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在北海··· ···”司马彪评述孔融解读

 鬼脸冰山 2017-11-23
孔融死于曹操之手,基本是定论。传世文献中有曹操当年亲拟的处决孔融的布告文书,罪名的确有点牵强。一般认为孔融是因多次忤逆曹操,终于招祸。史实细节主要出于《后汉书》,《后汉书》有孔融传,强烈为孔融抱屈,并声讨曹操,对于《后汉书》的喜欢添油加醋,后代学者存疑的不少,而早于《后汉书》、并以严谨著称的《三国志》却对孔融的生平偏偏忽略,无疑平添了史海钩沉的难度!有趣的是,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的头衔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给安的,难道曹丕不知道乃父讨厌孔融吗?哈哈,历史真是有嚼头!

欲解其人,先读其文;孔融有一篇很有名的奏章,是荐举祢衡的,就是光着膀子击鼓骂曹的那位,我看了,说实在的,感觉有点装,夸你哥们可以,别太离谱啊,——华丽夸张有余,中肯真挚不足!其人是否也大致如此呢?

《裴注三国志》中引录了一段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对孔融的述评,很精彩。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子,是西晋的大学者,著作甚丰,他的身后学者范晔在《后汉书》中对他的著作多有采用,但司马彪的原作却多已失传,真是可惜!
 
在这段文字中,司马彪对孔融作北海相的一段经历做了述评,用语冷峻,呈现了一个志向和才具不太相称的孔融: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於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幽州精兵乱,至徐州,卒到城下,举国皆恐。融直出说之,令无异志。遂与别校谋夜覆幽州,幽州军败,悉有其众。无几时,还复叛亡。黄巾将至,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御之淶水之上。寇令上部与融相拒,两翼径涉水,直到所治城。城溃,融不得入,转至南县,左右稍叛。连年倾覆,事无所济,遂不能保鄣四境,弃郡而去。后徙徐州,以北海相自还领青州刺史,治郡北陲。欲附山东,外接辽东,得戎马之利,建树根本,孤立一隅,不与共也。于时曹、袁、公孙共相首尾,战士不满数百,谷不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凶辩小才,信为腹心。左丞祖、刘义逊清隽之士,备在坐席而已,言此民望,不可失也。丞祖劝融自讬强国,融不听而杀之。义逊弃去。遂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城小寇众,流矢雨集。然融凭几安坐,读书论议自若。城坏众亡,身奔山东,室家为谭所虏。
 
 
北海:这里指北海国,是东汉诸侯国之一,是光武帝侄子刘兴一脉的封地,刘兴是刘秀大哥的儿子,原封鲁王,后徙封北海王。渤海古称北海,北海国是因海得名,显然离渤海不会太远,据说是今天潍坊寿光一带。北海除了是国名、海名,还是孔融的一个名,孔融当了六年北海相,是他一段很风光的履历,所以孔融又被称为孔北海。
 
北海相:诸侯国的最高行政官叫“相”,由中央直接指派。诸侯国大小不一,但一般总要包含几个县,所以孔融这个北海相级别应该接近太守(郡长叫太守,县长叫令,州一级的叫牧)。
 
海岱:岱是泰山,海是渤海,海岱借指从泰山到渤海的广大区域,跟“齐鲁”的地理涵义差不多。
 
方伯、期会:雄霸一方的军政首脑俗称方伯,方伯们定期要和管辖区的各基层僚属聚聚,就是期会了。
 
督邮:太守一级的官员的助手,专门负责督办各下属县落实郡府的政策指令。一般将各县乡分成若干部,每一部有一常设督邮。
 
幽州、青州:东汉分天下为十三州,幽州是河北辽宁一带,是边境州,北接少数民族的乌桓国,是东汉最不太平的地方,也是诞生强人的地方,袁绍公孙瓒都是在那一片起家的。青州挨着幽州,涵盖山东半岛直至泰山的大部分,基本上也就是“海岱”。幽州的主要问题是外患,青州的主要问题民爆,黄巾造反就是在青州,孔融上任的北海国就是在青州境内。
 
先把这段文字的大意粗译一下:
 
