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市

 老先生书斋 2017-11-24

建制沿革

夏代至战国时期

据《禹贡》载,夏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即秦岭以南,包括今陕南、陇南、四川、云南、贵州,皆为梁州之域。九州为当时地域之分,而非政区。州名取“西方金刚,其气强梁”之意,或言因境内有梁山,故名。二说待考。

夏代:境内建有褒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殷卜辞中有“伐缶(褒)与蜀”记载。近几十年间在城固、洋县交界的湑水河下游沿岸发掘出近千件蜀式戈、铜人面具、兽面具,具巴蜀文化特征,而湑水上游出土文物属商文化特征。推论:商代,汉中地属褒国及蜀国,是蜀北方军事重镇,也是殷商向西南扩张的前沿阵地。殷卜辞中的蜀在陕南,包括汉中地区,其时蜀王与商王之间的战争,多发生于陕南。

西周:周初属梁州,后并入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国务院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东周:东周前期(约周平王二十至三十年间),褒国亡于庸,汉中地归庸国。周匡王二年(前611),秦、楚、巴联合灭庸,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南部归巴国所有(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周贞定王十八年(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秦派“左庶长城南郑”。南郑之名始见于史籍。时此地属秦。周贞定王二十八年(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反”,即叛秦归巴。54年后,即周安王十五年(秦惠公十三年,前387),秦夺回南郑,旋又被蜀占据*,秦国势力退出秦岭以南。直到“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蜀王杜宇当七国称王时,以褒斜为前门”(《华阳国志·蜀志》)。蜀占据褒汉,并划沔中(汉水上游)与葭萌地为苴国,建宗藩。楚于此时在今安康一带置汉中郡,以御秦,辖区西至今石泉县一带。汉中之名,始见于史籍。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及苴、巴国,褒汉之地尽归秦。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即周赧王三年(前312),“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匄……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史记·秦本纪》)。至此,秦重置汉中郡,将汉水上游(今汉中地区)合入,郡治仍设于今安康,并设成固县(今城固,下同)。

折叠 秦代至民国时期

秦代:本地属汉中郡,郡治在西城(今安康,或言秦汉中郡治在南郊,待考),属县有:南郑、褒、成固、西城、旬阳、锡、安阳、房陵,其地域为今汉中、安康地区及湖北郧县一带。前3县在今本地区境内。

西汉:汉元年(前206),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高帝九年(前198)十二月,田叔为汉中太守,“治西城,属县十二”(《华阳国志》)。考《汉书》,汉中郡属县为: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成固、褒中、沔阳(后4县在今汉中地区境内)。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新莽时期,改汉中郡为新城郡(《汉书·地理志》注)。

东汉:初,复更名汉中郡。汉中地为延岑占据,后为蜀王公孙述据有。建武年间(25~57)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今汉中市),辖9县: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西城、安阳、锡县、上庸、房陵(见《后汉书·地理志》),前4县在今本地区境内。

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张鲁,复设汉中郡,并划出原属汉中郡的西城、安阳县设西城郡,划出锡县、上庸县等地,设上庸郡,划出房陵县地设房陵郡。至此汉中郡只辖南郑、褒中、成固、沔阳县,郡治南郑,其辖区与今之汉中地区略同。

三国时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自立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章武元年(221)称帝,以巴、蜀、汉中、犍为蜀汉国。设汉中郡,隶属益州,郡治南郑,辖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其后,增设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杨晨《三国会要》)。蜀汉武都郡辖有沮县(今略阳县),梓潼郡辖区含今宁强县地。

曹魏黄初二年(221)分安阳县西北设黄金县(后归蜀汉,在今洋县东),在今略阳县及勉县西北部设武都郡沮县,建兴七年(229)为蜀汉占领。魏灭蜀后,“咸熙元年(264),始分益州巴、汉七郡置梁州,治汉中”(《华阳国志·巴志》)。《寰宇记》引王隐《晋书》载:“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县”,即今四川省长江以北至陕南均属梁州(治所在今勉县旧州铺)辖,其汉中郡领南郑、成固、褒中、南乡、沔阳、蒲池、兴势、黄金8县。

西晋:秦始三年(267)立梁州于汉中(《晋书·地理志》)。州治先后移至汉中郡(南郑)、魏兴郡(今安康)、苞中(今汉中市北)等处。州下设汉中郡,领南郑、沔阳、褒(苞)中、成固、蒲池、兴道(太康二年由兴势县改)、黄金、西乡(太康二年由南乡县改)8县。

太康十年(289),晋武帝孙司马迪被封为汉王,汉中为其封地,汉中郡改为汉国,领上述8县。永康二年(301),赵王司马伦杀迪,汉国除,复设汉中郡,仍领8县。

永嘉元年(307),在蜀地的大成政权李离、李凤先后攻占汉中;次年,晋梁州治迁驻魏兴(今安康);五年(311)迁回汉中。

建兴元年(313),氐人杨难敌占据汉中。次年,杨以汉中降于蜀(成汉),汉中地为成汉所有,辖南郑、沔阳、褒中、成固、蒲池、西乡6县;兴道、黄金2县始属晋梁州(治魏兴),建兴二年后,亦归成汉。成汉设梁州于晋寿(今四川广元昭化镇),领晋寿、汉中等8郡,其汉中郡辖南郑、褒中、沔阳、成固、兴道、黄金、蒲池、西乡8县,今宁强县地属晋寿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灭亡,汉中复归晋。五年(349),桓温平蜀,收复梁州西部,州治迁回南郑。升平元年(357)梁州领汉中、魏兴、上庸、新城、广汉、德阳、遂宁、梓潼、巴西、宕渠、晋昌、晋寿、始宁、北阴平14郡,即今陕南、鄂西北、川北地。

晋宁康元年(373),前秦苻坚遣将略定梁、益二州,汉中归于前秦,仍设梁州,治仍设于南郑,领汉中、梓潼、广汉、德阳、晋昌、遂宁、宕渠7郡,其汉中郡领南郑、褒中、沔阳、成固、黄金、西乡6县;今宁强地属梓潼郡晋寿县。

