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别把孩子塞到一个罐子里

 老沈阅览 2017-11-24
          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近日,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围绕“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这一主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北京米未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东,在圆桌对话中深度探讨了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错把强制当规划

  问:孩子的未来是可以被规划的吗?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了什么角色?
  马东:我觉得很多对孩子的规划都是徒劳的。我父亲(注: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曾经给我规划了好多事情,却没有一件能够实现,他没有规划或者严格禁止我做的事情,我反而现在正在做,所以我觉得孩子的未来是不可能完全被规划的。
  人的一生很漫长,与其奢谈长远的规划,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我觉得这更重要。
  此外,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如果说古代的人活动范围较小,终其一生不过接触三五百人的话,那么今天通过通讯和其他各种手段,人一生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要多得多。所以在这个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时代,我觉得有时还不如不规划。
  俞敏洪:我个人认为,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并不是一种规划,而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进一个大罐子,想要塑造出这个罐子的形状来。很多中国家长正是非常残忍地把孩子塞到了一个罐子里,按照家长的要求来成长。
  这反映出中国家长的一种心态——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规划你的行动,规划你的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但是这些家长恰恰忘记了一点,那就是要给人以自由,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发展,让他释放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其实这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最应该做的3件事

  问:有些家长把“给孩子宽松的空间”理解成“不管孩子,他爱干嘛干嘛”。作为一个家长,到底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
  马东: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边界就是规矩。作为父母,必须要为孩子制定规矩,并且自觉遵守规矩。
  打个比方,我们一起开会,说好不能迟到,迟到的人发微信红包。这就是定下的规矩,大家接受这种规矩,迟到就要被惩罚。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犯了错就必须受惩罚。当然这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比对孩子不管不顾难多了。
  俞敏洪: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并不意味着家长什么都不做。我觉得家长有3件事情特别应该做到:
  第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时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这其实关系到家长自身情绪控制等问题。因为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 如果家长通情达理,孩子也就不会产生极端的性格和脾气。
  第二,建立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遵守哪些行为规范,而是家长必须以身示范,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做榜样。
  第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兴趣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兴趣变成孩子生命中的某个强项。
  家长千万不要说,孩子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不如别人。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地方,但是不要强化,而要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起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说他这门课学得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地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都是可以被别人接纳的。

  做到两个“喜欢”就好

  问:您怎样界定成功?作为家长,您希望孩子获得什么样的成功?
  马东:我没法界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很多人以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价值去衡量成功,但是这些在我心里不重要。
  我父亲其实并不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就,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对我说,我希望你是一个普通人。
  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跟我们的愿望并不相干。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跟家长一模一样,你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我觉得成功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一个人内心平和、愉悦、松弛,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在我的心目中就算是成功。
  俞敏洪:成功在我眼中的标准比较简单,有以下两点:
  第一个标准:能让自己生存下去。不一定很有钱,也不一定当大官,但是有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
  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上名牌大学,都是希望孩子将来的生存条件好一点。但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的生存条件好与不好,其实是跟自己的爱好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哪怕赚了很多钱,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他一定不会有幸福感,也不一定愿意干。但如果说钱挣得少一点,却是自己很喜欢的工作,我想他一定能努力干好,并且干出成绩。所以,钱的多少跟个人的工作喜好没有关系。
  第二个标准:拥有感受快乐、幸福的能力,或者说有积极阳光的心态。我在加拿大的马路上,曾经看到一群快乐的处理垃圾的工人,他们一边哼着歌,一边开着收垃圾车拖着垃圾筒向前走的时候,也像是在跳着欢乐的舞蹈。我觉得这种生活状态,正是我想要的。人的生存并不那么复杂,也许是中国人总是想要出人头地,所以把生存搞得复杂化了。
  我常常说,人的一辈子做到两个“喜欢”就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马东: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依然没有摆脱贫乏的烙印,这让我们这一代人变得欲望更多、需求更多,拼命追求所谓的成功。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的孩子的成长环境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对于成功、对于财富的那些需求,跟他们的不一样。
  只要能记住这一点,可能就会给孩子更多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形成他们的人格,而不把我们内心因成长过程当中所积淀下来的焦虑转移到他们身上,我觉得那种转移才是最可怕的。

  必须进行财富教育生命教育

  问:如今的社会充满竞争,孩子来到学校,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与同伴展开了竞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怎么办?
  马东:我没有很好的办法,但是我觉得有几项教育内容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抓起。
  第一是财富教育。财富教育不是教孩子怎么挣钱,而是尽早让孩子明白: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是父母的义务,一定要为你提供的养育和教育费用; 有多少是父母义务之外的需求,这是你应该自己去创造的财富。
  第二是生命教育。说得极端一点,它也叫死亡教育,就是对于生老病死这件事情,应该让孩子早点接触和理解,我觉得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说到攀比这种心理,它是很难被克服的,但是我觉得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要快。最近我在朋友圈里听到一种说法,以前男人攀比,会说你戴什么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但是今天的炫耀方式是说我在读什么书、我在上什么班、我在受什么样的教育。虽然也是一种攀比,但我觉得至少是有进步的。
  俞敏洪:其实美国孩子的压力也很大,尤其体现在精英阶层。前几天我跟美国两个教授聊天,他们说美国80%以上的孩子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但是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比中国还要竞争激烈,因为他们竞争的目标是要上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美国名校。我女儿在美国读大学,由于竞争激烈,学校里每年都有采取极端方式的学生。
  但是我们中国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是全民焦虑。几乎所有家长都给他们的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在互相攀比。
  中国人比较爱面子,我们成人也天天比,比谁挣的钱多、谁买的房子大、谁买的车好。由此影响到孩子,孩子们也爱互相比较,不光比家庭背景,比自己穿得好不好,更要比学习成绩。
  如果父母能够自信地告诉孩子,你未来的命运和终生的幸福,并不仅仅建立在好的家庭背景或是好的学习成绩之上,这至少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
  我认为父母应该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虽然这并不容易做到。

  父母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问: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马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问:今天你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你有没有希望他有一天回报给你?你是不是对孩子说过,你要努力学习,我们今后就指着你了?这些对孩子的压力都是潜移默化的。其实,我们只有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俞敏洪: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平和的、安定的成长环境。这其中具体涉及到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等等。所以家庭教育说起来不是什么大话题,但是大部分出问题的孩子,根子都在父母身上。
  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你只要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我希望在座的家长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尽管我自己也不合格,但至少让我们一起付出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