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照亮皮囊(阅读笔记)

 探秘桂北 2020-08-18

原创  叶兰(云南弥勒)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日子,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是《皮囊》,推介上说这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皮囊》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于2014年出版。几年间陆续见过此书的宣传,但均未留意细看。直到前段时间,我才重新注意到这本一直在当当网榜单上的书。

全书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等14篇作品。目前,我阅读完前三篇。正如韩寒在序言里所说:“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我的感受也是如此,与以往读到一本好书时欲罢不能想一气读完不同,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想慢一些,再慢一些。就像作者自己所说:这些故事,是从骨头中掏出来的。在温情而又残酷的讲述中,看到作者的累累伤痕,感受到伤痕撕裂后的疼痛。然后,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过往,重新对某些过往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面对生活中无论是情感还是身体的痛楚时,总有一种超脱的淡然。她说:“因为我很舍得。” 她告诉作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临终时,她给作者留下一句话:“不准哭。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此时作者也才明白了阿太一直所坚持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文中的阿太,就拥有一颗时常醒着的心,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的人。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明知家中房子将在短时间内被拆迁掉,却决定要把这座一直未曾完工的房子修建完成。在他人质疑反对的时候,儿子却给予了支持。虽然他知道,这意味着自己准备在北京买房的愿望将会延长实现。但他更知道,母亲一生中三次在最艰难时建房,前两次,为的不是她自己的脸面,而是为着半瘫痪的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健全和完整的。如今父亲逝去,房子将要拆迁时还想把房子修好,也是为实现父亲在世时未能完成的心愿。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作者看懂了母亲心里的深情,也知道哪怕房子终究被拆,但自己,"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老一辈人的爱情,往往都深埋心底,很难说出口。但爱了,也就是一辈子的无怨无悔。看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的父亲母亲。母亲为父亲做了一辈子饭,父亲为母亲倒了一辈子洗脚水。渗在点滴生活中的爱情,细水长流,无声都深沉。我一直觉得,在有爱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无论贫困还是富裕,都会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同时,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会有更宽大的胸怀。正如文中的母亲所说——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

  《残疾》里的父亲,因为心脏瓣膜脱落引发脑栓塞两次,导致偏瘫。起初父亲以为靠自己练习站立和行走能恢复健康,于是坚持每日外出行走。家人明知无法复原,却还是不忍说破地配合他。当父亲最终明白,无论再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时,“没有声息,但他的内心里某些东西确实完全破碎了。这声音听不见,但却真实地弥漫开。而且还带着味道,咸咸的,飘浮在家里,仿佛海水的蒸汽一般。” 在病痛面前,父亲努力挣扎,然后接受,放弃,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少年的作者面对父亲无法治愈的残疾和为父亲治病而变得一贫如洗的家庭,被迫迅速长大成人,和母亲、姐姐一起支撑起家的重担,也支撑起心的重压。

    在缓慢的阅读过程中,泪水总是迷漫双眼。这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我不知道,在这本认心、认人的《皮囊》中还会有些什么故事在等着我。但我知道,我还会看到一颗颗活着、醒着的心,照亮皮囊。

 开学这一天(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