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摘

 糊涂俊男不糊涂 2017-11-24
“......。1923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陈寅恪先生在梁启超先生的推荐下成为了该研究院的第四位导师,他曾游历欧美地区十四个国家,精通十二种文字以及精通濒临消失的中亚古文字。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曾经有位俄国科学家发现了三块古碑,请来了世界各地许多学者,但是他们却难以辨认这些石碑上的文字,最后陈寅恪却将碑文一一译出,令人十分佩服。
虽然陈寅恪先生并没有大学文凭,但是他务实不务命,他曾进过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求教于各大文学家,在学到新的知识后,总能举一反三。就这样,他掌握了许多文字和知识,并且运用自如,熟能生巧,总会发现新的疑问,并尽全力去解答这些问题,总让自己大有收获。他曾用巴利文、藏文、满文和篆文,纠正过许多传统佛经译文中的错误。
在柏林留学时期,陈寅恪曾研究过《古英语文法》这部早已过时的旧书,研究英文的起源,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他曾说:“无论哪一种学问,都有几部好的老书,在许多地方,后来的人自然有讲得精彩的,但许多时候因为老书出自大家手笔,虽然过了好多年,但想法和认识仍有令人深思处。”同样,他在大学授课的时候,往往也能跳出书本,讲解自己治学的心得与方法。并不是“死教书”,学生们总能在他的课堂上获得新的知识。而且,他经常能够利用大家看到的老材料讲解出符合逻辑的新东西,常常让他的学生佩服不已。
在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的工作中,陈寅恪严谨务实,实事求是,从来不哗众取宠,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史学著作,让人们开阔了视野,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讲究实际,它是我国农耕文化早期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要求文化要注重现实、崇尚实干,并且排斥虚名,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有活力的人生。务实精神让我们的祖辈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重一分务实之心,轻一点务名之心。倘若求学者能够积极求学,为官者可以为民造福,经商者童叟无欺,工作者尽心尽力。尽量远离那些华而不实的虚名,远离那些浮躁的幻想,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