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拜祭蚩尤,刘邦祭祀黄帝,蚩尤与黄帝之争,其内涵是什么

 数字人生6688 2019-10-10
我们都说自己的炎黄子孙,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秦始皇时期祭祀的先祖是蚩尤,一直到刘邦时期,才改祭拜黄帝。短短几十年之间,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蚩尤和皇帝之争,到有什么内涵的意义所在。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根据《史记》中记载,秦灵公在一块田地的上方祭拜黄帝,到田地的下方祭拜炎帝,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在政治方向,他崇拜黄帝,以他为榜样,祭祀的时候以黄帝为主。
可是真实的历史,和这个有一些差别。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曾经在泰山进行封禅大礼,他祭祀的对象是蚩尤,根本就不是皇帝。即使汉高祖刘邦,在没有建国称帝之前,在楚汉战争时期,他祭祀的对象也是蚩尤,而不是皇帝。
在汉朝的初期,刘邦也曾经建立“蚩尤祠”而不是“黄帝陵”,主要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蚩尤是本地人,而黄帝是一个外来者。
这个还有一种说法,炎黄时期外来者最大的特征,黄帝生育黄帝生于姬水;炎帝生于姜水。在商朝之前,在中原地区只有“猪、狗、鸡”这些家禽,而“牛、马、羊”这些都是外来物种,是炎黄从高加索地区带来的。
古公亶父本身就是皇帝的十六世孙,因为不堪戎狄侵扰,带领着族人,才迁移到今天的陕西。在这个时期,古公亶父还将中原周围,划分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由于殷商在东边,被称之为东夷,而大秦在甘肃省,偏西边,就被称之为“西戎”,可见当时的民族偏见还是十分严重。
之后的转变,就可以追溯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
春秋晚期,孔子开始转周游列国,主张“克己复礼'之法。可是当时的春秋各个诸侯国,都在进行变法,寻找强国之道。比如管仲变法、伍子胥变法等,最彻底最著名的还有商鞅变法。
当时孔子周游列国,主张恢复周氏之礼,从历史上看,这种理念并没有,被各国看好。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没有人有心思去听孔子的这套理论。
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也仅仅被看成一种,低贱的“庶民乱议”而已。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并没有到达秦国,按照道理来说,秦国比较强大,孔子最优先去的地方就是秦国,为何没有去呢。
其实从内心上来讲,孔子是十分看不起秦国的,因为他是一个“西戎”国家,另一个方面,当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经把法家,当成国家之成为,在思想意识上和儒家格格不入。
比如秦始皇时期,采用郡县制,而项羽推翻秦朝之后采用分封制,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其实也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的斗争。刘邦沿用秦朝的郡县制,那么他就是支持法家思想,因此对儒家的思想十分的厌恶。
汉高祖尊崇法学,后面的几个皇帝也采用了“黄老之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学等等,柔和在一起进行教学讲课。最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汉武帝才做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其实汉武帝也知道,儒学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吹牛皮的成分更大,唯一的好处,就可以巩固他的皇权,只要这一点就可以了。
汉武帝推崇儒家之后,他应该是第一个祭拜黄帝的人。他利用儒家,无限的扩大皇权,最终成为一个专制黄帝。
长安发生大火之后,董仲舒用“天人感应”来吓唬他的时候,汉武帝知道儒家有开始吹牛皮了,下令要把董仲舒处斩,这才让董仲舒再也不敢发生。从这里看,汉武帝只想要儒家的思想,控制子民,加强皇权,而不是从内心中认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蚩尤”和“黄帝”之争,就是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之间的斗争,最终儒家取得胜利。
其实大家从这篇文章上来看,其实法家的思想,更注重治理、发展国家,而儒家的思想更注重统治国家。汉武帝时期,国家政策基本趋于定型,而思想的统治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儒家能够胜利也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