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记者讲好故事】家风,最贵的不动产

 我的书海601 2017-11-25

原标题:【好记者讲好故事】家风,最贵的不动产

韦晓阳

记者从来就不缺少故事,因为我们是最敏锐的猎手。但与此同时,记者的困惑也会有很多,至少,比普通人要多很多。

李翠仙是高平市龙渠村人,家里有兄弟姐们六人,几年前,村里拆迁改造,家里的老宅置换了六套楼房,正好一人一套,父母亲与没有成家而且身有残疾的三弟一起生活,但去年老父亲过世后,老母亲和残疾弟弟生活无法自理,他们想让翠仙来照顾自己的生活,作为回报,在两个人百年之后,残疾弟弟的房子也归姐姐所有。但是没想到,这招来了兄弟姐妹强烈反对,认为翠仙作为一个出嫁的姑娘,就是来娘家争房产的,他们也能照顾两个人的生活,房子最后要留给李家人。一家人为了这个事争吵不断,甚至到了要动手打架的地步。

其实李翠仙一家的事绝不仅仅是个案,就在最近的一年,我们调解了近50起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每当看到原本应该和睦的一家人,为了一点利益,在那里大吵大闹,甚至恶语相加的时候,我就在想,现在为了一座房子吵得不可开交,不顾情分,撕破了脸,等我们老了,孩子是不是也会学我们。一代代这么传下去,要是成了家风,还要那房子有什么用?

可是什么样的家风才是好的家风呢?我一直在寻找。直到有一天,我采访到了潘海波。潘海波是沁水县嘉丰一中的一名教师,他本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然而2006年8月,潘海波的母亲不幸感染了重型乙脑,不省人事。医院下达了九次病危通知书,建议放弃治疗。潘海波当时说:“只要母亲有一口气在,就必须要救治!”

母亲处于昏迷状态的那段日子,潘海波每天都会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护理工作,每隔两个小时就给母亲翻一次身、拍一次背。有空的时候,他就坐在病床前和母亲说话,一遍遍地喊着妈妈,希望能把她唤醒。一百多天后,奇迹出现了,潘海波的母亲慢慢有了意识,手脚能动了,也能说话了。

潘海波的母亲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因大脑长时间受病毒侵害,丧失了基本的记忆力、控制力,生活变得无法自理。更不幸的是,潘海波的父亲在母亲病倒后一年去世了,从此潘海波就走上了独自照顾母亲的道路。潘海波说:“母亲病了,父亲走了,作为儿子,我必须扛起这个家。”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潘海波带着母亲去教书,让母亲住到了学校的宿舍里。他每天都用热毛巾给母亲敷擦背部,有空就帮她活动手脚。母亲精神状态好时,潘海波就给母亲读报,唱老歌老戏,逗母亲开心;母亲精神状态不好时,潘海波就背着她走走路,任母亲怎么掐、怎么打都不放开。虽然潘海波身上常有被母亲打出的黑青,但是他并无怨言,潘海波说:“我小时候经常生病,都是母亲在没日没夜的照顾我,现在母亲病了,不管怎样我都得坚持照顾母亲。”

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十年。世界很大,谁都想去看看;世界也很小,潘海波的世界就局限于宿舍和教室这样两点一线。十年来,他没出过一次远门,没离开过母亲一天,没和朋友娱乐消遣过一次,甚至连个病都不敢生,生怕病了母亲无人照料。

“一饭尚明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恩,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潘海波为了照顾母亲,牺牲了太多太多,可是,他却无怨无悔,这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呢?

毕腊英父女捐资助学30年,刘平贵、李继林夫妇信比金坚,连蜜莲孝老爱亲20年,这些家风的珍贵之处,又岂是一座房子可以比拟的?

今年我也组成了自己的家庭,不管是作为一名丈夫,还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怎样去建设家风、宣传家风,都是我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相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家风都不会变,因为好的家风,才是家中最贵的不动产。(作者为晋城广播电视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