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名方 刘渡舟 慢性支氣管炎

 任万胜 2017-11-26


 

名医名方 <wbr>刘渡舟 <wbr>慢性支氣管炎

 

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刘渡舟教授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咳喘(慢性支氣管炎)

验案赏析

例1

柴××,男,53歲。1994年12月3日就診。

患咳喘十餘年,冬重夏輕,經過許多大醫院均診為“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支並發肺氣腫”,選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就診時,患者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則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斷為寒飲內伏,上射於肺之證。為疏小青龍湯,內溫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乾薑9g、五味子9g、細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七劑而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卧寐,胸中覺暢。後以《金匱》之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仁、半夏、乾薑正邪並顧之法治療而癒。

 [按語]小青龍湯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飲為患。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擾於肺,肺失宣降之職。方中麻黄、桂枝發散寒邪,兼以平喘;乾薑、細辛溫肺胃,化水飲,兼能輔麻桂以散寒;半夏滌痰濁,健胃化飲;五味子滋腎水以斂肺氣;芍藥養陰血以護肝陰,而為麻桂辛三藥之監,使其祛邪而不傷正;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飲去,肺氣通暢則咳喘自平。

應當指出的是,本方為辛烈發汗之峻劑,用之不當,每有伐陰動陽之弊,反使病情加重。因此,劉老強調臨牀運用本方時尤須抓住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辨氣色:寒飲為陰邪,易傷陽氣,胸中陽氣不溫,使榮衛行澀,不能上華於面,患者可見面色黧黑,稱為“水色”;或見兩目周圍有黑圈環繞,稱為“水環”;或見頭額、鼻柱、兩頰、下巴的皮裏肉外之處出現黑斑,稱為“水斑”。

(二)辨咳喘:可見幾種情況,或咳重而喘輕,或喘重而咳輕,或咳喘並重,甚則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則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金冷,陽虚津凝,成痰為飲。其痰涎色白質稀;或形如泡沫,落地為水;或吐痰為蛋清狀,觸舌覺涼。

(四)肺寒氣冷,水飲凝滯不化,故舌苔多見水滑,舌質一般變化不大。但若陽氣受損時,則可見舌質淡嫩,舌體胖大。

(五)辨脈象:寒飲之邪,其脈多見弦象,因弦主飲病。如果是表寒裏飲,則脈多為浮弦或見浮緊。若病久日深,寒飲內伏,其脈則多見沈。

(六)辨兼證:水飲內停,往往隨氣機運行而變動不居,出現許多兼證。如水寒阻氣,則兼噎;水寒犯胃,則兼嘔;水寒滯下,則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則兼腫;若外寒不解,太陽氣鬱,則兼發熱、頭痛等癥。

以上六個辨證環節,是正確使用小青龍湯的客觀標準,但六個環節,不必悉備,符合其中一兩個主證者,即可使用小青龍湯。

關於小青龍湯的加減用藥,仲景已有明訓,此不一一重復。根據劉老經驗,常在本方基礎上加茯苓、杏仁、射幹等藥,以增強療效。

小青龍湯雖為治寒飲咳喘的有效方劑,但畢竟發散力大,能上耗肺氣,下拔腎根。虚人誤服,可出現手足厥冷,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其面翕熱如醉狀等副作用。因此,本方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改用苓桂劑類以溫化寒飲。此即《金匱要畧》:“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

例2

孫××,女,46歲。

時值炎夏,夜開空調,當風取涼,因患咳嗽氣喘甚劇。西醫用進口抗肺炎之藥,而不見效;又延中醫治療亦不能止。馬君請劉老會診:脈浮弦、按之則大,舌質紅絳、苔則水滑,患者咳逆倚息,兩眉緊鎖,顯有心煩之象。辨為風寒束肺,鬱熱在裏,為外寒內飲,並有化熱之漸。為疏:

麻黄4g、桂枝6g、乾薑6g、細辛3g、五味子6g、白芍6g、炙甘草4g、半夏12g、生石膏20g。

此方僅服兩劑,則喘止人安,能伏枕而眠。

[按語]本方為《金匱》之“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之證。原方石膏為二兩,說明本方之石膏應為小劑量而不宜大也。劉老認為,本方具有寒熱兼顧之能,燥而不傷之優。凡小青龍湯的寒飲內留,日久鬱而化熱,而見煩躁或其它熱象,如脈滑口渴,或舌紅苔水者,用之即效。

例3

張××,男,18歲,學生。

患喘證頗劇,已有五、六日之久。詢其病因為與同學游北海公園失足落水,經救上岸則一身衣服盡濕,乃曬衣掛於树上,時值深秋,金風送冷,因而感寒。請醫診治,曾用發汗之藥,外感雖解,而變為喘息。擷肚聳肩,病情為劇。其父請中醫髙手服生石膏、杏仁、鮮枇杷葉、甜葶藶子等清肺利氣平喘之藥不效。經人介紹,專請劉老診治。切其脈滑數,舌苔薄黄。劉老曰:肺熱作喘,用生石膏清熱涼肺,本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黄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則石膏弗所能止。

乃於原方加麻黄4g,服一劑喘減,又服一劑而癒。

[按語]肺喘一證,從外邪論有寒熱之分;從內因而言則有虚實之不同。所以用麻杏甘膏湯,觀之似易,而用之實難也。

麻杏甘膏湯的病機是肺熱作喘,是肺金被熱所傷。肺之合皮也,熱則淖澤,迫津外滲,則見汗出;邪熱使肺之宣降失司,則膹鬱而喘;熱證必見陽脈,如大、浮、數、動、滑也;舌質亦必紅絳,而舌苔則必薄黄方為驗也。

本證汗出而不惡風,則與表證無關;而又不見煩渴,則與裏證無關。惟喘急一癥為肺氣所專司,故辨為肺熱作喘而無疑。

本方用麻黄配石膏,又大於一倍以上,則使麻黄宣肺止喘,石膏清熱涼肺而相得益彰,自無助熱傷津之弊。杏仁配麻黄,則宣中有降;甘草配石膏,則清中有補,且能緩急護心。此方如不用石膏而用芩、連苦寒沈降,則反礙肺氣之宣;如不用麻黄之輕宣辛開,即使石膏之清、杏仁之降,因無宣開之藥而無濟於事也。

麻黄治喘,寒熱咸宜。與乾薑、細辛、五味子相配則治寒喘;與石膏、桑皮配伍則治熱喘;與杏仁、苡米相配則治濕喘。除心、腎之虚喘必須禁用外,餘則無往而不利也。

例4

趙××,女,76歲。

患心臟病多年,最近續發咳喘,日輕夜重。面目浮腫、小便短少。迭經醫治,服藥無算,病終無起色。視其舌體胖、苔水滑;切其脈弦。辨為水寒射肺之證,以通陽去陰,利肺消腫法治之。

處方:

茯苓30g、桂枝12g、杏仁10g、炙甘草6g。

患者見藥僅四味,面露疑色。然服至五劑,即小便暢利,咳喘大減。又服五劑,則咳喘平,面目浮腫消退而病癒。

[按語]本方由《傷寒論》“苓桂术甘湯”演變而來,為苓桂术甘湯去白朮加杏仁而成,名為“苓桂杏甘湯”。有通降水氣,疏利肺氣之功能。臨牀用於治療“水氣上衝”,水寒射肺,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暢疏利三焦而出現的咳喘、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癥,效果堪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