!(尹舒杭)

2、人,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动物与人的区别;(表象)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奋斗的喜悦;(心情)正是有了梦想才得以站在自然界的最高点主宰万物;(世界)正是有了梦想才让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历史、未来)(胡杰)

3、我们应该做一个对梦想有坚定执行力的人:不要去管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要理会别人的不解与猜疑;(外部因素)要勇于放下顾虑,放开一切束缚;(自身心态)要成功,先发疯,不顾一切向前冲。(自身行动)相信前方就是梦想的彼岸。(裴巧林)

4、一个人如果整天待在家里不出去走走看看,那这个人就只能面壁生活,变得孤僻,变得虚弱。(个人)一个国家如果把国门死死关住,不与外界联系,那等待它的便是落后与凌侮。(国家)(沈冬)

5、这位老师任性了一回,放弃稳定的工作去看世界。她可以观赏各地的山川风景,名胜古迹,开阔眼界;(视觉感受)她可以游走于各国的城市乡村,尽享自由;(心情)还可以了解到各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提升知识,升华思想。(思想)这种种好处,都是任性的结果,是在学校在一方小天地里学不来的。(冯定海)


课堂练习:

  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快乐,那么他在他的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因为她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即使别人说他任性也好,他都应是快乐的。

化简:

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梦想那么他在他的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

   改: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那么他在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

快乐在于能领略湖光山色,大漠草原等不同风景的奇异美妙;(视觉感受)

快乐在于放下工作压力,摆脱人群喧嚣的闲适与自在;(心情)

快乐在于放下顾虑,率性追梦,战胜自我的豪迈;(精神)

快乐在于不断开阔眼界、积累知识从而脱胎换骨,人生增值。(人生)


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梦想那么他在他的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

 女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毅然辞职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梦想那么他在他的旅行途中一定是快乐的。

试想,如果她没有一颗追求的心,那现在还是在学校中过着埋头教书的日子,依然平凡单调、喧嚣繁忙、庸庸碌碌,被局限在一方小天地里想出去却出不去。又怎能看到世界的多彩?又怎能增长见识?又怎能体会到梦想实现的幸福呢?

 

 

二、 对比

 

美例欣赏:

1、如果所有人都任性的渴望自由,不去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员工会丢掉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任性离开,公司就会倒闭;农民播种到一半就任性离开,那就可能颗粒无收;父母任性的放弃老人小孩,他们便会因无人照顾而面临悲剧的命运。

如果不任性,而是努力承担应有的责任,你会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遵守着自己本来的责任,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好的做到和平交流,世界也会变得井然有序,更加美好。(梁婷)


2、谁都曾年少,谁都曾拥有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只是,有的人恣意潇洒,背上行囊说走就走;有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将梦想一再放弃,直到初心被岁月掩埋。这封辞职信之所以被大赞,是因为被生活束缚住的人们看到了女老师重拾初心的勇气

(王琪惠)

 

2、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从事着繁重的工作,他们总是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了一步;他们安于现状,不敢抬头看世界。因而,他们平安稳定却也庸碌无为。

    同样,另外一群被生活压迫的人,他们没有安于现有的稳定,而是放眼看世界,并抓住机会走出去,获得了可喜的成功。王健林从不满足于秘书工作的安稳,走向地产这个广阔的世界,最终成为中国首富;向华强不满足于演员的名气,走向制片的世界,成为电影大亨;马云不满足学校的稳定,走向网络世界,成就网商传奇。(兰乙)


下水作文: 

   看了世界又如何

材料中,那位教师毅然辞掉了供职11年的铁饭碗,理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此,有人赞成,说有勇气追求自由,这是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有人反对,说太过任性。

而我从中,感到的却是疑惑。

(说现象)

她为何如此热切地想要看世界?她说“世界那么大”,可见,她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狭小,不够精彩。看世界大可放在假期,但为何,要辞职看世界?可见,她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的不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住。又为何,供职11年还是对工作不满?可见,11年来,她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与困难,都不能报以平和坦然的心态,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女教师,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面对不喜欢的工作,她毅然放弃稳定的收入,勇敢潇洒地看世界去了。这真是值得推崇的情怀吗?