晋太元九年(384),东晋将桓冲收复汉中郡及梁州;义熙元年(405),氐王杨盛占据汉中;九年(413)东晋刘裕遣将平蜀,收复汉中。至此,梁州治及汉中郡治迁驻苞中(今汉中市北)。梁州领今陕南、川北、鄂西北17郡,其汉中郡领苞中(原褒中县,九年改)、南郑、成固、西乡、黄金5县。

东晋时,因北方大部地区被氐人及其他政权占据,晋在汉中侨置秦州(原在陇西,后侨置襄阳,隆安二年由襄阳侨此),领武都、略阳、安固、太原、怀宁5郡,(前4郡皆侨于南郑),辖下辨、上录、河池、故道、陈仓、略阳、临汉、清水、上邽、桓陵、南桓陵、平陶、清和、高唐14侨县。南郑还侨设有始平郡。此一时期,南郑及苞中境内共设梁、秦2州7郡19县。义熙十年(414)东晋在沔阳县境内白马城(今勉县西)侨设华阳郡。

南北朝时期:汉中是南北政权争夺地带,前期属南朝的刘宋、南齐、萧梁政权,后期属北朝的北魏、西魏政权。

刘宋初,梁州治仍在苞中,领汉中等10郡,以及金山、北新巴、华阳、南阴平、北阴平、巴渠、怀安、宋熙、白水、南上洛、北上洛、安康、怀汉、怀宁、南宕渠等15侨郡,范围涉及今陕南、鄂西北及川北。元嘉十年(433)仇池王杨难当攻占汉中,次年刘宋夺回,将梁州、汉中郡治迁回南郑,废苞中县。汉中郡领南郑、沔阳、成固、西乡4县。今宁强南部属晋寿郡兴安县。

刘宋时期,南郑侨设秦州,先后领13侨郡:武都、安固、略阳、南太原、西扶风、西京兆、冯翊、金城、安定、天水、陇西、始平、北扶风;领侨县37:下辨、上录、陈仓、略阳、临汉、上邽、桓陵、南桓陵、平陶、蓝田、杜、鄠、郿、武功、华阴、始平、莲勺、下邽、高陆、万年、频阳、榆中、金城、朝那、宋兴、新阳、河阳、襄阳、临洮、河关、狄道、大夏、首阳、槐里、宋熙、桓道、中陶。先年,杨难当占汉中期间,刘宋在今四川境侨设有南汉中郡(南梁州)及南汉中、南城固、南沔阳、南苞中等县,具体地址不详。

南齐时期,仍在南郑设梁州,领70郡,其中实郡、侨郡25,荒郡45。其汉中郡治设于南郑,领南郑、城固、西乡、沔阳、西上庸(治所无考)5县。今宁强县南仍属晋寿郡兴安县。侨郡、侨县仍如刘宋时,惟建元二年(480)于侨置秦州内增设仇池、东宁2侨郡,分别领上辨、仓泉、白石、夷安和西安、北地、南汉7侨县。

萧梁初,梁州治仍在南郑,辖今川北、陕南、鄂西北,领汉中、魏兴等68郡,大部为侨郡、荒郡。汉中郡县仍如南齐外,于天监二年(503)设城郡及所属兴道县,即今洋县、佛坪县地,郡县治所在今洋县城;移秦州侨郡于城郡。天监四年(505)梁州刺史夏侯道迁叛梁附魏,梁朝梁州治迁驻西城(今安康),汉中遂属北魏。

北魏时期,在龙亭(今洋县东)设梁州,领晋昌、汉中、华阳、安康、丰宁5郡。永平四年(511)增领褒中郡。晋昌郡,延昌三年(514)迁治于龙亭,领龙亭、兴势、南城(今城固县南部)、永乐(今石泉县南及西乡县东南)县;永平四年复设汉中郡,领褒中、廉水(延昌元年设)、武乡(延昌元年设)县;华阳郡(北魏改侨郡为实郡),治设于白马城,领华阳、沔阳、嶓冢县;丰宁郡,正始二年(505)设,治设于丰宁城(今西乡县城西35公里),领丰宁县。

北魏延兴三年(473),氐人杨文度占据沮县武兴城(今略阳县城),建武兴国。正始三年(506),北魏攻克武兴城,设武兴镇,后改武兴镇为东益州,领武兴,槃头、落丛、仇池、广苌、广世、梓潼郡(后4郡在甘肃、四川境)。其武兴郡领武兴、长举县;落丛郡领明水、武都县,这些郡县均在今略阳县及其附近地境。

梁大同元年(535),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西部,改设北梁州,治所在南郑,领汉中,褒中、安康、晋昌、怀安郡,其汉中郡领南郑、城固、西乡县;褒中郡领褒中县;怀安郡(治设西乡县),领怀安、义存县;废廉水、武乡县及丰宁郡、丰宁县;设东巴州,领敬水郡,郡领木马县,州、郡、县均在今西乡县西部;设安宁郡、平南郡,均在今西乡南及镇巴境,领县无考。在沔阳白马城设西华州,领华阳郡,辖沔阳县;废华阳、嶓冢县。

西魏废帝元年(552),汉中为西魏攻占,仍设梁州,领汉中、褒中、城郡。二年改南郑县为光义县,其汉中郡领光义、汉阴、城固、白云(今城固北,新设)县;褒中郡领褒中、武乡(复设)县;城郡领兴势、龙亭县。同年,西魏攻占武兴等郡,改设兴州,治所在武兴,领顺政(武兴郡改)、槃头、落丛、华阳郡。其顺政郡领汉曲县(武兴县改)、灵道县(仇池县改);槃头郡领苌举、武世县;落丛郡领落丛(明水县改)、武都县;华阳郡领沔阳、华阳、嶓冢(复设)县。废帝二年(553)于今西乡境内设洋州,领洋川、怀昌、洋中、丰宁四郡。其洋川郡领洋川(今西乡县蒿坪山)、黄金县(今洋县东);丰宁郡领丰宁县;怀昌郡领怀宁县。这些州、郡、县在今西乡县、洋县、镇巴县境。

