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呂祖《百字碑》三真集注

 ipilipala 2017-11-26


張三丰註解

陸西星測疏

魏則之註解



李涵虛曰:呂祖抱度人洪願,而傳此《百字碑》;張祖抱度人大願,而注此《百字碑》,張祖之心,即呂祖之心也。故曰:純陽、三丰,乃神仙中耳目。西月跋。
魏則之曰:呂祖《百字碑》,丹經中最為簡約,而發揮丹道,已無餘蘊,學者應熟讀深思。


養氣忘言守



張三丰註:修行者,先須養氣。養氣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則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訣曰:緘舌靜,抱神定。


陸潛虛註:夫學道修真之子,進步入門,先須理會「性命」二字。性有性源,命有命蒂。性源要清淨,命蒂要堅固。命蒂固則元氣充,氣充而精自盈矣。性源清則元神定,神定而氣自靈矣。何謂命蒂?真息是也。何謂性源?心地是也。我師教人有法,開口便說養氣降心,而養氣降心,自有真訣,故曰「養氣忘言守」。「忘言守」,養氣之真訣也。五字之中,「忘」字、「守」字,要有下落。蓋忘言者,非緘閉其口而使之不言也。涵固精神,沉潛內守,情境兩忘,無心於言,而言自不出也。若存心緘默,固閉深藏,反成心病。守之雲者,守此氣也。守之者誰?神守之也。守於何處?《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者,神氣歸復之處,人之大中極也。《參同契》云:「閉塞其兌,養固靈株。」閉兌者,即忘言之義。靈株者,即神氣之根。蓋能常守於此,則心息相依,子母相見,神氣混融,打成一片,綿綿迤迤,久之而成大定。少焉靜極生動,真火燻蒸,金精吐華,沖關透頂,灌註上下,氣得其養,其妙用有如此者。《道德經》云: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要知人身中之氣,即天地之沖氣也。爾其升降闔辟,常與天地之氣相為流通。醫書謂此氣周流人身,隨呼吸以往來,晝夜八百一十丈。一呼一吸為一息,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而息息各歸於其根。《莊子》云:「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以踵者,心息相依,歸乎其根也。古仙有云:「昔日逢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忘言守中,非凝神入氣穴而何?此之謂歸根,此之謂覆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端在於此。夫養氣之訣,既已直露於前,故此下復說降心之訣。


魏則之註:養氣為一事,而須忘言、忘守。忘言者,塞兌也;忘守者,不守之守也,是應知而不守。若「守」字看重,真去守竅、守氣,即不合矣,故曰「忘守」。言、守俱忘,方能養氣也。忘言不動,忘守清淨,亦即「勿忘勿助」之意。氣與神相因而至,所以不說須以神守。蓋歸竅即守也,不必別有所守。神居之地有三,天谷、應谷、靈谷是也。天谷,即泥丸;應谷,即絳宮,有感即應,是為應谷;靈谷,即穀道,亦即陰蹻一竅是也。歸於天谷,靜而不動;歸於應谷,可以外馳;歸於靈谷,即事潛藏矣。元神返天谷,識神歸靈谷,即潛藏而歸於無矣。應谷者,內外相應,與氣相合之地也,是為絳宮。修道者,應在應谷下手也。


降心為不為。



張三丰註:凡人之心,動盪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靜,貴乎制伏兩眼。眼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體,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訣云: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息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


陸潛虛註:蓋降心者,降伏妄心,非真心也。夫人之一心,本來無二,但以迷覺而分真妄。《金剛經》云:「雲何降伏其心?」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既有欲矣,則情隨境轉,真以妄迷,紛然而起欲作之心。故《道德經》云:「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今夫眾人皆欲為,而我獨鎮之以不為,則妄念息而此心將自降矣。妄本無體,皆因真心迷惑而然,今而不為則必有以真見。夫一切有為之法,皆如夢幻泡影,虛妄不常,是以忘機絕慮,將此希求貪著之心,裂教粉碎。是謂「以真銷妄」,妄盡真存,正覺現前,方名見性。如此則言不期忘而自忘,守不期固而自固,是知了命之宗關於性地。我師十字之中,千古內煉之丹訣,無出於此。直至採藥行火、抱元守一,徹始徹終,無過此訣,妙哉!妙哉!


