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投稿:《英雄》

 不痛不痒刚刚好 2017-11-25


为天下而弃己—英雄

          

——浅析《英雄》


所谓英雄,当是: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二者相结合,是谓英雄。影片《英雄》究其本质而言,体现的则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之说,在关乎杀与不杀、天下与自身的选择层面上看似相悖,实则相辅。“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儒家思想凸显了它的复仇之说,“虽有兵甲,无所陈之”的道家思想则是体现它“无”的境界。二者貌离神不离,以儒家复仇之说来推演道家的“无”,得到的便是二字:天下。

作为一部武侠片,《英雄》所呈现的江湖侠义并没有局限于个人之中,反而映射在众生之上。残剑几度杀入秦宫,为报国怨。但当他领悟书剑为一,融会贯通之理时,他认识到剑法最高之境并不是气、力,而是无。“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仇恨归化于包容之中。无名十年练一剑为报家仇,当他得到长空、飞雪之助时,他早已具备刺杀秦王的能力。残剑的剑法包罗万象,其中“无”的呈现让无名领略到了比不杀更高的境界——天下。张艺谋所领略的江湖武侠便是如此,不杀蕴于杀之中,侠客不同于刺客之处,就在于侠客有着自己的精神信仰。这样的人,才可谓英雄二字。


人生一重境界——见自己


 残剑最初因复仇而练剑,从书法中悟出一套剑法,剑融于笔,笔亦蕴于剑,两者之理想通相辅相成。书法真谛在于意境,剑法之真理讲究境界。残剑的书法剑术已把意境境界相融,因此无名想在残剑的书法中悟出他的剑法。但剑术为刚,书法为柔,看似二者相悖,但剑术刚中带柔书法柔中有刚。剑刃为白,笔锋为黑,一黑一白是谓阴阳调和之韵味。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同源同理,相互影响。书法之中看品性,残剑在书法中悟到的不是剑术,而是自己。

“莫非你的剑只因仇恨而练?”这是残剑质问无名时的话。这时候残剑自己悟到了自己,同时书法与剑术的融汇之中,他悟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他认识到了秦王不能死,唯有秦王才能结束这乱世,给百姓一段安生。即使残剑如此,无名还是坚持刺秦,残剑只好写下天下两个大字把剑赠与无名,让无名自己选择。如此大义的残剑,在见自身后,他已不是一个刺客,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和大义的侠客。刺客、侠客一字之差却相差甚远,这片只属于张艺谋构造的江湖之中,侠客才是张艺谋所想表达的英雄之意。


人生大悟之境——见众生

见众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领悟过程,无名因家仇决心刺秦。十年练一剑,剑法大成,只差一个接近秦王的理由。礼记中有言:杀父之仇弗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在儒家复仇思想的感染下,无名的血液中的充斥着刺杀秦王报家仇的欲望。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武斗寄居于心不外于形,这也是武学的高境界,长空败于无名证实了无名为刺秦王所练剑术的霸道以及心中仇恨的旺盛。无名有着两次转变使他从复仇到了仁,第一次残剑留下天下二字,第二次便是秦宫对话秦王。在于秦王对话中,无名已经彻底领悟了残剑所说天下二字的含义。在众生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又何苦为了私欲而弃百姓安康于不顾,这显然与无名的儒家思想所不同。因此,无名放弃刺杀,转而是警告秦王,切勿娇纵,今日无义士杀他是为仁,他日秦王若暴政必有千千万万如无名、残剑等有志之士前来刺杀。

儒家文化强调复仇但更注重天下,无论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还是理学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体现着儒生把天下放进胸怀之中。如果说残剑的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如何与天地万物、自然规律趋同,那么无名的儒家思想则更注重人如何修身养命、定国安邦。正是这样的思想下,无名放弃了刺杀,悟到了众生。这时的无名已完成蜕变,从一个狭隘的刺客到了大义的侠客。也许张艺谋想表达的英雄最终之意,便是如此吧。从私到公,为众弃私,方为英雄本质。


为天下而弃己,弃的是私,得的是公,英雄是无名、是残剑亦是秦王。

无名、残剑不是刺客,他们是侠客、是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就是英雄。这不正是无名、残剑吗?有着孤身一人刺秦之胆,亦有常人无所企及之才。他们的最后是想保住天下万民,而秦王亦如此。天下,他们三人终究是看透了,三人见了自己见了众生,最后也是见了天地。

英雄,即是如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