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但要说到中国未来10年的重大科学项目,则现在基本上可以描述出一个梗概。之所以能这样说,因为第一大科学项目不同于个体的科学研究,需要很长时间的孕育,并且需要很多独立的科研人员、实验室不断发展提出明确的需求,才能最终汇总成大科学项目。 第二,对于我国而言,目前虽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上是以二传手跟踪为主,即在那些富有希望的研究方向上做出大样本的测试和验证,以通过丰富的数据来取得研究的进步但并不是最原创的突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科学工程更是需要“前人”积累到相当程度,我们才会跟进并最终通过能汇聚国力的优势实现赶超。 第三,中国的体制相比于西方,行政主导的色彩更加弄红,这就更需要科学家在申请项目经费时要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做基础、做铺垫,这更需要大项目有所依托。这也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大科学项目。 最后,大科学项目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包括概念筹划、包括方案设计、包括预研、包括技术攻关、最后还有设备安装。所以如果问题是未来十年中国能启动哪些大科学装置,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有了答案,即目前在建的项目和另一些没有启动、但启动呼声很高的项目。前者如中科院在广东东莞建设中的中子散裂源。后者包括几个引力波探测项目,其中阿里计划和脉冲星计划依托现有设备、成本较低、虽然还没有走到国家立项的地步,但即便以中科院的自由资金也能向前推进到可以启动的地步。 如果问题中的大科学项目也包括未来10年在建的,那上面说的引力波探测中更费钱的项目,如中科院主导的太极计划或中山大学主导的天琴计划,应该会启动一个,都是向太空发射三颗静止的卫星来检测引力波。 我个人认为,另外一个更宏大的项目,超大型对撞机,按照科学家们投资千亿级别的规模,估计未来10年启动起来有困难,但在这个方向上做出符合大科学工程的工作(比如缩小规模和投资的下一代对撞机)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