北周时,汉中中部为梁州,东为洋州,西为兴州。梁州治设光义县,领汉中、褒中、城、华阳郡。天和三年(568)改汉中郡为汉川郡,治设于光义县,领光义、白云(武乡县改称,将原城固北白云县并入)、城固县。同年,废褒中郡、并入汉川郡;城、华阳郡仍沿西魏建置。兴州(除华阳郡外)所领郡县如西魏;洋州领洋川郡、丰宁郡,领县无考。

隋代:初,汉中州、郡、县设置大致如北周,只废沔阳县。开皇三年(581)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南北朝以来滥设州、县大加省并,撤郡,以州领县。境内废汉川、洋川、丰宁、城、华阳、顺政、落丛等郡,设梁州、洋州、兴州。其梁州(治设南郑)领南郑(改光义县,仍旧名)、褒内(避文帝父杨忠讳由褒中名改)、白云、城固、兴势、嶓冢县;洋州(治设丰宁县)领丰宁、洋川、怀昌、黄金县;兴州(治设于汉曲)领汉曲、灵道、长举、鸣水(曾改名厨北)县。今宁强县分属利州义城(后改绵谷)县。

大业二年(606),废洋州及其洋川、怀昌县,丰宁县改称西乡县,州地改属梁州。次年,废州设郡,以郡领县。遂撤梁州,复设汉川郡,领南郑(白云县废入)、城固、褒城(仁寿元年因丢失褒内县印改名)、西县(嶓冢县改名)、兴势、黄金、西乡县。废兴州,复设顺政郡,领顺政、长举、鸣水、修政(在今甘肃成县)县,今宁强县地属义城郡绵谷县。

唐代: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政权,并在冲要之地设总管府。本区废汉川郡,设总管府及梁州,治所均在南郑;梁州领南郑、城固、褒中、西县、白云(武德三年复设)县;设洋州,治所西乡县,领西乡、黄金、兴势县;废顺政郡,设兴州,治顺政县,领顺政、长举县。总管府辖梁、洋、兴、集(今川北)4州。二年,改城固县为唐固县,划出梁州西县设褒州。三年,划利州绵谷县北(今宁强县地)设金牛县,隶褒州。四年,分绵谷县地设南安州及三泉、嘉牟县。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以都督梁、褒、兴、洋、集4州军事,并监察各州刺史。同年,划出西乡县南部设洋源县(今镇巴县),隶于洋州。八年,废褒州,其所领金牛、西县改隶梁州;同时,废南安州及其嘉牟县,并入三泉县,隶于利州。九年,废白云县,并入南郑县。

贞观元年(627),唐朝整治地方行政区划,并州县,分区监理,以山川形势置道。在南郑设山南道,监理梁、洋、兴、金(今安康)等35州,辖域相当于今长江以北陕南、四川、鄂西北及湖南部分地区。贞观二年复唐固县为城固县、褒中县为褒城县,二十三年(649)兴势县改为兴道县。开元十三年(725)因“梁州”与“凉州”音近易混,改为褒州;二十年仍复名梁州。开元十八年(730)分兴道县北设华阳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与山南西道,境内属山南西道,治设于南郑县,辖区约今汉中、川北及陇南,共领梁、洋、兴等15州。

天宝元年(742),废州设郡,改梁州为汉中郡;改兴州为顺政郡;改洋州为洋川郡,郡治初设于西乡县,天宝十五年(756)迁于兴道县(今洋县城)。

至德二年(757),复废郡设州,州名如前。梁州仍领南郑、褒城、西、三泉(天宝元年割隶汉中郡)、金牛、城固县;洋州领兴道、黄金、真符(天宝三年废华阳县,八年于其地复设,因开清水谷路得玉册,改名贞符县,隶于京兆府,十一年复属洋州)、西乡、洋源县;兴州领顺政、长举、鸣水县。

兴元元年(784)二月,唐德宗因避朱泚之乱,由骆道经洋州来梁州。六月,乱平,诏改梁州为兴元府。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以纪元为府号始此”。

唐代后期,长庆元年(821)八月,废鸣水县,并入长举县;宝历元年(825)八月,废金牛县,并入西县;废洋源县,并入西乡县。

五代十国时期:

唐天佑四年(907),唐亡,境内初属前蜀,设梁州、洋州、兴州。梁州治设于南郑县,领南郑、褒城、成固、西县;洋州治设于兴道县(今洋县),领兴道、黄金、真符、西乡县;兴州治设于顺政县(今略阳),领顺政、长举县。设天义军。

后蜀明德元年(934),汉中属后蜀,州县设置如前,惟因避后蜀帝孟知祥之讳,改洋州为源州。今宁强地设有三泉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境内仍设山南西道及所属兴元府。至道三年(997)山南西道改为峡西路。咸平四年(1001)合西川路及峡西路设利州路,治所设于南郑,辖区相当于今汉中、南充、达县、广元、绵阳地区,领兴元府及兴、洋、剑阁、阆中、巴、蓬、文、政8州。兴元府领南郑、褒城、城固、西4县;洋州(乾德三年由源州复名)领兴道、真符(乾德四年黄金县废入,县治迁入黄金城,今洋县黄家营乡真符村)、西乡3县;兴州领顺政、长举2县。

乾德五年(967)因三泉县路当入蜀要道,对于控制巴蜀极为重要,故直隶朝廷。宋《太平寰宇记》载:三泉县,“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津要,申奏公事,直属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五年“庚寅,诏兴元府三泉县直隶京师。”至道二年(996),三泉县兼设大安军,次年,废军制。