魏則之註:「降心」者,「降伏其心」之謂也。泯去識神,是為降伏其心。「為而不為」者,以無為為有為,於有意、無意之間為而不為,以降伏其心。蓋僅為即著有,不為即落空。為而不為,即是一意不散,一念不起,亦即「綿綿若存」、「勿忘勿助」之意也。降心到此,因而生動靜工夫矣。


動靜知宗祖,



張三丰註:動靜者,一陰一陽也。宗祖者,生身之處也。修行人,當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卦,五行四象,聚會之處,乃天地未判之先,一點靈光而成,即太極也。心之下,腎之上,彷彿之內,念頭無息,所起之處,即是宗祖。所謂動靜者,調和真氣,安理真元也。蓋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闔戶之謂坤、辟戶之謂乾。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一闔一辟,一動一靜,貴乎心意不動,任其真息往來,綿綿若存。調息至無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陸潛虛註:上言養氣降心,靜守內煉,乃無為之道。復恐世人不知此外復有有作之基,乃高真上仙以術延命之事,故吃緊提出「動靜」二字,要人知宗認祖。蓋金丹之道,無為為體,有為為用,動中采,靜中煉,二者不可偏廢。故知動而不知靜,則基址不立,而無積精累氣之功;知靜而不知動,則天機不合,而失臨爐採藥之旨。要之,動其宗也,靜其祖也。祖者性祖,靜則得之;宗者命宗,非動不立也。知性祖,故修定於離宮;知命宗,故求玄於水府。如是雙修,方為究竟。


魏則之註:「祖」者,乾元祖炁,在人為性;「宗」者,坤元元氣,在人為命。祖為元神,宗即元氣,兩者同出異名,分而為鉛汞,但汞實在氣中也。祖為先天太極之理炁,宗則父母精神凝合而生出之一氣也。後天身上之宗祖,祖是元神,宗為有情識之命根,亦即外來之氣也。宗祖全在動靜上分,動知宗,而靜知祖,知即「活子」、「活午」時也。身心兩靜,元神出現,即性也、祖也;靜極而動,空中生陽,收歸身上即命也、宗也。動極而靜,靜極又生動,循環轉輾,週而復始。靜為神,動為氣,神氣相合,方知動靜。靜極而動,一陽來復,元氣到身,即須進陽火;動極而靜,一陰來姤,涼液下降,即須退陰符。而知動、知靜,即是知宗、知祖;有此二者,方成人道,而可進修仙道。其進修途程,即在「知」字之中。蓋此中有息息歸根、心息相依之理在內也。


無事更尋誰。



張三丰註:若能養氣忘言守,降伏身心,神歸炁穴,意注規中,混融一炁,如雞抱卵,如龍養珠,念茲在茲,須臾不離。日久工深,自然現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靈明莫測,即此是也。


陸潛虛註:然方其無事之時,忘言默守,屏事息機,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泰然大定,斯已矣。更俟尋誰?何以學道之人,尋鉛覓地,結侶求財,種種外求,席不暇暖,此中正好參詳,方見良工心苦。我師說到此地,已將肝膽照人,分明指出修行門徑。奈何世人不能領悟,直將容易讀過,良可惜哉!


魏則之註:僅僅上文三句,而修道之要,已發揮無餘蘊矣。照此行功,即可轉凡成聖,無事他求也。若以為不足,而更尋他道,即是「外道」矣。以不守之守養氣,以不為之為養心。動者,氣也。靜者,神也。養氣、養心,方知動靜有宗、有祖。備言火候,大道簡易,本無他事也。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張三丰註: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於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靜,元神凝結。訣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陸潛虛註:何謂真常?性祖是也。何以明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會有變滅而不能久。故佛經云:萬法無性。惟此一真法界,方為實相,故曰真常。然所謂真常者,非與物即,非與物離,要在能靜能應、常應常靜,而常不迷。能不迷則應物無跡,而真性見矣。是謂煉己純熟,而有為之道,始可行也。二「要」字,上不要斷滅,下不要著相,皆吃緊醒人之辭。


魏則之註:此道為「真常」之道,能養心養氣,即得「真常」,而保其元神、元氣矣。然一面仍須應物,能擴然大公,物來順應,事事物物,順其理而應之,即是「應物不迷」也。物中有六根、六塵,內而六根,外而六塵。根塵相接之時,應即物付物,而不為所眩惑。譬如見財物、女色等等,能處之有道,而不為所誘惑。是即能保其元神、元氣而不失,即是真常之道也。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張三丰註: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樂,愛惡欲憎,變態無常,但有觸動,便生妄想,難以靜性。必要有真懲忿,則火降;真寡慾,則水升。身不動,名曰煉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心不動,名曰煉氣,煉氣則龍吟,元氣存守。念不動,名曰煉神,煉神則二氣交,三元混,元氣自回矣。三元者,精、氣、神也;二氣者,陰陽也。修行人應物不迷,則元神自歸,本性自住矣。性住則身中先天之氣自回,覆命歸根,有何難哉!訣曰:迴光返照,一心中存,內想不出,外想不入。


