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务情报的“下沉式”生存与发展 | 企业情报

 yanyahoo 2017-11-26
2017-09-25 朱盛镭 竞争情报杂志

为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竞争情报》搭建网上服务平台,提供相关论文检索、稿件查询、审稿情况、沙龙活动报名等服务。

摘要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研究员关于“其他各行各业需要的情报谁来提供?”的发问,引起社会反响。为呼应“陈超之问”而提出的“业务情报”,其概念是在商业情报概念基础上再定义,其应用范畴覆盖并“下沉”到企业的各战略单元和各细分业务领域。对“业务情报”“下沉式”生存的方略、特点和工作内涵作了分析,并对 “业务情报”管理与发展进行探索。

业务情报的“下沉式”生存与发展


作 者 : 朱盛镭

本文将刊载于《竞争情报》2017第六期


引言

60多年来发展情况是,我国情报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与合作远远不够,现实给人的感觉是“两者渐行渐远”。正如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研究员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难道仅有科技情报吗?其他各行各业需要的情报谁来提供?情报事业和产业如何划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真正解决。(阅读原文:谈谈情报学研究与情报工作)[1] 陈超之问,切入时弊,发聋振聩,引起情报界与产业界热烈反响。是的,“其他各行各业需要的情报谁来提供?”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 “水面涟漪”,终于让一个长期潜游于情报“池底”且规模庞大的“寄生”行业——“业务情报”业渐渐地露出水面。

“业务情报”应用其实由来已久,只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以相类似的商业情报(Business Intelligence)或BI本文不涉及 BI另一种意思——商务智能,它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软件),用来将企业中现有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提出决策依据。等词汇来作替代,它更是被竞争情报(CI)的强势话语湮没而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前台。商业情报BI的概念实际上比竞争情报CI的内涵要广,它的研究对象可以延伸到整个行业和市场,以生态链的思维看待存在的各路玩家,即通常所说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可能是竞争对手,也可能是客户和供应商,也可能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行业的管理者,只要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参合、忙活,我们就不应该忽视。[2]

本文提出的“业务情报(Professional Work Intelligence)”是在呼应“陈超之问”的同时,针对企业情报组织及其职能变化和工作内涵变化所作的深度思考,其概念是在上述的商业情报概念基础上进行的再定义。“业务情报”的“下沉式”生存与发展已成为我国企业竞争情报的现实与走势,因此,有必要为此提出议题并进行研讨和探索。

“业务情报”的“下沉式”生存

企业传统竞争情报组织机构模式包括重点式、集中式、分散式和独立式等。[3]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竞争情报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情报组织正向“组织情报”方向转型[4]。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企业开展全员竞争情报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与部分竞争情报理论所述的趋上取向恰恰相反,正在嬗变过程中的大型企业情报组织职能倾向“下沉式”的生存方略。企业情报职能的这种“下沉式”生存(一般“下沉一级”),既符合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企业组织的管理变革要求,也适应不确定变局下企业“组织情报”的生态嬗变。

伴随情报职能寻求“下沉式”生存的同时,企业的“业务情报”应用而生,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和大量中小型企业,长期开展的就是基于业务流程和内涵的“业务情报”。同时,还应该承认这个的事实:一些大型企业所属的各业务部门,除了汲取本单位情报部门的情报资源外,他们在业务运行中也经常独立开展“业务情报”,或将“业务情报”应用于部门的业务推进和外围拓展。另外,现代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丰裕程度,也让“业务情报”得以发展成为可能。因此,企业“业务情报”的应用而生,既可称是情报界自身“文化资源”的再挖掘与再清理,也可称是情报学研究“灯下黑”的事物得以发扬光大。

“业务情报”是组织情报推进中的必然产物。企业的情报业务逐渐“下沉”为“业务情报”工作,表现为它以企业各战略单元为依托,每一个战略单元既是企业业务链条的一环,又是情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充分应用情报,同时将情报传递到决策层。过去,企业业务运作有时好比“前排的蒙眼开车,后排的瞭望指挥”, 而“业务情报”的开展,有效解决了业务部门“管得着,看不见”,而情报部门却“看得见,管不着”的管理矛盾。尤其重要的是,“业务情报”的“下沉式”生存,更让企业情报职能充分享用部门业务运行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经费资源,进入得天独厚的情报业态“生物圈”。正可谓,“下沉一级”天地宽!

