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龙冢考

 静远斋001 2017-11-26

    盘龙冢——邙山上典型的村名,其目前自然情况如下:由两个自然村:盘龙冢、金家沟组成,共六个生产队。人口大约一千五百余。

    吾自幼便生活在该村,至18岁外出上大学,记得小时候很多人,特别是孟津人管我们村叫做“破陵冢”,当时问大人为什么叫破陵冢,这三个字该怎么写,是哪三个字,大人们回答说是盘龙冢被乡下人叫转了,叫做破陵冢,所以当时一听人叫破陵冢便觉得此人肯定文化程度不高。而今考证则正好相反,村名原应为破陵冢,叫转了叫成了盘龙冢,下面我将细细道来。

    该村村名无疑源于村北之大冢,首先看一下这个大冢目前的状况:坐北朝南,呈一倒写的“凹”字,也就是凹口朝南,也可以说像个罗圈椅子。东西直径约60米,南北约50米(自我估计,不是很准确)。若村名为盘龙冢,则该冢应为皇帝的陵墓,否则怎能称为龙冢,那么这是哪位皇帝的陵寝?官方在该冢东南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碑上称该冢为汉安帝陵,即东汉安帝刘祜的恭陵。该说盖出自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但目前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学研究,认为孟津东山头村东南的玉冢为安帝恭陵的可能性很大。那么盘龙冢村的大冢是谁的陵墓呢?

    首先,盘龙冢位于三十里铺东汉皇陵区与官庄村北魏皇陵区之间,经线距离差不多,纬度稍南。位于廛河东岸,现洛阳老城城北。出城后至此海拔陡然上升。此处居邙山之阳,廛水之东,南可望伊阙,晴日可目视洛水缓缓淌过(解放前无高楼之时),实为万年之吉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盘龙冢周围以北魏墓葬为多。其中有北魏清河王元怿(孝文皇帝第四子)墓(即青菜冢),常山王元邵(元怿第二子)墓,南平王元玮墓,元千(左有王字旁)墓,北魏王僧男,王遗女墓,刘华仁墓,冯迎男墓,公孙徛(应为反犬旁)墓,刘阿素墓。根据出土墓葬的情况,这里应该是北魏的皇陵区。元玮墓志记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公孙徛墓志记迁葬于终宁陵,王僧男、王遗女墓志均记瘗于终宁陵之北阿。目前元怿、元邵、元玮、元千墓均在冢南,而王僧男、王遗女、刘华仁、冯迎男、公孙徛墓均在冢北。景陵位置已定。那么这附近的终宁陵应该就是盘龙冢村北的大冢,正好位于出土王僧男、王遗女墓志的南石山、小梁村南,并且是这一带唯一的大冢。也与史书记载的终宁陵位于长陵东南的方位符合。

    那么这个冢的封土为什么不像其他的北魏皇陵一样呈圆形而是呈倒写的‘凹‘字形呢,首先我们看看终宁陵的相关资料:终宁陵是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高照容的墓。北魏文昭皇后,名高照容,高丽人,生于东裔。因为高丽国中局势动乱,全家迁入北魏。高照容艳丽过人,冯太后见了也惊艳,遂收之入宫。高照容为孝文帝生了两男一女,即宣武帝元恪、广平王元怀、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6年,高照容死在前往洛阳的路上。先葬在长陵东南,陵制卑局,因就起山陵,号终宁陵。置邑户五百家。明帝时,更上尊号太后,以同汉、晋之典,正姑妇之礼,庙号如旧文昭。迁灵榇于长陵兆内西北六十步。初,开终宁陵数丈,于梓宫上获大蛇,长丈余,黑色,头有王字,蛰而不动;灵榇既迁,还置蛇旧处。这也就是终宁陵如今成凹字形的原因了。《隋书》和《旧唐书》等文献记载的“破陵”,也就是这个因迁葬而挖开的陵墓了。因此我说村名应叫破陵冢,叫转了叫成了盘龙冢的原因了。

    至于为什么附近这么多北魏墓葬,只有王僧男、王遗女、公孙徛墓志记葬于终宁陵域内,更甚至元玮墓志记葬于景陵东山之阳呢。我是这么猜测的:王僧男、王遗女、公孙徛均为宫内女官,可以以皇后的陵寝为坐标记录方位,而元玮等皇族男性成员应以帝王陵为坐标记录方位。或者因为519年高皇后已迁葬,所以其后525年元怿、528年元邵、元玮葬时未以其陵为坐标。而王僧男,王遗女等葬时(公元521年)高皇后刚刚迁葬,所以以其陵为标记。但公孙徛葬时已经526年仍记葬于终宁陵域内是个矛盾。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本人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终宁陵周围葬的宫中女官比较多,我查到的资料中有7人之多,那么终宁陵周围是不是一个专门的女官的葬区还有待发掘。盘龙冢考

这就是在google地图上看到的终宁陵:呈马蹄铁状,坐北朝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