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化在土壤中的地膜''''来了!向白色污染说再见

 阿凌1314 2017-11-25



图中的这个场景

对你来说不会感到陌生吧?


秋冬季节

随风飘舞、随处可见的地膜

已经成为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很多农村的

“标志性景观”

让人看了无比心塞

……



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

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增加地温、

抑制地表水分蒸发、抑草灭草、

抑盐保苗等显著作用



这一技术自

引入我国以来

已广泛应用到

棉花、玉米、马铃薯等

几乎所有作物中



我国是世界上地膜覆盖面积最大

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

每年地膜使用量达百万吨

但地膜在促进增产的同时

也带来了污染和烦恼



这些地膜因为不可降解

大量残留在土壤中

不仅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

还影响农田续耕能力和

农业可持续发展

真是太让人纠结了!



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

张真和介绍

与欧美国家、日韩相比

我国普通地膜是最薄的


很多农业生产者为追求低成本

使用违规生产的超薄型地膜

导致回收难


以农业大省山东省为例

农膜回收率仅达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白色污染当然不能放任不管



目前的解决方法

一是对普通地膜进行回收

二是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

但地膜回收因费时费工、回收不彻底

效果并不好


相比之下

可降解地膜具有环保

省工省时等优良特性


下面开始说重点了!



由山东一企业研发的

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塑料技术

5年来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示范应用近400万亩

可控完全降解

有望彻底破解农田白色污染之困




2012年

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中科院、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

经过6年科技攻关

成功研发出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塑料

中科院王佛松院士等专家认为

这一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壮公司两款不同降解周期的产品在埋入土壤后一年的变化对比


吴桥县管庄村有一片棉田地

德州市农科院棉花研究人员在此

进行了5年的双降解生态地膜

与普通地膜的对比试验

今年4月同时覆的两种地膜

双降解生态地膜已降解了大部分

只有少量还能看见

而普通地膜表面依旧完整

塑料拉力没有下降


经过试验

在棉花130天生长期里

双降解生态地膜的生物降解率达到86%


吴桥县管庄村的一片棉田中,可降解地膜经过几个月已经逐渐降解


相关专家介绍

这一技术真正做到

可解可控、无毒无害

是一种“能被微生物吃掉的地膜”

“能化解在土壤中的地膜”



商河县白桥镇林场负责人董发利算了一笔账:


每亩地用普通地膜成本是40元

用双降解生态地膜每亩成本是50元

但回收一亩地残膜的人工工资是75元

这还没算回收过程中的

运输、清洗、烘干、熔融再造等成本。”


对比这么直观

知道双降解地膜的厉害了吧!


可降解地膜在山东商河县白桥镇林场大蒜地中已被推广使用


让我们感谢科研人员

新产品、新技术正在满足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步推进

美丽中国就会渐行渐近

我们可以潇洒地向白色污染说拜拜!


来源:《瞭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