不,在她的勇气的背后,我看到的是逃避,是不敢直面困难的怯懦;在她的自由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任性,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的自私。

(析原因)

离开狭小而忙碌的学校,走出去看世界,的确可以得到一时的逍遥自在。但轻松自在之后呢?看完世界又如何?

钱包空空如也,总得再去工作,养活自己吧;已从学校辞职,总得四处奔波,从头开始吧。没有人会因为你看了世界而把你当神拜,看世界归来,该上班还得上班,该受累还得受累,该干嘛还得干嘛。

而这个女教师,年近40,没有特长,原来的学校已是回不去。就算勉强找到工作,也必定不如从前;凭着她的心高气傲,任何工作都做不长久。人到中年,却要为生计担忧,飘泊流离。这个时候,她应如何面对自己的将来?如何挑起家庭的责任?如何面对父母的眼神?又如何看待这一次任性?

上周的新闻里说这位老师在看世界5个月后,打算再回到原来的学校任教;昨天的新闻又说,她和新婚丈夫定居成都,用余下的积蓄经营旅馆。种种消息表明,她不得不放弃看世界的理想,回归现实的柴米油盐。可见,没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理想与情怀,终会被现实击败!

(探结果)

女教师的冲动辞职,送掉了她下半生的稳定生活,委实不值得!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追求理想和现实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呢?

我想,应该摆正心态:如果心中有一片春天,看到的便是生意盎然;如果心中是一片寒冰,看到的便是荒凉破败。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瑕斑,再恶劣的环境也有精彩。何必出去看世界,何必辞职寻求精彩;只要心怀乐观,狭小的学校也有精彩;只要心够广阔,我就是世界!

(寻方法)

 


二、说课

     几天前,接到张庆老师的通知,让我上一堂作文课,我心里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本身我也没有多少思想和方法,班上的作文成绩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很想借此机会让各位老师和专家对我进行指点和建议,又害怕自己的课上得太糟糕,浪费大家的时间。到底上什么一直没定下来。张老师建议说就上一堂“写出议论深度”的作文课。于是,我便朝着这个方向开始了准备。

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作文水平不高。偏题、举不出例子、议得不深刻,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而这个“追问因果”的写作结构,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用这种结构写出来的文章,不易偏题,不需要多少例子。只要能写得深刻一点,就可以得高分。于是,让学生练习这个结构,教他们深刻的方法,便成了我备课的目标。

我先是让学生按这个结构写了一次作文,写出来效果不太好。好些同学不知道如何议论,于是内容要么短,要么乱。在改这次作文的时候非常吃力,我先要理清他们的思路,又要寻找改进的方法。可以说,改这次作文,是有生以来改得最累的一次。平均一个作文10分钟。

改完之后,又有新的问题了,我不能很好地把追问的方法传给学生。组上的老师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比如:要细化追问的方法,要多用例子佐证,要顺带讲一下对比这种既好用又出彩的方法。他们的建议让我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解决了备课中最难的问题。也得出许多有用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能上完这堂课,非常感谢张庆老师和我们语文组老师们的支持。你们让我悟出二个道理:1、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2、一个知识点,要想让学生学懂,老师先得学透。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专家的指导游,希望你们不吝赐教,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三、反思

    今天上午第一节,终于把这个课上完了,效果还是不错的,和预想的一致,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二中的李老师就明确地提出,方法很实用,但应少讲一个环节。

于我,这堂课下来,我内心最真实的感觉是:真的是有效果的。但是,应多试讲一次的。这堂课上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内容多了一点,虽说重点突出,但也用不着加内容了。当然,这是次要,重要的是,我认为,对追问的方法,虽说是讲清楚了,但还不是很透。应在那个环节上,多打磨一下语言才是。或是,应在那个环节上多作准备,再把对比的这个环节去掉,把时间用到追问的写和评上面来这样兴许更透一些。

 

细想一下,离上次上公开课,已有一年半了!这一年半没上,虽说功力没退步,但还是应常常上,这样才有课感,才会时时都处在追求卓越的心念上。所以,以后要常常打机会上公开课!一些高层次的奖,可以去赛下课,如果实在没有赛课的机会,可以自己请录像师来录课。相信,只要有心,是绝对会遇着机会的!

