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有关“官”类款瓷器及官窑问题(三)

 嘉和堂 2017-11-27


欧阳希君

  

注释:

[1]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0-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汪庆正:《记上海博物馆所藏带铭定瓷》,《上海博物馆集刊》第5集122页及124页注1(认为:郑国珍《福州出土的唐五代白瓷及其窑属》文中“易”字恐系“昜”字之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舒新城等主编:《辞海》辰集2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汪庆正误为:“疆者众貌”(汪庆正:《记上海博物馆所藏带铭定瓷》,《上海博物馆集刊》第5集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冯先铭:《定窑》,《中国陶瓷·定窑》(无页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7]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2页图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08页图版67,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福建省博物馆等:《唐末五代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5期3页文字及4页线图。

[9]舒新城等主编:《辞海》辰集1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10]吕成龙:《故宫博物院藏邢窑定窑瓷器选介》,《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35页。

[11]李建毛:《大官款瓷器及相关问题小议》,《东南文化》2002年2期58页。

[1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曲阳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9期4-12页。

[14]刘福珍《定窑“孟”字款直口碗》,《文物》1999年2期96页及封三。

[1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郑国珍:《福州出土的唐五代白瓷及其窑属》,《东南文化》第三辑30-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9期9页及图一六:9、10、14,图版貳:7。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4)221页图25:1-4,文物出版社,2004年。

[1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期26页。

[20]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57-2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李振奇等:《河北临城七座唐墓》,《文物》1990年5期27页。

[22]河北省邢窑研究组:《邢窑造型装饰研究》,《河北陶瓷》1987年2期6页。

[23]李知宴:《论邢窑瓷器的发展与分期》,《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7卷80页注9,香港中文大学,1986年。

[24]王会民等:《邢窑问题新议》,《河北省考古文集》462-463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4)23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6]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211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彭善国:《试析“盈”字款瓷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1期93页。

[28]赵庆钢、张志忠主编:《千年邢窑》250页彩图,文物出版社,2007年。

[29]支广正:《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文物春秋》2006年5期45页。

[30]王会民、樊书海:《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日29日1版。

[31]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2]秦大树:《试论北方青瓷的改进和白瓷发展的分野》,《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40周年纪念文集》85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6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3]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1页。

[34]支广正:《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文物春秋》2006年5期44页。

[35]林亦秋误为“敬宗二年七月十六日”(林亦秋:《唐代宝藏——“黑石”号沉船》,《古陶瓷科学技术(6)2005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4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唐敬宗名李湛,登基后改元为宝历,仅在位三年,死后溢号为“敬宗”。可见这种不应该的误失,却常见于出版物。

[36]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1页。

[37]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2年2期107-113页。

[38]卢兆荫:《从考古发现看唐代的金银“进奉”之风》,《考古》1983年2期173-179页。

[39]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60-65页转59页。

[40]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2页。

[41]《唐大诏令集》卷八六《咸通七年大赦》,转引自葛承雍:《法门寺地宫珍宝与唐代内库》,《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造集》7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42]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六辑96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

[43]董诰等:《全唐文》卷7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4]董诰等:《全唐文》卷7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5]董诰等:《全唐文》卷7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6]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71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47]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2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

[48]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44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49]陈述:《全辽文》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

[50]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七,志第十七“百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51]中村裕一:《唐代内藏库の变容——进奉を中心に》,《侍兼山论丛》1971年4辑160-162页。

[52]冯先铭:《谈邢窑有关诸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期52页。

[53]王长启:《西安市出土“翰林”、“盈”字款邢窑白瓷罐》,《文物》2002年4期83~84页。吕成龙:《“翰林”、“盈”字款白瓷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27-32页。

[54]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0-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5]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2页。

[56]陈万里:《我对于辽墓出土几件瓷器的意见》,《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1期15页。阎万章指出河南并不见“官”字款白瓷出土,河南应是湖南之误笔(《中国陶瓷全集·17·辽代陶瓷》17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乃美联合出版,1986年)。从表四、表五中可见河南出土官、新官款白瓷19件,陈万里所言可信,并非笔误。

[57]冯先铭:《陶瓷浅说(续)》,《文物》1959年7期71页。陈万里、冯先铭:《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2期107页。

[58]刘世枢:《定窑考古札记》,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年会论文(未刊稿)。转引自穆青:《定瓷杂议》,《陈昌蔚纪念论文集》(陶瓷第二辑)88页,陈昌蔚文教基金会(台北),2003年。

[59]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31页。洲杰:《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4期243页。辽宁省博物馆、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1页。马希桂:《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窑属问题的商榷》,《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一辑51-52页,北京历史考古丛书编辑组,1983年编印。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3期70-77页。马希桂:《建国以来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简述》,《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3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齐鸿浩等:《北京出土辽白瓷与龙泉务窑关系初探》,《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92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4年编印。李辉柄:《关于“官”“新官”款白瓷产地问题的探讨》(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从为湖南生产以外,其它均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2期58页。矢部良明:《五代宋初の“官”字铭白磁について(下)——定州静志寺塔基纳入品に关连して》,《东京国立博物馆美术志》1973年267号34页。齐藤菊太朗:《庆陵出土の陶瓷片の解明——十一世纪の北宋官窑、定窑及及び林东窑白瓷高丽青瓷》,《东洋陶磁》第一卷44页,1973-1974年。杉村勇造:《陶瓷大系·40·辽の陶瓷》109页,平凡社,1974年。佐藤雅彦:《宋の白磁》,《世界陶瓷全集·12·宋》156-157页,小学馆,1977年。

