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他为何落得凄惨结局?

 思明居士 2017-11-26

前秦皇帝苻坚,作家柏杨认为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大帝的五人之一,其他四位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清康熙。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他为何落得凄惨结局?

然而,既有大帝之才,又有一流的将相辅佐,苻坚却没有走到最后的成功。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是因为苻坚所组建、领导和管理的队伍出了问题。

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他为何落得凄惨结局?

苻坚画像

淝水之战,是苻坚的人生分水岭。淝水之战前,苻坚屡战屡胜,大业有成,是因为用对了人;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败再败,遗恨千古,是因为看错了人。

苻坚年轻时就极爱才,令各地官员保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方面的人才,选拔重用了一批包括汉族贤能在内的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王猛正是在苻坚的感召下,跻身前秦朝堂,辅佐苻坚平四夷、修内政。十几年的时间,前秦就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他为何落得凄惨结局?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但是那时候的前秦还很不稳定,多年征战,经济不好,内部民族问题也很多。归顺的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数十人,原本都是敌国政要,投奔前秦不过是权宜之计,其实内心一直在等待机会,以图东山再起。

再看东晋,鱼米丰实,上下和合,且占据地势之利,有长江天堑作防护。所以,王猛直到临死还在劝告苻坚,不要急着打东晋,而是应该先与东晋睦邻友好,在内部则逐步把隐患清除,稳定江山。

然而苻坚由于胜仗连连变得骄矜自大,置王猛及众大臣的谏阻于不顾,于公元383年发起了意在灭晋的淝水之战,结果却铩羽而归。

战败之后,一直在等待机会的慕容垂率先发难,其族人皆拥兵呼应先前那些部族酋豪、亲信旧臣纷纷也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最终,苻坚死于他所信任的姚苌之手。司马光总结说:“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

既有秦皇汉武之才,又有贤相猛将辅佐,他为何落得凄惨结局?

淝水之战

人们总是在追逐强大,但很多失败,恰恰是对强大的过度追求造成的。弱冠即位,在短时间内成功统一北方的苻坚,最终倒在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上。

骄傲是人类的通病,而缺乏自省尤其致命。所以,创业路上,人生路上,我们必须适时地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看一看前人的故事,映照自身,明了当前的局势和目标后,再往前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