这次赛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

  1、 真正清楚了追问的方法

  2、 明白了一个知识,要让学生懂,老师必得先透。就如同试讲的时候,我对追问的方法都不清楚,所以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但是后来我把这个方法想通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而且,这个方法,我是在想了30分钟才想出来的,而学生真的很聪明的,一旦我用有效的方法讲了,他们在几分钟之内可以做出来。在这里,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有的名师课堂实录看上去没有什么方法,但就是可以引爆学生。那是因为,那个名师的智慧,已如同六脉神剑化为体内了,无招胜有招,不讲方法,但我对方法太熟了,我就针对你的特点,临场作提示,不是方法,胜似方法啊!所以都说,名师的课是学不来的,以前不明白为何学不来,现在才明白,之所以学不来,是功底还没有到。方法,只是个技上面的东西,而真正的要用活,有功底,还得靠道,道如何而来?如同古人练功,几十年练来的。老师的道如何而来?同理,天天思考,天天写,天天练题,天天文本解读,天天看书。方能积累一身的功力和过硬的本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了,为何之前听北山中学的那个老师讲的因果说我认为极好极好,但自己回来用却用不上。因为,这个方法,听来再好,那也是别人的,没有多次的过自己的脑,过自己的手,没有把方法与自己的思想反复的磨合,这个方法,自然是用不上的。重庆的那次比赛真的是很险的,现在想来,得那些奖,是有愧的。不过既已是得了奖了,还是得到自己的硬实力提上去,达到名师的水平,才不愧于我的梦想。

    3、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攻破一道题,必得反复练。这次写下水作文,改作文,备课,备追问的那个环节,把我给整得头都大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个文体不熟,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但幸喜后来弄清楚了。想想之前,我对常规文体也不熟,那个时候,写个简单的作文要写一两天,而现在熟了,写起来十多分钟就搞定了。而这几天,我对这个文体不熟,所以,写还是备,都是极慢的。但是,我没有放弃,一直在想这个难点,于是,虽说花了时间,但是难点还是突破了。一旦突破了难点,有了思考的方法,我自己都觉得我的思维水平提升了,而且我知道,以后我还会提升或升华,只要坚持练习。

    可见,一个老师,对一种解题型的方法熟悉程度,是要由练而来的!在练中思考,总结,再反复,如此方可得出方法,得心应手。以后,若是遇到自认为难的题,那么,多练吧!多思考吧!硬骨头,就得去啃!啃了,才知其美味!多思考难点,会让一个人所向无敌!

 由此想开来,教学上的难点要思考,生活工作上的难点也要思考,而不是躲。一个人,只要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方可所向无敌,成为人生赢家。

 下面,记下我以后要做的事情:

 1、 把这堂课改好,写出实录   2、难点(如此文体)反复练反复思考,直到化难为简,吃透它!!!


四、课前构思(学生作文分析)

学生作文分析

 

    这次的作文终于改完了,改得相当的吃力。我想,原因在以下:

 一、学生对这种文体不熟。

 之前写引议析联结的时候,第一次写的时候,可不就是遇到问题了吗?那个时候,遇到的问题有:不知如何举例,不知如何联现实,不知如分作分析,不知如何作小结,不知如何作过渡。也就是说,有五个问题。而这一次,也有几个问题:1、不知道如何去深挖;2、不知道如何去联系现实举例子;3、不知道如何去过渡。不过呢,总算是进步的,问题越来越少了。而我的任务,就是要在评讲课上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对这种文体不熟。

 虽说我写过几篇例文,但终究不是常写,也没有一次上过这种类型评讲课,所以改起来很是吃力。既要理清学生的思路,又要思考这些不足应如何改正。所以,这次改作文,是用时最久的一次,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

 

其实,任何事情困难,就表现在对这个事情没有找到方法,一旦找到了方法,那自然也就容易了。找方法的过程,打造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万万要报着享受的态度。

 

接下来,说说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的不足:

1、 议得不深刻;2、全是议论,十分枯燥;3、议论与议论之间没有过渡的段。

下面,一个个地解决问题:

 1、 好多学生的议论不够深刻,泛泛而淡,或是说得少,或是说得表层。这种问题如何解决?我在想,学生的议论不深刻,要么是出在原因层面,要么是出在结果层面,其中出在结果层面的更多一些。因为原因,别人做什么事的原因,我们只有去猜,所以,原因上即便是不深刻,也无伤大雅,但结果如何,一定要仔细分析。那么,如何才能把结果分析好呢?应本着这个原则:

 所谓的结果,也就是作用。一件事情,出现了好的结果,就是正面作用;出现了坏的结果,就是反面作用。一个观点,要有说服力,势必得在这个作用上下功夫———想要证明这个观点,就是把她的作用说得好到极致,相反,想要推翻这个观点,就得把她的反作用说到极致。所以,在议论上,说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要一层一层地,越来越深入越影响严重地去推一推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这样,才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眼前到长远,让人们认识这个观点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当然,析原因,原因要分析得深,势必从人性上去说。比如铺张那个话题,先分析人们为何会这么做,当然是为了面子,接下来就分析这么做的结果,会影响到什么什么人群。可见,在中学生的分析上,原因层面一般只分析得一两层,重点还是在结果层面,这是一个避重就轻的技巧。

 所以,要解决学生议得不深刻的问题,重点是让他们多想,除了这个结果,还有那些结果,除了这种影响,还有那些影响?当然,有的学生,也答了几个方面的影响,但是还是不深刻,为什么?因为这几个方面,都是泛泛而谈,点到即止。是并列的关系,如果,可以把这个并列的关系变一下,不把它弄成并列的,而是纵向的,这样了,会导致什么样?又会导致什么样?这样的话,便可层层的深入下去了。

 也就是周老师所说的追问。只是不断的追问,方可达到深刻!结果如此,原因也如此!如果,一篇文章,能在原因上追问到二到三个,在结果上追问到三个以上,那势必就深刻了。

 在这里,我明白了,为何有的同学的原因结果段虽说写得多但不深刻,因为那个原因与结果是横向并列的,既是横向,说得再多,说到的也是皮毛,也就是说,写的时候,调动的,只是记忆而已,并不是思考。如果,能把原因和结果都写成纵向的,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段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如果按纵向深入、递进的思路去思考了,那必是深刻的。说到这里,再回到那篇铺张的文章上面,第一问:为何要铺张?因为面子。第二问:为何要如此的挣面子:因为想要证明自己的强大,或是想要合群,不让人笑话。第三问:为何要不惜代价地证明自己的强大与合群?因为害怕孤独与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可。第四问:为何不认可自己?因为缺少实力与强大的心志。缺少实力与强大的心志应如何办?答曰:磨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的实力。那么,回到原点,这种铺张的做法,可否磨炼心志,提升实力?非也,不但不可,反而有害。

 由此可见,追问,真真是引导思维出深度的一个极好的办法。

 要让学生写出深度,就一定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此可见,议论不深刻,就是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而要做到深入的思考,就得不断地问下去,不断地思考下去!

 

 2、 全是议论,十分枯燥

 经过上一段的分析,其实全是议论也不会十分枯燥,议论得好,文章也会充满了理趣。但是,这一点,许多学生在现阶段是达不到的。于是,就有了一个弥补的方法:如果,只能追问出一两步应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论证不足例证补!既是追问,特别是对于结果的追问,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是好还是不好!既是为了证明观点的作用,那么,论证与例证皆可。而且,能联系热点焦点来作例证,也是很让人眼前一亮的。

所以,在说结果的段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用上一段联系现实的排比,那势必效果奇好!

 

 3、 议论与议论之间没有过渡的段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但必得先弄清为何要犯这个问题。没有过渡的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强,只知道照着这个结构来写,甚至是不照着这个结构写。为何会没有观点意识?因为在写作的时候,目的不是为了把文章写好,不是为了真正证明这个观点是好还是不好,而是把文章写完。报着应付的态度来写,自然就没有全盘的逻辑了!为何会报着应付的态度来写?因为不知如何写,没有写作的兴趣,没有体会到成就感。所以,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写作问题,而实际上是方法与心态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做到:1、老师在好用的方法;2、学生要多练,在练中有提升,方可有趣!