南宋·蒙古:初(1127~1144),建置如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利州东路治设于南郑,西路治设于兴州,复设大安军。乾道三年(1167)至嘉定十二年(1219),两路合并、分设数次。利州路(含东、西两路)辖地约今汉中、安康、广元、达县、南充、陇南、天水等地,共辖3府12州2军,其中在今汉中境者有兴元府、洋州、兴州(后改为沔州)及大安军。兴元府治于南郑,领南郑、褒城、廉水(绍兴四年设,绍定年间废)、城固、西县;洋州领兴道、真符、西乡县;兴(沔)州领略阳(开禧三年以顺政县改名)、长举县。绍兴三年(1133)复设大安军,辖三泉县。

绍兴十二年(1142)八月,南宋与金国划界后,将京兆府乾德县(今长安县南)划归洋州辖。十六年(1146)二月,将乾德县割于金国。开禧三年(1207)正月,吴曦据兴州叛宋归金,称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次月,被李好义、安丙杀,兴州复归南宋。四月,改兴州为沔州,改顺政县为略阳县。端平元年(1234)废西乡县。

端平二年(1235)蒙古军占据汉中,初仍沿宋建置,后并利州东、西路为兴元路,领梁、洋、沔3州。蒙古宪宗八年(1258),在铎水镇(今勉县)设褒州及铎水县,隶于巩昌路总帅府,改大安军为大安州。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汉中属之。

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降大安州为县,将三泉县废入;废褒州,将沔州治从今略阳县迁于今勉县,隶属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广元路,领铎水、大安、略阳(将长举、西县废入)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设兴元路总管府,辖今汉中北、中、东部及凤县、安康地,路、府治所于南郑,领南郑、褒城、城固、西乡4县及凤州(今凤县)、洋州、金州(今安康)。废兴道县、真符县入洋州。兴元路及总管府隶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省”),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

至正十五年(1350),设兴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治设于南郑。

明代:洪武三年(1370)五月,大将军徐达率军取兴元,改兴元路为兴元府。六月,改称汉中府。降洋州为县。将原属四川广元路的沔州及其铎水(后废入)、略阳、大安县改隶于汉中府。七年(1374),降沔州、凤州为县。三十年(1397)设宁羌卫。成化二十一年(1485)宁羌卫改为宁羌州,沔县、略阳县隶之。至万历初,汉中府辖宁羌州(领沔县、略阳县)、金州(领平利、洵阳、石泉、汉阴、白河、紫阳县)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凤县、西乡6县。万历十一年(1583)金州改名兴安州,二十三年(1595)直隶于省。汉中府至此辖宁羌州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县、略阳、沔县、凤8县。

清代:初,设陕安道,治所于南郑,领汉中、兴安府。汉中府辖宁羌州及略阳、沔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褒城、凤县。

乾隆二十九年(1765)十二月,分凤县南、褒城北设留坝厅;嘉庆七年(1802),分西乡县南设定远厅;道光五年(1825)分洋县北、整厔县南设佛坪厅,直至清末。

清代在县一些重要处所设有巡检司,计有青石关(南郑)、黄官岭(褒城县,今属南郑县)、大巴关(西乡县)、袁家庄(佛坪)巡检司。同时,一些县下设县丞署,又称分县,有:华阳(洋县)、五里坝(西乡县)、三岔(凤县)等,佛坪厅袁家庄设有盩洋县丞(隶于西安府),宁羌州有阳平关州同。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废陕安道;2年(1913)2月,废府、州、厅制,州及厅改称县。三年(1914)1月,设立汉中道,治设于南郑,领陕南25县:南郑、褒城、沔县、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定远厅改名)、佛坪、略阳、宁羌、留坝、凤县、安康、岚皋、石泉、汉阴、宁陕、洵阳、紫阳、平利、镇坪、白河、镇安、商南、山阳。

民国十七年(1928),废汉中道,各县直隶于省,境内有南郑、城固、洋县、沔县、西乡、镇巴、宁羌、略阳、留坝、佛坪、褒城11县。二十四年(1935),省在汉中设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南郑,辖南郑、褒城、沔县、略阳、凤县、留坝、洋县、西乡、佛坪、城固、镇巴、宁强(1942年由宁羌县改名)12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后,关中及西安解放,国民党陕西省军政机关南逃汉中。9月,汉中分设东、西两专员公署,东署驻城固,辖东6县,西署驻沔县,辖西6县,至解放。

汉中解放后

1949年12月6日,汉中解放后,设立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50年3月3日,陕南行政公署(简称“陕南行署”)由湖北郧县迁驻南郑市,下辖商洛、两郧、安康、汉中4个分区,直辖南郑市。汉中分区,辖南郑县(政府驻铺镇)、城固、洋县、佛坪、镇巴、宁强、沔县、褒城、留坝、西乡10县。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县城由凤州迁双石铺。

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设立省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行政区为南郑专区,辖南郑市及南郑、褒城、凤县等12市、县。

1953年1月,划出宁强县的张家桥、唐家坝、孙家岭、李家坝、水田坪、黎坪、元坝子、禅家岩、五郎坝、板苍坝、小褒城、挂子山乡,褒城县的钢厂、大河坝、云河、纸房,南郑县的庙坝共17乡,设立黎坪中心区,区政府驻元坝子,直属南郑专区。1月,又将沔县的漆树坝、小河庙,房家湾3乡划入黎坪中心区。

1953年6月,南郑市改由省直辖;10月,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南郑市更名为汉中市,归汉中专区辖。汉中专员公署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58年11月,撤销南郑县,并入汉中市;撤销佛坪县,辖区北部(秦岭主脊以北)划入盩厔县;中、南部并入洋县;东部并入石泉县;撤销黎坪中心区,辖区分别并入宁强、沔县;撤销褒城县,辖区并入沔县和汉中市;撤销留坝县,辖区北部并入凤县,柴关岭以南的江口、留坝两公社划归汉中市。此时汉中专区辖汉中市及城固、洋县、西乡、镇巴、宁强、凤县、沔县、略阳县。

1960年12月,凤县划入宝鸡专区。

1961年8月,恢复南郑县(驻地迁于周家坪)、留坝县、佛坪县。佛坪县原秦岭以北地仍归整厔县。1964年5月,汉中市改为汉中县。9月,沔县改名为勉县。

1968年9月2日,成立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为一级行政权力机构;1969年1月,汉中专区改为汉中地区,行政领导机构改称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汉中市汉中市

