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鯀禹父子变形臆说

 云中公子 2017-11-24
古传说里的角色,往往同时具有人性、神性和物性,三位一体,互相嬗变,其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区别,这是古人看待事物的一个特点。典型的例证,是人们熟知的鲧和禹。

鲧和禹都是古传说里治水的英雄,一个是失败了的英雄,一个是成功了英雄。他们究竟是人还是神,研究上古史的先生们在几十年前打了一场笔墨官司。疑古派说他们是神而不是人,信古派说他们是人而不是神。然而双方对于鲧和禹所变幻的动物形象,似乎都没有作深入的讨论。这也难怪,因为史学家的任务在于考订史实,而对古传说中诡谲奇幻的情节作出科学的解释,是属于神话学、民俗学或文化人类学的任务。

其实,人和物互变的观念应该是更早于人和神互变的观念。物的力量是现实的自然的力量,神的力量是渺冥的超自然的力量。在上古先民那里,人和芸芸众生共处在现实世界之中,看到许多动物在奔跑、跳跃、翻滚、攀缘、飞翔、游泳、撕咬、繁殖等方面的本领远比自己高强,深感自身力量的脆弱,从而对某些动物产生畏惧、自卑、羡慕以至崇敬的心理。事实上,人的优势仅在于智慧和群体,作为个体,人身的各种功能往往较动物界的伙伴们相差甚远。因此,与动物相比,上古先民并不认为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以至甘愿与动物为伍,奉某种特定的动物为自己的祖先,指望在动物的帮助下,完成人们力所不及的事情。古传说中的鲧和禹之变为熊、变为龙、变为鳖,在当时并不认为是无稽之谈,而被当作真实的故事。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只与熊、龙、鳖发生联系,而不变为别的东西?这就需要从古传说中鲧禹父子的姓氏说起。



鲧禹父子的姓氏

鲧是谁?《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如此说,鲧是黄帝之孙。《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颛顼氏有不才子。”正义:“谓鲧也。”按颛顼相传为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则鲧是黄帝重孙。从所周知,黄帝姓姬,号有熊氏。《史记·周本纪》说,周王室也姓姬,其女性始祖羌嫄踩了“巨人之迹”,因而怀孕,生了儿子,名为后稷,是周王室的男性始祖。这“巨人之迹”又称“大人之迹”,就是熊脚印。大人者,是周王室先辈对熊的尊称,因为姬姓子孙认为自己与熊有着血缘关系,故而崇拜熊图腾。话又说回来,鲧姓什么呢?如果按父系社会的习俗推断,他的祖辈黄帝姓姬,那么,鲧也应该姓姬啰,其实不然!何以见得?因为鲧若姓姬,他的儿子禹也应该姓姬,禹却姓姒。《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鲜娶有莘氏之女。”《太平寰宇记》说:“莘国,姒姓,夏禹之后,(周)武王母太姒即此国之女。”《通志·氏族略》也认为后世的禹氏本姓姒。由此可见,禹之姓姒,是随母姓,往前推,则禹之父鲧亦当随母姓。但鲧母为谁,传说阙如。从鲧死后变为三足鳖的迹象看,他也许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集团中鳖氏族的成员。为什么说鳖氏族属于蛇集团呢?《国语·晋语九》载赵简子说:“鼋鼉鱼鳖,莫不能化。”韦昭注:“化,谓蛇成鼋鳖……之类。”可见,古人认为蛇可以变成鳖,它们是近亲。

在母系社会,子女的姓氏随母而不随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果甲氏族的男人与乙氏族的女人通婚,所生子女属于乙氏族;乙氏族的男人与丙氏族的女人通婚,所生子女属丙氏族;丙氏族的男人与甲氏族的女人通婚,所生子女属甲氏族。知道了母系社会的这种习俗,对于我国古传说中祖孙父子不同姓氏的情况也就不会感到迷惑不解了;而祖孙父子是否姓氏相同,则是鉴别社会形态是母系还是父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母系社会里,所谓祖孙父子,其实是一笔糊涂账,因为那时候子女只能确切地知道母亲是谁,至于父亲,大概是某氏族一群男人中的一个。是哪一个?连做母亲的都搞不清楚,何况子女?