“业务情报”的定义

过去,“业务情报”可能是业务人员的潜意识行为。随着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业务人员为适应新形势,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情报新方法和新工具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许多专业人员经过情报学在职研究生学习或工程硕士、MBA等课程学习,殊途同归地也掌握了情报分析工具和方法。因此,“业务情报”的浮现且受关注,是企业情报发展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综合效应。

“业务情报”的主体是具备情报意识并掌握一定情报方法的专业知识团队。以业务知识视角进行分析为主的“业务情报”运行,体现为知识性、组织性、隐蔽性、自发性、持续性、针对性和价值提升。

“业务情报”除了关注和研究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等问题外,它的研究对象延伸到整个产业和市场以及相关行业的知识领域。“业务情报”以产业生态链的思维关注和研究存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可能是竞争对手,可能是合作伙伴、用户、消费者和供应商,可能是行业游戏规则制定者、行业的管理者,也可能是行业技术替代者和潜在关联者。

因此,“业务情报”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情报(Business Intelligence)、技术情报(CTI)、市场情报(MI)等,还拓展到业务部门具体职能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如消费者情报、设计(造型)情报、生产情报、分销商情报、专利情报、标准情报、战略情报、规划情报、公关(舆情)情报、供应商情报、人力资源情报、财务情报、专家情报、竞合情报、相关产业情报、海外市场情报、竞业调查、对标分析、市场预测、技术预见、大数据调研、TC(技术传播)写作等业务知识与情报。因此,与其说“业务情报”是Business Intelligence、CTI、MI……,不如更切确地说,它是“下沉”并融入(寄生)于企业每一个战略单元或各细分业务链环节的“X”I。

“业务情报” 与情报业务的区别

过去,情报业务一词往往是传统情报人员工作口头禅。而现在,“业务情报”的新概念对他们是新的挑战。情报业务和“业务情报”的区别如下:

情报业务和“业务情报”是前后词汇互换组成的互为偏正式结构的两个词语。情报业务和“业务情报”的基本共同点都是以情报学为理论和核心。两者的不同点是:情报业务的“情报”无稳定或具体的业务依靠(一般以临时下达任务、受托任务或嵌入式服务居多),缺乏可持续的情报业务来源,也缺乏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实战对手;而“业务情报”的“情报”下沉(寄生)到业务部门,因有战略单元或长期项目的业务支撑,其生存发展就如鱼得水,即情报价值链融入了业务的流程和内涵,同时业务推进也为情报价值提供了价值使用平台。

也可用语法分析方法来区别两者:情报业务的“情报”是修饰名词“业务”的,说明“情报”的业态和组织的属性;而“业务情报”中的“情报”受定语“业务”限制,强调不是空泛的情报,而是具体业务部门或业务链环节所规定的情报。为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区别,不妨再对情报业务和“业务情报”作一点技术处理,分别加一个“要”字,即前者变成“情报要业务”,这就一定程度上显露情报的被动性、空泛型和不稳定性;而后者变成“业务要情报”,这就凸显情报在企业战略、经营、生产和研发等各管理业务中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即反映情报在业务中地位和价值的提升。

“业务情报”的内涵

在“组织情报”体系下的“业务情报”开展中,把竞争情报价值链与企业业务流程整合起来,有利于企业适应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即情报工作内涵与业务工作内涵完全融合并实现一体化运作;情报人员与专业人员工作内容与价值观也逐步趋同,“业务情报”成为一项重要的“隐蔽工程“。

再具体一点说,企业开展“业务情报”就是要把情报推进中的情报规划、情报搜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产品等价值链与业务流程(业务链)和知识融合一体,以提升部门业务工作的质量和价值。以营销情报为例,通过实现竞争情报与企业营销业务流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分析市场营销机会,选择目标市场,制定最佳的市场营销组合,也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市场环境监视、市场预警和市场反馈等多种功能,达到改进营销业务工作和获得更大竞争优势的目的。[5]