1978年6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汉中地区行政公署(简称“汉中行署”),为陕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县未变。

1980年7月,改汉中县为汉中市(县级)。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通知,汉中地区改设为汉中市,6月6日,正式对外办公,7月18日,庆祝召开地区级汉中市成立大会。原汉中市改为汉台区(县级)[1]。1995年,汉中地区辖汉中市及南郑、城固、洋县、佛坪、西乡、镇巴、勉县、宁强、略阳、留坝县。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界秦岭主脊,与本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达县地区毗连,东与本省安康地区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地区接壤。东经105°30'50"(宁强县青木川乡马家山)至108°16'45"(镇巴县小河乡长安寨),北纬32°08'54"(镇巴县盐场镇杨湾南分水岭)至33°53'16"(留坝县两河口乡童家沟北山顶)。最大直线长度东西为258.6公里,南北为192.9公里。日中天时间为北京时间12:50'52"。

战国时期、秦代及西汉时期,汉中郡(治所今安康地区境内)辖今汉中、安康地区及湖北省西北部。东汉至南宋,先后在今汉中城设汉中郡、梁州、山南道、山南西道、兴元府、利州路、利州东路等治所,境内东部设洋州等州郡,西部设兴州等州郡,辖区范围时大时小,唐代山南道辖区南至云南、贵州。元朝,汉中始划入陕西。至明朝,汉中府辖今汉中、安康地区及凤县地。清代辖今汉中地区及凤县地。民国初汉中道辖今汉中、安康地区及商洛地区镇安、商南、宝鸡市凤县等25县;民国17年(1928)后,辖今汉中地区及凤县地。

解放后,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辖区同今汉中地区境域,1950年5月将宝鸡分区的凤县划入汉中分区。1953年2月,将留坝县的王家楞、原坝子、太白乡,佛坪县的二郎坝、黄柏源乡划出,并入宝鸡专区太白中心区。1954年10月,将四川省通江县碑坝区的广家、西河、碑坝、坝溪、前进、马元、白玉乡划入本专区南郑县。1956年11月,将略阳县郭镇区的大南峪乡、木瓜园乡贺家沟村、大草坝乡邻村划出,并入甘肃省康县;将康县的常坪乡上、下庆阳村、郑家湾乡史家河村划入略阳县。1957年,将四川省旺苍县三道乡划入本专区黎坪中心区。1958年9月,将佛坪县的陈家坝、石墩河乡划入安康专区石泉县(1961年9月仍划归佛坪县);将板房子、厚畛子、小王涧、老水磨、响沟口乡划入咸阳专区周至县(1961年9月,上述乡仍划归佛坪县,1962年4月复划入周至县)。1960年12月,将凤县划入宝鸡专区。此后,辖域未变。

至1995年底,本地区辖汉中市(1996年6月改为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镇巴县、佛坪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陕西省测绘局1985年第012号文《关于公布我省面积的通知》),占全省面积的13.25%。

地形地貌

市境北部秦岭势如屏障,最高峰在洋县活人坪梁顶,海拔3071米,其它较高的山峰有佛坪县光头山2838米、洋县摩天岭2603米、留坝紫柏山2610米、勉县光头山2606米,一般山体海拔为1000~2000米。南部米仓山(又称巴山)高峻雄峙,最高峰在镇巴县箭杆山,海拔2534米,较高山峰还有南郑县铁船山2468米、红山2367米、光头山2389米,一般山体海拔在1000~1500米;全市最低处在西乡县茶镇南沟口,海拔371.2米。汉江横穿盆地中部形成冲积平原,汉中盆地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约5~30公里,汉台区附近最宽为25~30公里;汉江支流牧马河与泾洋河在西乡县城东北汇合,形成冲积性宽谷坝子,名为西乡盆地。汉中盆地海拔在500米上下,而秦巴山体高出汉中盆地500~2500米。地貌类型多样,但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其中低山占18.2%,高中山占57%),丘陵占14.6%,平坝占10.2%。

水环境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在水系组成上,主要是东西横贯的汉江水系和南北纵穿的嘉陵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3]

气候环境

汉中界于北纬32°08'54"~33°53'16"之间,距东南海洋约1200公里之谱,在中国亚热带的北部。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亘于地区之北,米仓山屏障于地区之南,它们对气流的运行有抬升阻滞作用,使寒潮暑气不易侵入。这样的地势和海陆位置对于汉中地区的气候因素影响较为强烈,使本区气候具有由暖温带向热带过渡之特点。在区内以秦岭、米仓山海拔800米为界,分为亚热带和暖温带两大气候类型。

区内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四季较热带地区明显,大体上春秋略短,而冬夏稍长。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间,干寒的冬季风从西北利亚的蒙古高原,自西北吹向东南,造成冬季寒冷而干燥,春末至秋初4~9月间,从太平洋上向大陆吹来的暖湿气流,伴随着高温多雨,常出现伏旱、秋淋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特点。但“雨热同季”给汉中动植物区系提供了优越的滋育因素,有利于亚热带生态系统的孕育和发展。故汉中地区为南北区系的动植物荟萃之区,资源丰富,     汉中盆地、丘陵和低山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稻麦两熟,适宜粮油作物生长。每年4月初这里是“清明谷雨燕子飞,油菜花黄麦穗青”,颇似江南“鱼米之乡”。

汉中市平均气温分布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秦岭南坡高于巴山北坡。平坝和丘陵温度在14.4~14.7℃之间,秦岭南坡低于12℃,巴山北坡低于14℃。其中,留坝最低为11.6℃,汉台最高为14.7℃[4]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2种,矿产地293处,其中大型矿床47处;中型矿床81处,小型矿床113处,矿点52处。勉县—略阳—宁强三角区有铁、锰、硌、镍、铜、铅、锌、岩金、石棉、磷、硫、重晶石、滑石、蓝晶石等多种矿产,地质界称之为“金三角”地带,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全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初步探明镇巴县石油天然气储量达到上组合3061亿立方米。

