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给心灵供暖 2017-11-25

锅盔牙子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咸阳清泰街南口的刘记锅盔牙子,吃完顺便到咸阳湖边散个步

锅盔牙子古称月牙饼,源于秦古都咸阳,明末清初时极为盛行。馍醇香酥脆,肉肥而不腻,老少皆宜,是享誉朝野的美食之一。

古传,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锅盔牙子曾因战乱而失传,民国年初,刘氏祖父偶得其方,遂经刘氏三代人精心烹制发扬至今,深受广大食客喜爱,成为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刘记锅盔牙子。


兴平赵家醪糟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曾为清代后宫美容养颜之贡品

据《兴平县志》记载,兴平赵家醪糟始于清代,曾为清代后宫美容养颜之贡品。

兴平醪糟属于关中地区典型的民间传统饮食小吃,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从选米、淘米、蒸米、发酵,全部人工操作。其中尤其以赵家醪糟被人们称为“兴平一绝”。


礼泉烙面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

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淳化荞面饸饹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辣子多放点,美滴很

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旬邑御面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御面曾一度为宫中食品

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姜女是《诗·大雅·绵》中盛的贤美聪慧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古公亶父由豳迁岐,途经乾县梁山,姜女也将御面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只不过因水土关系,那里的小麦面粉做成了流传至今的'面皮'。过了100多年,古公亶父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要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玉面吃。由此淤面又称为'御面'。御面曾一度为宫中食品。


武功旗花面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明孝宗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

相传明孝宗正宫娘娘得了一场怪病是茶饭不思,众太医束手无策。恰巧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多食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皇帝听闻大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在吃的时候,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

后来,康海是弘治年间钦点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他是武功人,喜食面条,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的厨师学会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罢官后,他带厨师回故里,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七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流传至今。


咸阳琥珀糖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润喉,止咳、消痰、温中化食

相传吕不韦为了给秦始皇的母亲治疗气管炎,四处求访,精心研制,独创了色泽焦黄、香酥爽口,具有润喉,止咳、消痰、温中化食等药效的琥皮糖,吃了几日后,秦始皇母亲的病就好了。随之,琥皮糖广泛流行于朝野,因其口感好、疗效显,后世一直沿用。清代中期已成为咸阳名产,并每岁向朝廷进贡。据文献记载,清乾隆皇帝常以此糖作为“夜点”,并赏赐身边的妃子宫女。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一日,慈禧一行去扶风法门寺降香,归途经咸阳时,因外感风寒,咳嗽不止。咸阳知县立即敬献琥皮糖,慈禧食后,顿觉病情好转。病愈后,传旨给她送去咸阳琥皮糖。慈禧仔细凝视,见其糖色金黄,内含核桃仁,奶白如玉,酷似琥珀,遂将此糖改名为“琥珀糖”。从此,咸阳琥珀糖声名远播。


乾州四宝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锅盔、挂面、馇酥、豆腐脑,都是绝活儿

乾州锅盔、乾州挂面、乾州馇酥、乾州豆腐脑并称乾州四宝。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为唐高宗李治和发皇武则天修筑乾陵时,往往因为成千上万的工匠军卒的饭食不能按时做成,而影响了工程进度。无奈之际,有一名军士将面压在头盔里,放在火上烤,结果竟烙成了一个香酥可口的饼子。这种饼子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香味异常,吃了耐饥,久存又不馊,受到了广大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和赞赏。因其形状像一个头盔,故名叫'锅盔'。乾陵修成竣工了,锅盔却以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

相传在修筑乾陵时,士卒和民工不分酷暑严寒日夜苦干,当地群众为能使他们吃上面条,便把橄好切细的面条搭在竹竿晒干切断捆把,连同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让士卒和民工在劳动之余,下锅煮熟,入酸汤食之 ,不但能充饥还能解乏止渴,的确为上等慰劳食饭。

据传馇酥原为宫中食品,唐代祭祀乾陵时作为供品敬献,随之流传到民间。因马油难得,故今多以大油代之。

传说 修筑乾陵时士卒工将门 用黄豆磨成豆浆,冲沸后饮用,后来有人不慎将石膏倒如豆浆中,豆浆既凝结,有人放胆去尝很是好吃,此后便有意给豆浆中放入适量石膏让其凝结一种新的食品就这样产生了。因见其状酷似脑髓,故起名豆腐脑,流传至今。


三原廖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曾被慈禧太后赞赏的小吃

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


武功普集烧鸡

这些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 你吃过几个?

小编亲测,外酥里嫩,名不虚传

普集烧鸡,起始于河南人氏郭志平。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为了逃避战乱,他携带家眷,一根扁担两只筐,来到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镇投友定居,并拿出看家本领,以祖传清官烧鸡技艺谋生。郭家烧鸡香酥鲜嫩、色味俱佳,很快远近闻名,因普集位于陇海铁路沿线,后又成为武功县政府所在地,普集火车站人流量大,烧鸡被旅客带到四面八方,因而定名为普集烧鸡。


以上美食的制作技艺都已收录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部分还收录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来咱大咸阳人天天吃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以后远方的朋友来了可得好好宣传一把。但是每种小吃哪家味儿最正宗,食客们各有说法,实在不知道的只需要遵循一个法则:谁家人最多,队最长,那保准就是这家了。觉得哪家最好吃最正宗,不妨也留言告诉大家伙。

明天中午吃啥?

走,先到咸阳清泰街咥个刘记锅盔牙子,一个一个往过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