过去往往由上级部门授权情报部门开展专项信息收集和分析,其间专职情报人员工作开展,或是揣摩领导意向按图索骥,或是根据虚拟团队的清单捕风捉影地堆积信息。而“业务情报”则与之完全不同。在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统筹下,“业务情报”融入于各细分业务流程或各细分业务链环节,用业务知识的语言精炼地表达情报战略思想和竞合环境,并屏蔽以往“过度情报”多余的“噪声”,让隐含情报思维的业务项目运行与企业决策层战略规划要求高度吻合。

“业务情报”的管理与发展

要做好“业务情报”,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推进企业“业务情报”关键在于人。要求业务部门团队建立“情报 ”的工作思维,各类人员相互学习,提高获取情报的能力、情报共享的水平和业务决策支持的能力。要求原情报人员改变观念和心智,放低身段,以谦卑的态度投入部门业务工作,并在学习业务知识、向业务专家身份嬗变过程中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事实上,有情报分析能力的员工加入业务部门后,其职位往往晋升很快);同时要改变思路,将以往的情报信息的灌输(授“鱼”)变为情报方法的传授(授“渔”)。“业务情报”运作人员的趋同化可形象描述为:企业的原情报人员学习成为行业专家,对战略业务驾轻就熟,对产品技术游刃有余;而业务人员学习成为情报专家,对情报手段通达谙练,对竞争信息熟路轻辙。

要做好“业务情报”流程管理。推进“业务情报”并不是让情报随人的潜意识而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而是通过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例如“节点式”管理模式,将业务开展的复杂环境和情报工作的千头万绪进行全面透彻的梳理,将“业务情报”与业务工作进行合理分层分重点关联,并落实到每个业务人员,通过有效的工作考核,使“业务情报”得以具体落实。

开展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情报”。知识是“业务情报”的主要研究对象。 基于此,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模式势必会沁入“业务情报”过程之中。通过知识与情报的融合,使“业务情报”过程不仅仅涉及到知识这一研究对象,而且情报外延更广,人脉与信息资源更丰富,从而形成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情报”良性发展生态。

建立“业务情报”信息门户平台。企业信息门户在信息发布的高效和便捷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将存储在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转换为可用的情报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方式传递而提高共享效率。 每一个知识业务部门和知识员工在分享情报信息的同时,也必须提供部门或个人的知识与情报,使得公司部门内部之间及其与决策层之间的知识与情报流动更加畅通,进而达到“业务情报”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服务的效果。

结语

企业“业务情报”业的崛起,对社会情报各界带来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例如,企业“业务情报”的发展更需要各类细分领域专业的咨询公司为他们提供特殊产品和服务;情报协会与学会需要吸引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而不应强调情报学术和学科的纯洁性;大学的情报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企业各类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等。

“业务情报”应用而生,为企业情报职能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实践和探索中也需要对它再定位和再开发。“情报人”要抛弃了一些不现实的幻想(例如,总想占据决策支持核心地位)和“阿Q”精神(例如,总惦记曾服务过某最高领导),同时也要克服“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总而言之,企业“业务情报”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让“业务情报”职能“下沉”并融入(寄生)于各战略单元或业务链环节中茁壮地生长(诗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让原有人员忘掉“情报人”的身份而浴火重生(诗曰:化作春泥更护花)。

“业务情报”的发展由来已久,已成为企业情报的现实与发展走势。“业务情报”的提出与探讨,既是对“陈超之问”的呼应,也为企业情报组织或情报人员开辟了新的职能和职业发展空间。“业务情报”可称“X”CI。“业务情报”用其业务语言精炼地表达情报战略思想和竞合环境,其工作主体是具备情报意识并掌握一定情报方法的专业知识团队。在“业务情报”的开展中,要对其特点和工作内涵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要求原情报人员改变观念和心智,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并向业务专家身份嬗变。还需要企业不断研究 “业务情报”的管理模式。呼吁全国企业界、情报学界和情报业界共同对“业务情报”议题开展学术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超.谈谈情报学研究与情报工作[J].竞争情报.2017(04)

[2] 耿人健.商业情报工作是不是间谍?[J].竞争情报.2015(02)

[3] 陈峰.竞争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案例[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50

[4] 朱盛镭,吴文瀚,吕斌.嬗变与重构:从情报组织转向“组织情报”[J].竞争情报.2015(04)

[5] 陈劲,盛小平.竞争情报与营销业务流程的整合模型与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3(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