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氏三兄妹的家风

 雲泉 2017-11-24

在中国现代史上,能与绍兴周氏三兄弟——大哥鲁迅(周树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相抗衡的“一门三兄”,大概只有河南唐河祁仪镇的“冯氏三兄妹”——冯友兰、冯景兰和冯沅君了。

提到河南唐河的“冯氏三兄妹”——冯友兰、冯景兰和冯沅君,他们兄妹三个在哲学、文学和在地质学上的贡献,首先离不开冯氏家族百年的家学渊源的尊师家风,更离不开母亲吴清芝从幼年到成年,就担负起他们兄妹三人的教育成才家教大责任。

从冯氏三兄妹的祖父开始,冯家在河南唐河县已是有名的书香家庭,特别重视子女们的幼年教育。据大哥冯友兰回忆:“照这个大家庭的规矩,男孩子从七岁起上学,家里请一个先生,教这些孩子读书。女孩子七岁以后,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学,过了十岁就不上学了。”

冯氏三兄妹的祖父冯玉文,平生极其节俭,而为子女“延师训读诚敬尽礼则不惜”,不仅省吃俭用在家中开辟一处作私塾院。为了请来名师,爷爷不惜钱财和精力四处寻访,最终请来了百里开外新野县的一位举人赵一士。那时的举人社会地位高,为了聘请他,爷爷坐着牛车吱吱嘎嘎,连着跑了几次,终于用诚心打动了赵举人。

冯家给赵举人开出很高的工资,更是把他敬为上宾。每天早上,举人一起床,爷爷冯玉文早就穿戴整齐,到床前恭请,每顿饭都恭请相陪。家里不管来了什么客人,宴请款待时总是请赵举人坐上位。后来就成了冯家的老规矩,冯友兰先生曾经回忆:“延名师,束脩既厚,膳撰亦丰。”每逢过年过节,先生回家,冯家都会奉上节礼钱,恭送其返家。赵举人对此颇受感动,教书尽心尽力,以致冯玉文的三个孩子各个学习刻苦,知识渊博。冯氏三兄妹的父亲老二冯台异,更是先考取举人,后取得进士。

可是父亲在被委派到崇阳县作知县那年的夏天,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此时,冯友兰13岁,景兰10岁,女儿只有8岁。这时因为家里请不起教书先生,母亲吴清芝已经在家教了他们兄妹三四年的光景。

吴清芝教孩子很有办法。孩子们每背会一册书,她一定会煮两颗鸡蛋,或拿四枚铜元买来一块五香牛肉,以示奖励。这个办法很管用,两年下来,友兰的《周易》《礼记》《左传》全部“包本”。

母亲吴清芝,性情温和、沉静寡语,很少疾言厉色,但是对孩子从不娇惯。冯淑兰(后来的冯沅君)成年后回忆:母亲对子女管教极严,尤其是读书这方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小时候的淑兰体弱多病,但母亲并不因此放松对她的要求。凡是有母亲在场,小淑兰总是乖乖地捧一本书来读。

丈夫冯台异在崇阳县只做了一年多县令,因病去世后,吴清芝没让自己长时间过度悲伤,坚强的她清醒地意识到,家庭的重担从此就落到了她一个人的身上,她不仅要抚养子女成人,而且还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人,才不辱没冯家的家风。丈夫离世的这年9月,坚强的吴清芝带着三孤儿扶柩北归。刚到家,就为孩子们延请名师。母亲在这方面出手大方,礼数周到。家庭遭到如此巨大变故,却没让儿女们的读书之事受到影响。后来,又克服种种困难,送两个儿子进入县立小学读书,为他们提供了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

“冯氏三兄妹”没有辱没冯氏百年家风,没有辜负母亲吴清芝的厚望,他们都曾考进北京大学,都是留洋的学生,回国后也都在大学担任教授,并在哲学、古典文学方面卓有建树。

□王文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