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囊》好看吗?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太行山下小小强 2023-04-09 发布于河北

《皮囊》好看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好回答的。

说实话,这本书我不是一口气看完的,相信很多人也未必能一口气看完。

因为他写的故事,实在算不上吸引人,甚至有些晦涩难懂。

这里面倒不是说他的文字有多么晦涩,而是年代感。

我查了一下资料,作者是80后,他写的故事,应该很能唤起80年左右人的记忆。

但是对90、00后这一代人来说,会有明显的年代陌生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算不上好看。

但是这里面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能唤起我们对人、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理解和感悟。

就像《人生海海》那本书一样,我记得有个著名作者或者名人(抱歉我真的记不清是谁了),是这样说的,他说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上校那样的人。

但是麦家写了出来,并且让我们真的相信,有上校这个人。

这本书也是一样,故事和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我们相信有,相信这些人真的存活过。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并且值得慢慢读,慢慢嚼,慢慢的体会……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供大家参考一下。

比如阿太,这个算是皮囊的起源了。

所谓的阿太,就是外婆的母亲,比传统的祖孙三代再高一代。

无它,因为阿太活到了九十九岁,按照以前人的结婚率,这个岁数见到五代人是没问题的。

现在就不好说了,因为现在人大约30岁左右才结婚,而且很多人结婚之后不是立马要小孩。

所以,以后出生的人,能见到阿太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这就是代沟和年代感。

不过大家可能会和我一样好奇,活了九十九岁人,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想法。

书中的阿太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硬,你也可以理解为坚强和乐观。

比如阿太有一次切菜,把自己的手指头切断了,大家都很担心,但是阿太却不以为然。

阿太说:“这身肉体本来就是拿来用的,如果你整天伺候这副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

还有阿太九十多岁,还坚持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不肯接受雇车。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九十多岁,裹着小脚,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需要靠后辈们扶着才能走回家的老人,是多么的坚硬。

后来阿太走了,走前还说:没有皮囊这个包袱,行走更加方便。

本书的书名,也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皮囊啊皮囊,想想还真是,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副皮囊嘛,好皮囊、坏皮囊、臭皮囊、俊皮囊、千篇一律的皮囊、万里挑一的皮囊,但终究都是皮囊。

比如母亲的房子,这是一个贫穷、伤痛、坚持、爱情等情感交汇的故事。

前传就不说了,大家自己看吧,直接从父亲中风偏瘫开始。

一病穷三代,家里有病人的家庭,想必深有体会。

所以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

当年父亲说要建一座大房子,如今这个条件肯定是不行了。

但是母亲不服输,再苦再累也要建房子,而且还要建四层大房子。

用母亲的话说,村里还没有四层的房子,要是他们第一个建起来,会很风光,很有面子。

但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当你不想向命运屈服的时候,现实总是这么无情。

人活一世,是为了尊严,为了面子,为了争一口气,还是淡淡的生,淡淡的死,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也相信,每个人都不希望这辈子活的很平庸。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硬汉,她愿意为了尊严和面子去死撑。

后来四层房子建成了,请来亲朋好友,鞭炮一放,的确很有面子,父亲也很满意,第二年就走了。

不过这时候房子还是一个毛坯房,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应该继续投资建下去。

但是迎来了一个“拆”字。

是的,城市规划,高速通路,在我们大基建强势崛起的同时,也摸去了这些曾经的村里、房子、以及他们的故事。

但母亲还是坚持要建完。

这时候很多亲戚朋友都来劝阻,一个确定要拆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坚持去修建?

是啊,连作者(儿子)也想不明白,但是他同意了母亲的执拗。

后来作者才明白,这其实是父亲的一个心愿,父亲年轻的时候,希望建一个大房子、好房子。

但是后来中风了,不但房子建不成,还拖累家庭,让别人瞧不起。

而母亲就是为了争这口气,为了完成父亲这个心愿,哪怕父亲死了,她也坚持要建完。

你说这是爱情、还是信仰、还是面子、还是自尊心?

这里面的感情相当复杂,不好说明白,但是母亲这种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却深深的感动和鼓舞着我们。

对的,书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故事,关于苦难,关于人生,虽然沉重,却给人力量和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