陸潛虛註:對境忘情,方雲大定,故曰「不迷性自住」。性住,則己汞住矣。己汞既住,方可求鉛,故曰「性住氣自回」。回者,來歸之義。《契》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曰「歸」、曰「還」,「回」之義備矣。


魏則之註:不迷於物,性自能住。性住天谷,而為天谷元神,自能「明心見性」矣。元神既住,則真息自回。「回」字兩口,有「口對口、竅對竅」之意也。性命二者,本不可分。學者能煉性堅固,元神為其主宰,而得自然神覺,則命功亦隨性功而進步。凡息變為真息,而玄關成象矣。蓋元神與真息相依,神定氣住,即息息歸根。《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踵,其息深深,若存若亡。」此即性住氣回時之情狀也。


[ 本帖最後由 shengkq 於 2017-11-25 08:58 PM 編輯 ]
博 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gkeqi
公眾號圓嶠仙島
shengkq999
shengkq

總版主

Rank: 8Rank: 8

UID
帖子
1310 
精華
1 
威望
127  
金幣
2022  
閱讀權限
150 
在線時間
4016 小時 
註冊時間
2005-11-1 
最後登錄
2017-11-25 

Medal No.1 Medal No.2 Medal No.3 Medal No.4 Medal No.5

2# 發表於 2017-11-25 08:56 PM  只看該作者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張三丰註: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氣自回,將見二炁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於丹鼎,忽覺腎中一縷熱氣,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絪縕,結成丹質,而炁穴中水火相交,循環不已,則神馭炁、炁留形,不必雜術自長生。訣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直至丹田氣滿,結成刀圭也。


陸潛虛註:氣自外回,丹從中結。壺中者,大丹凝結之處也。坎離者,陰陽互藏之卦象,鉛汞、水火之異名。丹法以烏兔為藥材,必須取坎填離,以鉛投汞。二者勻平配合,混入中宮,然後龍吟虎嘯,而產玄珠於正位。其言自住、自回、自結者,要皆自然之妙用,所謂有為中之無為。一有安排佈置,則涉於邪偽之私,而去道遠矣。


魏則之註:性住氣回,則一神一氣,自結合而成丹。蓋元神、元氣,真性、真息,相依相抱。神馳外,氣亦馳外;性歸根,氣自歸根,故曰「盡性以至於命」。佛書專說性理而不及命,及以性功既到,命功自隨,為自然之結果,而可必得者也。上兩句及本句之三「自」字,即透此中消息之語,學者可以知所用力矣。「壺中」,即狀如蓬壺之一竅,亦即丹鼎之意。水火既濟,坎離相配,此結丹之現象也。既已性住氣回,自然於鼎中結丹矣。坎,月也;離,日也。日月相配,而成「丹」字也。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張三丰註:功夫到此,神不外馳,氣不外洩,神歸炁穴,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則真息自住,百脈自停,日月停景,璇璣不行,太極靜而生動,陽產於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點靈光,如黍米之大,即藥生消息也。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現也。天根現,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則其炁如火,逼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湧躍,即「天風姤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點我離中靈汞,結成聖相之體,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煉之,丹自結矣。


陸潛虛註:此十字者,妙不可言。蓋陰陽反覆,乃作丹之大旨;普化雷聲,乃作丹之秘訣。所謂天機閟密,正在於此。夫神仙丹法,皆以陰陽反覆而成。故以藥材而言,則陰中用陽,陽中用陰,此陰陽之反覆一也;以交媾而言,則女居日位,男配蟾宮,此陰陽之反覆二也;以合丹而言,則舉水以滅火,以金而伐木,此陰陽之反覆三也。如此顛倒異常,大類可見。至其天機玄妙,則在「普化」句中。邵子之詩有云:「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識得無中含有意,許君親見伏羲來。」蓋地中有雷,於卦為復。一陽來復,所謂爻動之時,身中冬至,正好尋鉛,得訣修之,則大地山河皆成七寶,故雲「普化」。言一聲者,重始炁也。此中別有單符單訣,貴在師傳,學人更當潔己虛心,以期際遇可也。

