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吴中四士

 弯弯的河东湾 2017-11-27
原文地址:吴中四士作者:zhaiyeye

吴中四士        

 

   唐玄宗开元(713741)初年,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扬名京都内外。在《旧唐书》里,张若虚、包融均附于贺知章传,说贺与张、包“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又说“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由此观之,贺知章等四人时有过从,而以知章为其首。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以诗名天下。历任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天宝三载(744),86岁高龄的贺知章上疏还乡,请为道士,作《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白如话的二十八字,写尽离人还乡之情景,为千古绝唱。知章有独特的性格,“性放旷,善谈笑”。不以居官自傲,不以诗名自恃,因而“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工部尚书陆象先与知章为姑表兄弟,关系极好,以至陆说“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到了晚年,知章放旷的性格走向了极端,“尤加纵诞,无复规检”,嗜酒,自号“四明狂客”。他“遨游里巷,醉后属诗,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这种狂放性格,加之善草隶,因而与草圣张旭相善,可谓“习相近”了。

   张旭(生卒未详)字伯高,吴郡人,官金吾长史,世人以“张长史”呼之,大书法家。史籍描写他“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他与“遨游里巷,醉后属诗”的贺知章相仲伯,是京都的一对“狂人”。或云张旭的狂草,乃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而得其神韵。当时就有人把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舞剑,称为“三绝”。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官兖州兵曹。唐代州设六曹参军事各一人,其一为司兵,“兵曹参军事”主州之兵事,七八品的小官。神龙、开元间若虚诗名满京都,可惜流传作品甚少,《全唐诗》仅录其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脍炙人口,“孤篇压倒全唐”,为千古不朽之作。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云:“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这首诗结合题面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可惜关于他的生平材料极少,《扬州府志》上亦难觅其踪迹。

   包融,延陵(今属丹徒)人(据《唐才子传》、《常熟县志》、《丹徒县志》。《旧唐书》谓“湖州包融”,“湖州”乃“润州”之误,中华书局标点本沿之未改)。其生平事迹仅见于《唐才子传》、《嘉庆丹徒县志》等,《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三有传,录自二书。历官怀州司户、集贤院直学士(《旧唐书》)、大理司直(《唐才子传》)。除与贺知章皆有隽名外,还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并得张九龄赏识。有诗一卷行世。值得一题的是包融有二子,长子佶,历官刑部侍郎、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谨確”。次子何,曾师事孟浩然,官终起居舍人。佶、何二人亦“纵声雅逸”,颇负文才,时人称包氏父子为“三包”,足见不凡。

   “吴中四士”的籍贯包括今天的苏州、扬州、镇江及浙江的绍兴。看来,唐代“吴中”的地理概念泛指春秋时吴地,比现在所理解的“吴中”地区要大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