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知识插上思想的翅膀——两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GXF360 2017-11-24


黎耀中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

[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应引领学生树立化学学科思想,教学目标应从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微粒观”和“分类观”的树立为例,浅谈对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学科思想;教学思考;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公开课与微粒观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知识疑难点。对学生来说,“物质的量”知识点是全新的,概念抽象,应用的对象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因此学习难度较大。课堂上用学生最熟悉的化学反应“”来引入,从宏观上看,4 g H2和32 g O2反应生成了36 g H2O,从微观上看,2个H2分子和1个O2分子反应生成了2个H2O分子。那么宏观的物质质量和微观的粒子个数如何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引入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然后再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基准、对象等内涵与外延,最后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节课按部就班地上完了,知识内容也很完整,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感到很难建立起物质质量、微观粒子个数与物质的量三者的联系。有的学生反映:物质的量不就是物质的质量或者数量吗?质量和数量不都有各自的单位吗?何必再来一个“摩尔”?经过对比发现,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学生对物质的量知识点接受和理解失败的客观原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微粒观”的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而高中化学要求从两个方面认识和建构物质的微粒观:一是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粒构成的,强调微粒的大小、间距、数量和重组,以及微粒的结合方式、顺序、空间排列和作用力;二是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量可帮助实现物质微粒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化学计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紧紧围绕着物质的量的对象——“微观粒子”来展开。用物质的量来计量微粒的结合方式:原子、分子、离子等;用物质的量来计量微粒的重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微观意义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慢慢引导学生树立更加完整的“微粒观”,这些化学学科思想有助于促进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建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

、《物质的分类公开课与分类观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是系统学习化学理论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内容。课堂上,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垃圾分类引入,逐步向学生介绍分类的标准、方法及如何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变化进行分类。具体先让学生回忆初中已经掌握的CO2的性质,写出CO2能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引出“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总结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生成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等。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类思想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同类化合物——SO2的性质。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利用分类的方法进行化学研究的一般步骤:物质分类→类别通性→预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不少教师在备课之初对本节课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会做基本习题就足够了。殊不知,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分类观”非常重要。“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系统化。

“分类观”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第三章中的《铁的重要化合物》,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类学习:单质(Fe)→氧化物(FeO、Fe3O4、Fe2O3)→碱[Fe(OH)2、Fe(OH)3]→盐(Fe2+、Fe3+),每种物质类别都有它的通性和特性;同时根据化合价可分类:最低价→中间价→最高价,故可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进行学习。两条分类线路并行,而且不同物质间通过变价或不变价实现相互转化,这样就构成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二维导图,不仅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和完善学习方法。

新课改理念认为,化学学科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其中第一点“宏微结合”就对树立“微粒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分类观”的树立则对“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构建核心素养的课改大背景下,化学教师在高中化学启蒙的基础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微粒观”和“分类观”的树立和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