列入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9种,分别为玻璃用石英岩、石棉、海泡石,资源储量分别为17448万吨、45392万吨、2860万吨;化肥用蛇纹岩居第四位,资源储量为42007万吨;冶金用白云岩居第五位,资源储量为43207.5万吨;镍矿及冶金用石英岩居第七位,资源储量分别为297347万吨/Ni、4752万吨;锰矿居第八位,资源储量为1167万吨。膨润土居第十位,资源储量为6292.6万吨。其中,宁强黑木林纤维水镁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特大型矿床。

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有铁矿:保有资源储量28131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和洋县。

锰矿:保有资源储量1167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宁强、略阳和西乡。 

钒矿:保有资源储量16161吨/V2O5,主要分布在洋县和镇巴。

铅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1733吨/Pb、181670吨/Zn,主要分布在宁强和南郑。

镍矿:保有资源储量297347吨/Ni,分布在在略阳。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40741Kg/Au。

砂金矿:保有资源储量21341Kg/Au。主要分布在略阳、宁强。

硫铁矿:保有资源储量853.8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略阳和西乡。

晶质石墨:保有资源储量237.2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和佛坪。

水泥用石灰岩:保有资源储量1035284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南郑、勉县、西乡。

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0603.6万吨,主要分布在略阳、勉县和宁强。

石棉:保有资源储量1034.9万吨,主要分布在宁强。

石膏:保有资源储量45420.8万吨,主要分布在西乡。

玻璃用石英岩:保有资源储量17448万吨,主要分布在汉台、城固和洋县。

膨润土:保有资源储量6292.6万吨,主要分布在洋县。

饰面花岗岩:保有资源储量373万立方米。

饰面用大理岩:保有资源储量7317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西乡、留坝、城固和南郑。

全市煤矿总保有资源储量8655万吨,主要分布在镇巴、勉县和西乡。

森林资源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4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52.9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0%;森林覆盖率50.12%,比全省高出12.82个百分点;林木总储量8100万立方米,占全省林木总储量的23%。境内天然林多为次生林,原始林已不多见,仅在高海拔地区稍有残留。人工林以马尾松、杉木、油松、华山松为主,多为纯林。主要用材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杉木、华山松、油松、巴山松、栎、桦、椴、漆、杨等。主要林特产品有:天麻、茶叶、橘柑、核桃、油桐、生漆、木耳、香菇、杜仲、厚朴、五倍子、板栗等,已成为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黎坪、天台、五龙洞、紫柏山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牢固关、褒河2个省级森林公园。

动物资源

全市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97科,618种或亚种(不含鱼类)。其中,兽类7目,27科,142种,约占陕西省兽类147种的96.6%;鸟类17目,52科,405种,约占陕西省鸟类465种的87.10%;两栖类2目,9科,27种,约占陕西省两栖类动物28种的96.43%;爬行类2目,9科,44种,约占陕西省爬行类动物51种的86.28%。

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18种,约占总种数的19.1%,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约占总种数的2.10%;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7种,约占总种数的9.22%;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约占总种数的5.99%。

本区有金丝猴、豪猪、猪獾、花面狸、豺、麂、毛冠鹿、鬣羚、林麝、竹鼠、青鼬等,还有羚牛、大熊猫、华南虎、豹、毛冠鹿、藏鼠兔、金丝猴、洮州绒鼠、岢岚绒鼠、复齿鼯鼠、岩松鼠、朱鹮、红翅绿鸠佛坪亚种、灰胸竹鸡、金鸡、血雉、白冠长尾雉、银脸长尾山雀、棕头雀鹛、酒红朱雀、画眉、橙翅噪鹛、斑背噪鹛、白眶鸦雀、黄额鸦雀、三趾鸦雀、棕头鸦雀、红腹山雀、绿鹦嘴鹎、宝兴歌鸫、白领凤鹛等65种中国特有动物,占全区动物总种数的10.52%。其中朱鹮和红翅绿鸠佛坪亚种只在本区分布,为本区所特有。

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誉为“汉中四宝”。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

植物资源

全市植物资源丰富。天然分布和引种的乔灌木树种有75科、195属、630多种(包括变种),其中松科24种,壳斗科33种,其种群数量占居首位;豆科和蔷薇科树种属、种最多。本区树种资源特点:一是兼有南北两个气候带的树种。如油桐、柑桔、茶、油茶、棕榈等是典型的亚热带树种;马尾松、杉木、柏木、无花果、桉树、乌桕、枇杷、连香树、领春木、珙桐、水青树、粗糠柴、香果树、栀子、七叶树、鹅掌楸、厚朴、杜仲、红豆树、紫茎、毛叶山洞子、檬子树、瘿椒树、白辛树、矩圆叶椴树等中亚热带的优势建群树种,在本区均有分布。二是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的树种。其中,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银杏、杉木、粗榧、铁杉、侧柏、柏木、桧等,以及栲、栎、栗、樟、楠、桦、楝、椴、槭、木兰、珙桐、漆林等科、属的树种;北美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山核桃、檫木、鹅掌楸等;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桑科、苏木科、梧桐科、夹竹桃科、棕榈科、大戟科等;华中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刺栎、岩栎、冬青、黄杨、异脉卫矛、领春木、水青树、厚朴、枫香、枫杨、金钱槭、山桐子、油杉、铁杉、红桦、八角枫等;华西植物区系的树种主要有华山松、锐齿栎、铁橿、峨嵋蔷薇、大灯台等;华北植物区系树种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坚桦、槲栎等优势树种及伴生树种毛樱桃、花椒、枝子等。三是有三、四纪古老树种。如第三纪孑遗树种—银杏、鹅掌楸,以及珙桐、连香树、杜仲、黄连木、黑枣、白腊树、构树、山胡桃、紫荆、马甲子、酸枣等古老的树种。