魏則之註:配合坎離,即是取坎填離。取坎中之一陽,返之於離,以復其乾健之體;降離中之一陰,還之於坎,以復其純坤之象,此即陰陽反覆之事也。修道作用,全在反覆陰陽。人生自破體以後,陰日盛而陽日衰,陽盡即死。此即順而行之,有生、有死也。修道者反之,自還虛、築基、煉己,以至小周天、大周天,其作用全在採取空中之真陽,返還於吾身,以煉化吾身之濁陰,所謂「逆而修之,成仙成佛」是也。故「反覆陰陽」一語,已將作丹之全體大用,包括無遺矣。然欲行此道,其下手應候「地雷復」之時。《易‧復卦》之詞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當天心發現,活子時到,應聚火載金,駕動河車,以行周天。由小周天至大周天,其道同也,必候「一陽來復」,子時到來,方可下手,做返還煉化之功。呂祖曰:「地雷震動山頭雨,待洗濯黃芽出土。」此時陽火陰符,周流上下,無中生有,由有返無,升降進退,而陰盡陽純,化為一炁之陽氣,此即黃芽出土時也。學者得訣修之,則雖草野愚氓,亦可超凡入聖,脫胎而仙。《易》曰:「帝出乎震」,震木為東三之祖性,「先天而天弗違」,故曰「普化一聲雷」也。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張三丰註:到此地位,藥即得矣。二氣結刀圭,關竅開通,火降水升,一炁周流,從太極中,動天根,過玄谷關,升二十四椎骨節,至天谷關,月窟陰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樓,無休無息,名曰「甘露灑須彌」。訣曰:甘露滿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結元氣以養之。

陸潛虛註:此十字,言氣回之征驗。蓋先天之炁,生於爻動之期,此時運劍追來,度鵲橋,貫尾閭,循督脈,而上通於泥丸。但覺油然滃然,如白雲之朝於頂上者,頃之化為玉漿,味如甘露,灑於須彌,降於重樓,入於中宮,所謂「氣回丹結」,其象如此。須彌,山名。佛語須彌,此雲妙高,即頂上之義。《紫庭經》云:「采之服之未片餉,一道白脈衝泥丸。化為玉漿流入口,香甜清爽遍舌端。」意蓋本此。

魏則之註:「白雲朝頂上」者,大藥成熟,一陽來復,陽炁緣督上升,到於乾頂。此即《悟真篇》所謂:「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也。「甘露灑須彌」者,陽氣到頂,一陰來姤,化為涼液,由頂下降,如一滴甘露,經重樓而歸黃庭。此為服食而得丹,大周天之事也。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張三丰註:養氣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嚥,謂之長生酒。訣曰: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陸潛虛註:氣化為水,甘美莫加,故玉液瓊漿,隨宜立號。《悟真篇》云:「長男乍飲西方酒」,此長生酒也;「雪山一味好醍醐」,此長生酒也;「壺內旋斟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此長生酒也。是皆己所獨得,無人與共,故曰「自飲」。逍遙,快樂自得之義。夫此酒既不能與人共,此樂又能與人知耶?

魏則之註:甘露入口,香味異常,服食得丹,而能長生久視,故曰「長生酒」也。《悟真篇》曰「長男乍飲西方酒」。《無根樹》曰:「醍醐酒,返魂漿,起死回生是藥王」,即此是也。此為自釀自飲之長生酒,非能與他人共之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甘露服下,遍體清涼,心中快樂,無可比擬,儒家謂「真樂」,顏子之「不改」者是也。此樂只我自知,亦唯我本性虛明與太虛同體,逍遙自在,實有非語言可以形容者也。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張三丰註:功夫到此,耳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如晚鴉來棲之狀,心田開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經書,默悟前生根本,預知未來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視萬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實有也。吾行實到此際,若有虛言以誤後學,天必誅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譴。非與師遇,此事難知。

陸潛虛註:《太上日用經》云:「無弦之曲,不言而自聲,不鼓而自鳴。」蓋丹在身中,太和充溢,是以目有神光,耳有靈響,口有甘津,鼻有異香,理所必至,無足異者。吾師意在簡文,聊舉其一,即其餘可推也。

魏則之註:此二句總結言之。最初下手,自還虛始,吹無孔之笛,聽無弦之曲,而「性自住」,「氣自回」,「丹自結」。三「自」字,便是「潛通」。末後「還虛」之一著,又以我之虛空,通天地之虛空,久久行持,自然粉碎虛空。人但見我無為,而不知我已參贊天地之化育,故曰「潛通造化機」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張三丰註:自「養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訣,工夫無半點虛偽,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洩,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陸潛虛註:吾師百字靈文,乃千聖登真之梯筏,學人誰不知誦,求其融會貫通,以得夫立言之意者,蓋亦鮮矣。星譾劣不文,蒙師提挈有年,金丹大道,嘗竊與聞。考之此篇,若合符節,乃敢僭為測疏,作濟度之津梁,開時人之眼目。極知狂誕,無所逃罪,然使好道之倫,玩索而有得焉,庶幾不負吾師之教乎!

魏則之註:此章僅僅二十句而已,依次說盡修道之功夫矣。照此下功,則上天有梯,可循序而至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