在母系社会,禹不姓姬而姓姒,乃理所当然。“姬”是女人踩熊脚印,“姒”则是女人抱蛇。“以”一写作“巳”,即十二生肖中蛇的别称。因此说,禹所属的姒姓当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或氏族集团,他与属于鳖氏族的鲧有着血缘关系,是合乎逻辑的。



鲧之变形臆说

鲧之变形,有两种说法:

其一,鲧因治水失败被杀,变为黄熊(能下三点,下同)。《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释文:“熊,一作能,三足鳖也。”《史记·夏本纪》正义:“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束晳《发蒙记》云:‘鳖三足曰熊。’”

其二,鲧死后化为黄龙或蛟龙之类。《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拾遗记》说鲧不是被杀,而是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与蛟龙跳跃而出”。按鲧亦写作“鮌”,即玄鱼。蛟,古称似蛇而有四足之龙,或称无角之龙,或称有鳞之龙。把玄鱼与蛟龙并提,可见玄鱼也是水中豪杰。

对于鲧死后的上述两种变形该怎么看呢?笔者以为,说他变为黄熊或黄龙,都是称颂,而说他变为三足鳖,也许是贬斥。

鲧既然被认为是黄帝有熊氏的裔孙,鲧的儿子禹后来也有变熊的传说,那末,鲧之变熊,就是有承先启后的象征意义。他因为治水失败而死,人们并不以成败论英雄,总会记住他的劳绩的。况且,远古时代的治水,决不会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前赴后继,势所必然。按照逻辑,这样一位治水英雄不至于自杀,而所谓“违帝命”“被殛于羽山”云云,当是君主专制出现以后编造的情节,也不会是古传说的本来面貌。很可能,他是在与洪水搏斗中被洪水吞没的一位牺牲者,这也许是“跃入羽渊”的真实情况。说他死后变成了黄熊,是其父系氏族特为他贴上熊的标记而引为自豪,也是对他的英雄业绩的纪念。

基于同样的理由,鲧死后变为黄龙或蛟龙之类,当是鲧的母系氏族的说法。在古人那里,龙的形象是以蛇为主体的多种图腾的综合化、理想化和神圣化。迹象表明,熊和蛇两个氏族集团在黄帝打败蚩尤以后终于友好相处,结成了亲家。《楚辞·天问》:“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按有角为龙,无角为虬,虬者,其实是蛇类。熊趴在蛇身上,正是熊和蛇婚媾的形象。这件事一直延续到西周仍然有据可查。文王之妻、武王之母的为姒,后来幽王又娶褒姒,姒即是蛇,而周王室姓姬,是熊。《诗经·小雅·斯于》:“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小蛇)维蛇(大蛇),女子之祥。”这首诗把梦见熊类当作生儿子的预兆,把梦见蛇类当作生女儿的预兆,也透露了熊蛇两族世代通婚的情况。既然鲧的父系为他贴上了熊的标记,其母系自然当仁不让,也要为他贴上龙(蛇)的标记。

三足鳖是什么含意?关于这一点,只好从后人的记述来逆推。《本草纲目·能鳖》载:“时珍曰:按姚福《庚已编》云:太仓民家,得三足鳖,命妇烹,食毕入卧,少顷,形化为血水,止存发耳。邻人疑其妇害,讼之官。时知县黄廷宣鞫问不决,乃别取三足鳖,令妇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狱,亦如前人,遂辨其状。”这一则记述虽似荒诞,但它说明三足鳖是一种毒物。由此猜测,古人也许认为三足鳖是一种不祥之物,把它和鲧联系在一起,难道不是对鲧的贬斥么?鲧是一个有争议的传说人物,《书·尧典》称之为“四凶”之一,《国语·周语》、《史记·五帝本纪》称之为“梼杌”,意为凶顽的恶兽。三足鳖云云,大概也属此类称谓。这可能是源于敌对的部族对鲧的攻击。