 

 

 总的来说,这次作文评讲,要强化学生写作的三个意识:

 一、 结构意识

 二、 追问意识

 三、 联系意识

    相信自己,更相信学生,一定可以把这种体裁用得出神入画,一定可以通过文字来进行深入的思考,表达深刻的思想。


五、教案初稿

一、 简案

 1、回顾追问因果式作文的结构,分析总体的写作情况,得分的情况

 2、说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主要是细处不知如何论述,表现为乱或者少)

 3、结合例子,得出并用活方法(主要是追问法)

 5、小结方法,并再次小结写作的主要目的。(方法是手段,深刻是目的。想要达到深刻,必得观点作用最大化)

 6、优秀作文欣赏

 7、小结全课,做作业

 

二、 详案

1、 回顾结构,分析情况

   同学们好,上次,我们讲了“追问因果”这种作文模式,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家拿出资料,看到左边的文章,这是我们今年高三入学考试的作文,这则材料大家都熟悉。这篇作文,这是一篇典型的“追问因果”式议论文。作文已被分成几个部分。我们一起来说,第一个部分是在?说现象(板书),第二部分是在?析原因(板书)(以下略)

对,这几个步骤就是“追问因果”式作文的写作步骤。这种写作模式的好处是:不易偏题,不需太多的例子,容易写出深度。重点是哪几部分?原因越是分析得透,结果越是看得远,方法越是有新意,这篇文章就越深刻。

 

下面,进入这次作文的评讲。前几天我们重写了第一次月考的作文,这是我们第一次用“追问因果”的模式来写议论文。总的来说,效果比预想的好,但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全班26个同学上46分,其中48分以上13人,50分以上3人。

 

2、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从这次写作的情况看,大家对“追问因果”这种写作的大模式是掌握了,都能按照现象——原因——结果——方法——总结的顺序来写。但是,在小的板块里,部分同学却不知道怎么写,或是怎么写好。于是,每一个板块,都有议得混乱,或是议得肤浅的情况。(板书:混乱、肤浅)这节课呢,我们通过两种方法,就来解决作文中的这两个不足。

 

   3、 结合例子讲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一个同学作文中“说结果”这一段,这个同学是赞成女老师这种做法的。我认为这段写得不太好,大家先看看,思考一下不足在那里,如果要改,应怎么改?注意,这是“说结果”的段。我给大家3分钟。

(先抽学生答)

     女老师辞职追梦了,她便会没有遗憾,不会后悔

   至少她曾经努力过,她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取舍。(是不是结果?)

   既然怀惴着梦想,为何恐惧前方障碍。(不恐惧,是不是结果?做事时的心态)

      如果她没有追求自己的梦想,在一些困难面前退缩,那么他终会遗憾。

也就是说,这段话的内容混乱。而且,说来说去,就说到了一个结果:追梦不会遗憾。仅仅一个内容,怎么能撑起一个片段呢,当然是不深刻的。我们说,语言是思想的表现。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同学在写作的时候,有没有深入思考过,追梦的结果有哪里些?兴许没有,兴许有,但想不出来。

 对结果没有深入的思考,能想到的不多,表现在作文上就是:要么写得很少,字严重不足;要么胡乱凑字,导致内容混乱。所以,不管是写得乱也好,写得肤浅也好,根源就在于没有深入地去思考。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深入的思考呢?

 这里,我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追问法”(板书)。所谓追问法,就是面对一个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问下去,你的思考,就会越来越深刻。比如,这个女老师,辞了职有什么好处?——实现梦想;实现梦想,换了环境,但仅仅只是改变了环境吗?更重要的是,还改变了什么?———还改变了生活方式,这就是心态了,她从以前的患得患失不敢辞职变得勇敢,这是精神上的改变。继续问下去,改变了精神,还有些什么会跟着变啊?人生!她会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再问下去,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改变,哪社会会如何啊?

 

 对,我们看这个修改的段。读。小结:这个修改,就从    等方面来说到了结果,看这个结果,是不是就变深刻了?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追问法,递进法,其中,递进是文字表现,追问是思维逻辑。在追问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现象——心情——精神——人生——社会等等,从表及里,这样,我们的思考,就是一点点地深刻起来!

 

 在这次作文中,班上好些同学,也有意无意地用到了追问法,写出了深度,下面,展示几个例子。

 读例子:

 

 让学生写例子

 

 小结追问法:有的同学想得很艰苦,这是个好事,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艰苦的,但是,只要你想出了一次,二次三次就比较容易了,多想几次之后,你的头脑中就是生成一个思维的模式,那是思维的最高形式,到时,不用多想,深度的思想就会自然流出。

  

 讲对比

 

 

    5、小结方法,并再次小结写作的主要目的。(方法是手段,深刻是目的。想要达到深刻,必得观点作用最大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