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焚书坑儒”或许没有错!

 伟天英 2017-11-24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当权下的历史事件,秦始皇在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烧毁了中国古代除秦朝以前的古典文献,随之第二年活埋了四百六十余名儒家士子,对中国的文明和儒家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又为何“焚书坑儒”没有错呢?就秦朝本身来看,有以下两点大家可斟酌斟酌;

  1. 原因一:不同国家需要不同的治政思想与文化精神

现代中国崇尚儒家文化,以“仁”为本,以“善乃人之教化”为育民之道,教导中国公民以博爱、和平、人道为处世之道,焉如此,14亿的不同民族的人民可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和平共处,泱泱大国可立于民之稳以溯繁荣兴旺;

回到秦朝建立伊始......

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秦国立国之君秦襄公从周平王那里得到封地开始,秦国正式成立,随着西周的衰亡,各诸侯国奋起力争,渴望同一天下、建立自己的政权,“弱肉强食”即是存亡之道。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当时的战国初期天下七大国、十多诸侯国共同存在,七大国按照强弱顺序依次为魏、楚、齐、赵、韩、燕、秦,各大国之间战相互抗衡,兵力、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田业兴旺、国库盈虚、国家法令成为一个国家存活下去的必备因素,国土面积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考量因素,因而战国时期为了国土面积的争夺导致战事连连,秦国也在战争压迫中苟延残踹,国土被迫割让,如何生存则成为国之大事!当时魏国兵强财富、齐国明君吏治、楚国地广人众、韩国和赵国变法崛起;

秦国如要强大起来,兵力旺盛起来,唯有以法以武治理国家,教化人民武力至尚,奖赏强兵,以斩头数量奖赏爵位,以吞并邻国称霸中原,国家方可民富兵强;

当时齐国在首都临淄争鸣堂举办百家论战,各大学派的成名之家纷纷到来,论战之中,博学之子淳于髡道:“车轮不较分寸,不能成其车。琴瑟不调缓急,不能成其律。”孟子回:“邦国不以礼治,无以立其国。理民不师尧舜,无以安其心”,旁观者半数高喊:“迂腐!”可见当时儒家在战国文明中的地位,儒家在孟庄的带领下奔波列国,传播大道,然未有一国之君以其为政,大都认为儒家之道不适应于战国纷乱时期,而适用于中原大地统一安定之后。

2. 原因二:秦人本色

秦国当时地处西域之地,乃今之西安、甘肃黄河以西之边陲之地,由于秦国与中原文明相距甚远,且西域之地名分彪悍,若以儒家之道强教于民,一则难以教化,二则难以让民归顺,当时民以田为生,争地、争水、偷盗庄稼、抢劫牲畜、催讨债粮等私斗频发,人性大恶泛滥,秦国未有严政治之,民风日愈剧下。

秦孝公时期,当时的丞相商鞅路过秦国土地黑林沟,看到有官车押运官粮去黑林沟赈灾,当时国家正处于商鞅变法时期,风调雨顺,基本没有灾区恶民,商鞅深感困惑,探查究竟,结果乃黑林沟村正(相当于村长)唯一的儿子在新军训练中死去,村正从此一阕不正,在村里造了一个酿酒坊带坏民风,村民整日饮酒作乐,良田荒废;当时的县令是韩国的一个儒家士子,素有仁政爱民之心,不忍看黑林沟人忍饥受寒,便从县库里拨出粮食救济黑林沟,结果商鞅以“令疏于督导,使民怠惰;又滥施仁政,触犯法制”当众斩首县令;从此秦国上下唯法是尊。

唯有以法、以制度、以崇兵之教化,使秦民人性归化,行为礼仪遵守国家法治,且崇尚法治,不然如何惩治恶人,使民风归于善意,不崇尚兵法,如何人民防止内斗而去兴国家兵力。


秦国“焚书坑儒”并非一朝一夕而酿成的错举,乃秦国之治与儒家之道的根基不一样,一是战国时期,要强国唯有强兵,强兵唯有治法,否则“弱肉强食”则难以生存;二则秦人崇尚武力,以武治武,对和平、礼仪等不削一顾,儒家之道难以教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儒家等各门派同希望天下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然则道教不同,治理方针不一,各大学派也遵守“适者生存”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