   孔融到北海任后,很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才智和谋略都不输给当时的任何豪俊,颇有乘乱世一展大抱负的冲动!他招兵买马,炫耀军威,小小的渤海国相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雄心了,他要经营整个海岱地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与群雄一争长短。那种甘于做庸庸碌碌的地方官,仰人鼻息、循规蹈矩、看着别人雄踞一方颐指气使,而自己只能奉迎捧场的委屈日子,他是一天也不想过的。他招揽人才,充实幕府,但他只偏爱奇异之士,而这些人往往是轻狂有余,踏实不足。至于真正学问深厚的大学问家,他也是毕恭毕敬,崇礼有加,但大政方针他却从不跟这些人探讨。高密县有个叫郑玄的,是远近闻名的大经学家,为了表示恭敬,孔融竟以儿孙的礼节尊之为郑公。平时在衙门办公,他喜欢和同僚高谈阔议,所用都是高雅的词句,如同吟诵;所出政令,文采洋溢,却多不切实际难以施行。他张罗起事来,风风火火,但跟进落实,却往往漏洞百出;年终看账,发现赋税严重不达标,这还了得,他一怒之下,处决了五个分管专员;而市面上奸民作乱,基层恶吏贪腐成风,他却全无办法。临近的幽州出现兵变,乱军入境直至城下,举国震恐,但孔融却仗着自己的名气和舌辩之利,出城直入军中劝说,竟然说服了乱军,归于他的麾下!他乘势连夜出动,奔赴幽州,幽州乱局被他平定,归附者甚众。但好局面却不能保持,不久,归附者又相继叛离。后来,黄巾暴乱加剧,贼军迫近,孔融豪饮几斛醇酒后,披挂上马,亲率军队出城迎敌,与敌军战于涞水河边;敌帅令中军与孔融相拒,两翼潜至孔融军后,攻城,城破。孔融失了大本营,率败军转移到一个叫南县的地方据守,军心动摇,开始出现叛逃的现象。接下来,是连年与贼军拼杀,终不能扭转局势,全境失守,逃奔到了徐州。后来改任青州刺史(后汉书说是刘备表荐),这时的孔融又给自己描绘了新的蓝图:在青州偏北的一隅重新开始,收服太行以东的地方小势力,外与辽东的境外势力接触,即可互通军马器械,也可互相倚重,慢慢壮大自己,最终割据一方。此时,曹操袁绍公孙瓒等正联合抗击董卓,而孔融手头,战士不过数百,粮食不到万斛,一个姓王的一个姓刘的两个目光短浅且为人刻薄的庸才被孔融信为心腹,而左承祖、刘义逊两个能干的人却只虚挂着谋士的头衔。二人劝说孔融顺应天下讨董卓的民望,左承祖更是直言劝说孔融归附群雄中一强者(据说指曹操),孔融不听,还一怒杀了左承祖,没被杀的刘义逊也吓得赶紧远逃。后来,袁绍的儿子袁谭来抢地盘,孔融城小兵寡,眼看不敌,空中流矢如雨,孔融倒是镇定,他安坐几前,“读书论议自若”!城破,属众死的死逃的逃,孔融只身奔山东(似乎是兖州),家人被袁谭所虏。
 
司马彪的这段文字很有意思。这之后,孔融辗转到了许都,为汉献帝管皇室土木工程和宗室财政(将作大臣、少府),孔家的名头大,孔融自己的才名也是响当当,因此只要他肯屈就,总是有不错的职位等他。但他显然是曾有逐鹿之志的。
 
生逢乱世的人物,都难免有蠢蠢欲动的念头,书生也不例外。孔融从其才具看,作学者应该能有大成,就像郑玄,除了学问,不惦记别的,世道你乱你的,我钻我的,终于成为一代巨匠。而孔融看人家玩逐鹿、玩政治也心痒的紧!用现代人的话说,既想激扬文字,还想指点江山!人最危险的是给自己的定位出问题,也许孔家的血统太不同寻常了,身为孔家嫡系子孙的孔融,天生就有不同于常人的自命不凡的基因,他想的比别人多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惜的是,他只继承了祖先超强的责任感,却没有继承到孔子伟大的自知之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