全市分布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树种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苏铁、银杏、水杉、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的20种(秦岭冷杉、太白红杉、大果青扦、巴山榧树、榉树、长序榆、连香树、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油樟、香樟、楠木、红豆树、川黄檗、喜树、水曲柳、香果树、红椿),陕西省重点保护的30种。

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653株。主要树种有柏木、银杏、桂花、黄连木、铁坚杉、皂荚、侧柏、七叶树、枫杨、栎类、朴树、圆柏、白皮松等50余种。在征集的古树名木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264株,占16%;树龄在300~499年的为430株,占26%;树龄在100~299年的为951株,占57.5%;名木为8株,占0.5%。

全市主要的经济林特、林化产品种类有:黑木耳、香菇、生漆、核桃、板栗、油桐、天麻、油桐、栓皮、黄连木、杜仲、厚朴、茶叶、山茱萸等。

汉中素有“生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主产地之一和汉江流域历史上中药材的重要集散地。市域内共有药用植物资源1600余种,药用动物资源250种,名列陕西第一,位居全国地(市)第二。其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种有49个,分布在231个乡镇,总面积132.45万亩,年产中药材6825万公斤,产值5.6亿元。其中地道、品优、量大的主要有:天麻、猪苓、山茱萸、杜仲、银杏、附子、元胡、西洋参、黄连、参叶、党参、白芍、厚朴、大黄、川乌、黄姜等。

汉中不仅是天麻的原产地,也是全国野生变家栽技术的发源地。全市培植天麻230万窝,年产量20万公斤,占全国46%以上,其天麻素含量高达1.5%,比国家药典0.92%高出63%。汉中天麻的生产曾一度主导着全国价格的升降。

猪苓是国家列出的42种资源濒临枯竭的中药材品种之一,汉中是全国最大的猪苓野生资源分布区,并是全国最大的产地。目前全市约有20万窝家栽猪苓,并具有猪苓人工栽培的领先技术,林药间作,成熟期由5年可缩短到3年。

汉中杜仲以其优良的质地和产出量,历来为中药材行业称道。全市现有杜仲3.5亿株,仅略阳县就有1.2亿株,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杜仲之乡”。山茱萸约1000万株,产量为全国30%左右,质地十分优良。佛坪县是全国“山茱萸”三大产地之一,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山茱萸之乡”。汉中附子是全国两大主产区之一,全市最高年份种植保有量约5000亩,年出口19万公斤。同时,汉中也是国家西洋参三大产区之一,1985年从美国引种,在留坝试种一次成功。年保有面积1300亩左右。元胡以其品质和年产出量自70年代起一直稳居国内两大主产区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川乌最高年份收购量达到150万公斤,占全国产量的66%。参叶是全国独一产地,畅销东南亚市场。

水资源

汉中市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汉江,又名汉水,古称沔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中市位于汉江上游。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等县(区)境,横贯汉中盆地,是本区域内水系网络的骨架。市境内汉江干流长277.8公里,占汉江全长1532公里的18.1%,流域面积19692平方公里,占汉江全流域17.43万平方公里的11.3%,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7246平方公里的72.3%。汉水自古是沟通陕南与华中地区的水路,素有“千里汉水黄金道”之称,民国时期也曾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航运盛况。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汉中市的西部和南部。嘉陵江干流由北向南,纵穿略阳、宁强两县的西部山地,为过境大河。境内流程141.7公里,流域狭长,西宽东窄。市境内属嘉陵江水系的大小河流共192条,流域面积755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7.7%。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4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1.75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29.6亿立方米。

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144.1亿立方米。其中汉江流域99.8亿立方米,占全市69.3%;嘉陵江流域44.3亿立方米,占全市30.7%。全市径流总量平水年(50%)为136.18亿立方米,一般干旱年(75%)为103.89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95%)为71.89亿立方米。

另外,全市有多年平均入境客水73.5亿立方米。其中汉江流域26.2亿立方米,嘉陵江流域47.3亿立方米。

目前发现的地下热水有六处,位于勉县郭家湾、勉县杨家湾、佛坪县龙草坪乡的庙沟、洋县桃园河、南郑县牟家坝和西乡县峡口,水温在20-31℃。勉县的两处一处位于盆地北缘山前杨家湾沟底,距县城18公里,系山前裂隙带涌出,水温22℃,流量13升/秒,矿化度0.186克/升,为重碳酸钙型水。另一处位于盆地南缘温泉乡的郭家湾村,距县城9公里。温泉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斜接复合部位,勘探资料表明,其分布区为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 约10000平方米的地热异常区内。过去泉水出露标高539.5米,水温58.2℃,水头高出地面2.5米,自流量2.7升/秒。经水质分析,矿化度48毫克/吨,含SiO22.8毫克/吨,含氟4毫克/升,达到硅水氟水标准,并有较浓的H2S气味,含氯气3.5~4.7埃曼。

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59.69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蕴藏177.65万千瓦,嘉陵江水系蕴藏82.0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9.8万千瓦。其中汉江水系可开发量72.2万千瓦,嘉陵江水系可开发量37.6万千瓦。

旅游资源

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褒斜道及石门其摩崖石刻、武侯墓、张骞墓、蔡伦墓(祠)、龙岗寺遗址、李家村遗址、张良庙、开明寺塔、五门堰、灵岩寺摩崖、汉中市青木川老街建筑群、青木川魏氏庄园、武侯祠、汉中东塔、洋县智果寺、良马寺觉皇、西乡何家湾遗址、城固宝山遗址、宁强羌人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有博物馆19座,免费开放博物馆4座(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宁强县博物馆、镇巴县博物馆)。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家(青木川),省级旅游示范县1个(留坝县),省级旅游强县6个(汉台、南郑、勉县、留坝、城固、洋县);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佛坪、长青、朱鹮、留坝桑园、青木川、西乡米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4处(五龙洞、黎坪、天台、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红寺湖、石门、南沙湖);国家A级旅游景区19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家(武侯墓、华阳、张良庙-紫柏山),3A级旅游景区11家(古汉台、武候祠、南湖、石门、南沙湖、桔园、拜将坛、朱鹮生态园、午子山、蔡伦墓祠、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2A级旅游景区5家(灵岩寺、张骞纪念馆、天台国家森林公园、汉中民俗村、佛坪熊猫谷旅游区);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8家(汉台区河东店镇、勉县武侯镇、洋县华阳镇、佛坪县长角坝镇、城固县桔园镇、洋县龙亭镇、南郑县黎坪镇、留坝县武关驿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家(勉县勉阳镇黄家沟村、勉县定军山镇诸葛村、西乡县城关镇莲花村、洋县洋州镇巩家槽村、城固县桔园镇刘家营村、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佛坪县长角坝镇上沙窝村、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村);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和商务快捷酒店309家、床位28000多张,其中中心城区118家、床位15660余张[5]

