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住培,医院“新鲜人”必经的修炼

 想喝杯咖啡 2017-11-25

科研型硕士毕业后,我到深圳就职,正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科实习期间,为了专心准备考研,内科实习常常是敷衍了事。读研期间三年皮肤科的专科学习,残留的内科基础知识也抛诸脑后,眼看要工作了,内科知识的硬伤,只有自己心里最明了。住培看上去“耽误时间”,但这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最贴心的安排。两年的学习下来,我发现自己收获了更多。


第一站,血液科。


忙乱不知所措,还好有高年资师兄带路,让我慢慢习惯内科的环境。在师兄指导下,我开始规范地书写内科病历,练习基本操作,开各种检查、化验,了解严谨的交接班制度等。


来了才知道,同学们为了及时完善病历,加班到深夜是常事。大病历是基本功,看师兄、师姐们落笔如有神,对病史熟悉得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背后都是挑灯夜战的艰辛。这样的全心投入是内科住培的常态。



每天看完病人,做完穿刺等操作,就开始小组汇报讨论病情,部署一天的工作。通常住院医师汇报完病史,老师会提问并做相应解答,遇到疑难病例还会深入讨论。分析病例时,老师还会谈及病情背后的五味人生,听得我总是感慨良多。在对诸多病例的总结中,老师也会毫不避讳地坦言外行人不知的过失,让后辈引以为戒。


第二站,心内科。


“转了心内你才心不慌”,转过心内的同学如是说。误打误撞进了心内科监护病房,各种危重症扑面而来,看老师24小时待命抢救的身影,才真正体会到生死只在一呼一吸间。


最初我做的最多的是护送病人做检查,一去一来也同病人熟识了。面对生死,他们往往显得惶恐和畏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部分是中老年男性,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他们大多精神压力大,烟酒、饮食无节制,应酬多,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们背后又有多少家庭风雨飘摇。要离开时老师问我,在这儿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说,我觉得生死是件大事。


除了对生命的终极问题有些思考外,日常的学习生活倒是给严肃的日子带来了阵阵春意。对学生,魏老师针对不同病人不错过每一次床边教学的机会,讲起来就停不下来。对病人,他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处理紧急情况到晚上九点多还没吃晚饭是常事,其专注与忘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第三站,风湿科。


提及风湿科,脑海里就是梅老师的忙碌身影,我们每天收病人、开医嘱、处理各种问题忙得不可开交。仍觉得能在老师手下学习很幸福。


每次查房,遇到我们新接触的疾病,梅老师总是能将最新的国际诊疗指南及鉴别诊断讲解得一清二楚。结合具体的病例,引导我们如何分析病情,让我们主动去了解疾病,发现问题、积极应对。这中间,我也慢慢体会到住院医师的内涵及主治医师的高度。跟她查房,百听不厌。一次,梅老师分析完病情后,家属在旁边啧啧称赞,对我说:“我都明白了,你们应该比我了解得更清楚吧。”


第四站,内科急诊。


内科急诊看病人,面对实战,最初很是胆怯。自己问病史,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诊断及处理,简单的自行处理,有疑问的同学间会互相商量,如此下来,发现团队的力量很强大。在接诊过程中发现,对信任自己的患者,我会集中精力、绞尽脑汁,竭尽所能帮他尽快找出病因及解决方案。对于带着怀疑来的患者,面对各种不屑及刁难,有时很难控制情绪,结果也常会大不相同。作为年轻医师,遇到后者的时候会更多,如何在日后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乃至逆转局面,还需要更多技巧外加内心的历练。



住培,就是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和病人在一起。一切都如同草里冬瓜,潜生暗长。回首来时路,虽付出辛劳,内心却无憾。(文/武汉协和医院 王明)



编辑制作:朱永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