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德之子庞会复仇,灭绝关羽后裔的说法为什么不可信?

 彭允好 2020-09-22


东汉名将关羽有没有后裔?网上及民间一直都有争论。认同并笃信关羽有后裔者自不必说,质疑者则往往拿出《三国志关羽传》的裴松之注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作为主要依据。

这个依据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是否能表明关羽就此断了后裔呢?我今天试着为之作一剖析:

首先根据目前所知的古代文献,“庞会复仇,杀尽关羽后人全家,且不论是关羽之孙关彝全家,还是关彝之某个后人全家”,这段记述只记载于王隐所书的《蜀记》中,陈寿的《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被称为“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的《华阳国志》没有记载,其他的史书也均无记载。

中国史学传统上有“孤证不引”的规范,所谓“孤证不立,偏难概全”,孤证立论乃史家之大忌,郭沫若《史学论集》中说:“孤证单行,难以置信”。此为其一。

其二《蜀记》的作者是东晋史学家王隐。《晋书王隐传》中曾这样评价王隐:“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王隐之作也。”

之前注引相呼应的,是《三国志庞德传》:“(庞德)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的篇末,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於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在这里,裴松之对王隐关于庞会“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的记载进行了驳斥,认为“此王隐之虚说也。”虚说就是毫无根据的谎言。《蜀记》作者王隐是否“古之良史”?两段记述是否都可信?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为何裴松之没有对庞会“尽灭关氏家”提出质疑或辨析?是不是就代表裴松之认同这段记载呢?

这恰恰反映了裴松之作为一名良史的严谨认真和责任心。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称:“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这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补注的基本原则:补缺、备异、惩妄、论辩。裴松之为了注释《三国志》,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裴松之广采博引,丰富原书的内容,只是为了增广事实,其中许多不能判断为事实的素材,也一并收录进来,为读者做参考。

所以裴松之没有对庞会“尽灭关氏家”提出质疑或辨析,不代表就是认同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只是“罔不毕取以补其阙,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而已。

其四、中国古代修史最讲究严谨细致认真,无论是官史还是私史,史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有着特定的意义。《蜀记》中所言“尽灭关氏家”,这个“家”字覆盖面有多大,便值得商榷。

“家”是会意字,本义为居所。《说文》云:“家,居也。”《正志通》云:“居其地曰家。”《诗·周南·桃夭》注云:“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家”是社会最小的单元。《孟子·梁惠王上》云:“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并有注云:“有夫有妇,然后为家。”所以“家”往往是指以夫妇为中心,大小若干口人。

“家”与“户”的覆盖面是差不多的,一户人家往往就代指一个家庭,如一家一户,家喻户晓等。

“门”比“家”、“户”的覆盖面要广些,“门”指的是一座宅院,一片区域。《字书》云:“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族”比“门”、比“家”的覆盖面更要广些。“族”是诸多家庭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单位。

由此可见,《蜀记》所言“尽灭关氏家”,而没有言“尽灭关氏门”,更没有言“尽灭关氏族”,已经表明伤害最多也只是限定于某个“关氏家”之内,又何谈逃离荆州避居乡下的关平族裔,耳口相传于民间享誉西南的关索族裔,甚或迁居别处,恰巧避了此祸的关彝某些后代的族裔呢?

何况以当时文明程度的屠戮现象来看,“灭族”事例不必再表,因为“族”与“家”覆盖面的差距太过明显,即便“灭门”的事例也有不少可做比照。

以同时期的史书为例。《后汉书·申屠鲍郅列传》有记载:“霍光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崇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

《晋书·列传第十八》有云:“自晋兴已来,用法太严,迟速之间,辄加诛斩。一身伏法,犹可强为,今世之诛,动辄灭门。”

所以,以《蜀记》作者王隐的写史习惯及笔法,倘若关羽后裔当真有“灭门”,甚至“灭族”之祸,《蜀记》作者也必然不会有所隐讳,或者刻意缩减覆盖用词的。

更何况,按照前文所言,裴松之注引《蜀记》之时,对锺会平蜀之后,庞会某些行动的真实性都存有疑问,庞会灭绝关羽后裔的说法还能剩下多少可信度?

至于“关羽没有后裔”论调的甚嚣尘上,不理也罢,多数都只是无聊者的茶余饭后谈资罢了。谣言止于智者,仅此而已,无须再做理会。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