禹之变形臆说

禹之变形,有两种说法:

其一,禹在治水过程中,曾经变为熊。《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说:禹治洪水,为了打通轘辕山,变成了一只大熊。他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他显现熊的模样,便叫妻子听到鼓声方可来工地送饭,不闻鼓声不能来。每到该吃饭时,他总是先恢复人形,然后击鼓。可是有一次在施工中不小心,有几块石子蹦到了鼓上,涂山氏闻声前来送饭,发现丈夫原来是一只大熊,一气之下,跑到嵩山麓,变成了一块石头。当时涂山氏已有身孕,变成石头后,禹向她索子,于是石头只好裂开,出生一个儿子,让禹领走了。这个儿子便是启。上述故事,还见于《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

其二,禹是虬龙所变。据杨宽先生研究,因为鲧死后三年不腐,上帝怕鲧会变为怪物作乱,便派神将用吴刀剖开鲧的尸体。这一剖不要紧,从鲧的肚子里突然跳出一条龙腾空而去,这虬发便是禹。所以,《楚辞·天问》乃有“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的疑问(《古史辨》第七册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

禹的上述两种变形,都是活变,而非如鲧那样是死后变。所变之形为熊、为龙、与鲧相同。但没有变为三足鳖,这是因为禹是人们一致公认的治水英雄,后人对他有褒无贬。

与说鲧变为黄龙一样,说禹是虬龙,当出于他的母系氏族。虬龙从鲧的腹中跳出,表明禹是鲧的遗愿的化身,是其治水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作为这一传说的延伸,则是禹在治水过程中曾得到黄龙、玄龟的佑助。《楚辞·天问》:“应龙何画?河海何沥?”王逸注:“禹治水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拾遗记》也说:“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这黄龙和玄龟,都应该是鲧的英灵的神话化,也是禹本人及其所率领的本部族治水民工们的神话化。

但是,禹在打通轘辕山时,又变为大熊。基于同样的猜测,变熊之说,当出于鲧和禹的父系氏族。黄龙(鲧)和虬龙(禹)是一脉相承,黄熊(鲧)和大熊(禹)也是一脉相承。如果说疏通沟洫需要龙(蛇)类来干的话,那末,开山撼岳,则有赖于熊的膂力。熊氏族和蛇氏族既然彼此通婚,生活在同一地域,治水大业,利害相关,当然需要两个氏族通力合作。所以,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也会有熊的形象出现。古代的神话传说虽然分散零乱,若把它们综合起来考察,一幅古人奋战洪水的英雄图谱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鲧禹变形的言外之意

所谓言外之意,就是撇开治水这件事,从中窥测一点别的历史信息——我国古代社会由母系向父亲转化过程在神话传说里留下的痕迹。请注意,鲧和禹在被贴上母系龙(蛇)的标记的同时,又一再被贴上父系熊的标记,不能不认为,这是父系血统观念与母系血统观念的抗争。特别是禹,涂山现出熊形,竟把涂山氏闹翻了脸。涂山氏的故事虽然出自西汉《淮南子》,其渊源应该相当古老,且不管击鼓送饭之类显然属于后人添加的情节,单看它的主题,已经不是讲禹与洪水的斗争,而是以治水为背景,讲禹与涂山氏的关系。涂山氏在社会变革面前僵如顽石,坚决维护母系,但终于不得不把儿子启交给禹,使之归于父系。可以说,鲧、禹、启祖孙三代是社会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一个缩影,其中鲧这一代是前驱(请注意传说强调禹[虬龙]是从鲧尸剖鲧腹而出,意味着只承认父系血统),禹这一代是关键,到启这一代达于完成。为什么说“夏传子,家天下”呢?因为这时候确立了父权制,以女性为中心的氏族公社解体了。说到这里,有必要要引出一条哲理:莫以为古代的神话传说荒诞而渺茫,历史的辩证法却隐约而曲折地活在其中,虽然创造和传承这些神话的古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