区域人口

人口详情

2015年末,户籍总人口385.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4.39万人。常住人口343.81万人,出生率为9.78‰,死亡率为7.36‰,自然增长率为2.42‰。

风景名胜

华阳景区

长青华阳景区地处中国南北自然分界线、被誉为中国中央公园的秦岭南麓。华阳景区华阳景区旅游区由华阳古镇和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平均海拔1700m,自然风光以“高、寒、奇、险、秀”为特点,气候变化多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被称为中国“动植物生态资源宝库”。据调查,仅种子植物就有145科、762属、2039种;银杏、独叶草、太白红杉、大果青杄、领春木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区内有脊椎动物248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30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鹳、云豹、金雕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豺、黑熊、大熊猫、大鲵、血雉、红腹角雉等24种。“四大国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国内外罕见。尤其是被国际生物界誉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约有120余只,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1/3,野外偶见率达50%以上,且多次发现棕白色和纯白色大熊猫,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整个华阳就是一个极其丰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

午子山景区

午子山景区位于陕西省西乡县城东南12公里的堰口古镇。午子山景区午子山景区景区紧邻210国道,距十天高速公路“午子山”出入口约500米,交通便捷。

午子山主峰海拔896米,三峰峭立,二水环流,素有“陕南小华山”之美誉。山上古建午子观由底观、腰观、顶观三大古建筑群组合而成,由下而上依次坐落在午子山上。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重建顶观正殿、药王殿、福寿殿等。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重修腰观(中观);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重修底观。三观共有房舍、殿宇六十余间,建筑面积1854.5平方米。近年来,重修了底观,开通了后山公路,建设了前山广场、后山停车场、后山山门、牌坊,铺设了花岗岩上下山步道,新建了汉风亭、观景阁、抱朴亭、玉皇大帝神像及平台等景观节点。午子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奇峰秀水,景色独特。“午子朝霞”、“圣水灵潮”、“龙洞飞泉”冠居西乡八景之首,山上保持着原始生态的世界珍稀树种白皮松2500余亩,生机勃勃,苍翠遒劲,为名山增色添彩。每年除夕、春节,午子山香火鼎盛;三月三庙会,香客如潮,游人如织,人气非常旺盛。午子山景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观光旅游、宗教朝拜的圣地。

张良庙

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汉张留侯祠汉张留侯祠保存最完整的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的祠庙。张良庙地处陕西省留坝县留侯镇,坐落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42100平方米,处于五山环抱、二水夹流之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是修身、育德、养廉和避暑休闲的理想之地。张良庙现有馆藏文物187件套,保存由古建殿、堂、阁、亭、廊、榭等大小院落9重,房舍156间,摩崖石刻51块,碑题35石,楹联40幅,锦匾36张及诸多名人字画,不胜枚举,是我国古代建筑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研究秦汉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2006年6月,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书画创作基地。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古汉台古汉台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7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因为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现为汉中博物馆。
 武侯祠

汉中勉县的武侯祠,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边武侯祠武侯祠。始建于西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国内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国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这里距离汉中市区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与热闹非凡的成都武侯祠相比,勉县的武侯祠显得清雅肃静了许多。勉县武侯祠是陕南地区较大的古建筑群,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大都保持着明清时代风格,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等古建筑,游览时按照中轴线直穿步行游玩即可。

石门栈道风景区

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北郊,距离汉中城区15公里,石门栈道风景区石门栈道风景区景区总面积6875公顷。它以石门水库为依托,风景秀丽,古迹荟萃,是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俱佳的国家水利风景区。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这里是中国的栈道之乡,这里是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的诞生地;这里是美女褒姒的故里……

景区山势险峻,怪石嶙峋,翠峰林立,清代文人王晚香概括为“褒谷二十四景”,石门水库的建成更是锦上添花。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游船、快艇穿梭于17公里长的水上长廊,可饱览湖光山色,怡人美景;惊险刺激的高空杂技表演与石门迷人的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游人。 

南湖风景区

南湖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区,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旅游区,南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有七沟八梁、六十八座山头,这里“青山碧水,松涛竹海,鸟语花香”,有陕西第一湖的美誉。

南湖景区始建于1954年,是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6.5平方公里,水面5700亩,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汉中近郊的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南湖风景区湖面碧翠如染,湖水被七山八沟截分,形成了六七十个大小不一的湖面,大的上百亩,小的四五十亩,湖与湖相连,当游船快速行驶在宽阔的湖面上时,山影、云影、树影一齐在湖中荡漾。船后泛起层层浪花,引来许多鸟儿紧紧相随,鸣叫不已,使人兴趣盎然。

“五湖名千秋,唯独南湖幽,碧水映仙境,犹如画中游”,南湖景区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林木,与碧绿的湖水相呼应,使这一片自然朴素而又真切的湖风山色尽在秀丽妩媚之中。

美丽的南湖,层层青山抱绿水,弯弯绿水绕青山。置身于其间,作诗诗兴发,绘画笔有神,观景兴致浓,留影处处佳,被游人盛赞:“自然的美,美的自然”。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陕西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秦岭南坡,地域位置极好,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景观;山、水、林、洞结构合理,相互映衬,风景独特,物种繁多,属特殊地区非常有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带;处于石灰岩地带,原始资源保存完整,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科考和观赏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