[60]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314、316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之研究》,《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93-40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证的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86-39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先铭:《宋“天威军官瓶”考》,《故宫博物院院刊——建院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95年增刊54页。

[61]《热河省清理了两座辽代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148-149页。

[62]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1-4页。

[63]黑田源次、杉村勇造:《陶器全集·14·辽の陶磁》12-13页,平凡社,1958年。

[64]辽宁省博物馆文文物队:《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2期48页。

[65]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

[66]辽宁省博物馆:《辽瓷选集》112页“编后记”,文物出版社,1961年。

[67]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之研究》,《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93-40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证的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86-39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106-113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冯永谦:《辽代官窑的考古新发现——辽代官窑遗址的确定兼论辽代设窑的时间问题》,《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220-224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68]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26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69]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132-135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314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齐藤菊太朗:《辽林东窑白瓷提壶》,《世界陶瓷全集·10·宋辽篇》315页,河出书房,1955年。

[70]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34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1]关宝琮等:《辽代白瓷的研究》,1988年打印本。转引自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34页及注42,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2]鲁琪:《北京门头沟区龙泉务发现辽代瓷窑》,《文物》1978年5期26-29页。

[73]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207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4]陈万里:《写在看了基建出土文物展览的陶瓷以后》,《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95-99页。

[75]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

[76]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器的研究》(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为湖南生产以外,“官”款碟似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期92-93页。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唐墓出土“官”字款白瓷器》,《湖南考古辑刊》(2)213-214页,岳麓书社,1984年。李辉柄:《关于“官”“新官”款白瓷产地问题的探讨》(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为湖南生产以外,其它均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2期58页。

[77]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0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78]冯先铭:《近几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现况》,《景德镇陶瓷》1983年增刊(总第21期)4页。

[79]杜劲甫:《晚唐、五代南方白瓷研究初步报告》,《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0]蔡乃武:《﹤茶经·四之器﹥质疑——兼论瓯窑越窑邢窑及相互关系》,《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93页。

[81]蓝春秀:《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99年总191期100-107页。蓝春秀:《浅谈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的晚唐白瓷器》,《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8-22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2]穆青:《定瓷杂议》,《陈昌蔚纪念论文集》(陶瓷第二辑)91页,陈昌蔚文教基金会,2003年。

[83]孟繁峰:《井陉窑金代印花模子的相关问题》,《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41页。

[84]图见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20页图1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85]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86]袁南征:《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曰:“赤峰辽缸瓦窑窑址中也发现过带‘官’字款的瓷片标本”(《文博》1995年6期152页)。是毫无根据的(无资料出处),可能是将窑具误为“瓷片”。姬乃军:《关于耀州窑五代时期“官”字款青瓷的认识》曰:“上京临潢府故城的林东辽上京窑窑址,也出土有带‘官’字款的白瓷穿带壶……赤峰市缸瓦窑址内发现有带‘官’字款的支垫窑具”(《文博》1996年3期30页)。其角注8(《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2期)、9(《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4期)的原文均未言及上述内容,可知作者未读或未认真读过角注中所指之原文。因此,该文的学术态度大打折扣,不可信。

[8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53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88]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57-6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89]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2期104页。

[9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91]马希桂:《建国以来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简述》,《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34-3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92]齐鸿浩等:《北京出土辽白瓷与龙泉务窑关系初探》,《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92页,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4年编印。

[93]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唐墓出土“官”字款白瓷器》,《湖南考古辑刊》(2)213-214页,岳麓书社,1984年。

[94]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器的研究》,《文物》1984年1期92-93页。

[95]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0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96]冯先铭:《近几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现况》,《景德镇陶瓷》1983年增刊(总第21期)4页。

[97]冯先铭:《冯先铭古陶瓷论文集》318页,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年。

[98]李军:《邢台宋墓出土“官”字款瓷碗》,《文物春秋》2005年5期32页。

[99]王会民、樊书海:《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日29日1版。李振奇等:《再说邢州瓷窑》,《邢窑遗址研究》50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4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0]王蔚华:《西安出土的定窑“官”字款白瓷》,《收藏界》2008年4期79页。

[101]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147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2]蔡乃武:《﹤茶经·四之器﹥质疑——兼论瓯窑越窑邢窑及相互关系》,《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93页。

[103]蓝春秀:《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白瓷》,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99年第16卷11期106页。冯先铭说只有13件“官”款, 1件“新官”款(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发掘简报(浙江省博物馆等:《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天文图及“官”款白瓷》,《文物》1979年12期21页及图九、图版叁:4。)言:15件精制白瓷中除执壶无款外,余均有“官”、“新官”字款,但未说明“官”几件、“新官”几件,图九“‘新官’款白瓷碗”有2件。故笔者认为共有12件“官”款及2件“新官”白瓷。

[104]冷香居主人:《唐长沙窑大官款碗》,《收藏界》2005年5期100页。

[105]耿宝昌:《漫谈耀州青瓷历史名称问题》,《龙语·文物艺术》1992年2月总11期61页。

[10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上)87-91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7]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7期33-41页图一一、一二。

[108]也有人认为其时代是南朝。刘永池:《湘阴窑发现两晋至隋代官窑》,《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9日一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漫步》8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09]秦大树:《巧剜明月染春水——记一件绿釉定窑梅瓶兼谈北方绿彩瓷》(上篇),《收藏界》2006年2期73页。

[110]刘伟、程玉冰:《观台磁州窑址的铅釉器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5)200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6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1]秦大树:《钧窑花口长颈瓶的秘密》,《中国收藏》2007年4期82-86页。

[112]欧阳希君:《汝窑诸问题新考》,未刊稿。

[113]王维达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的热释光年代》,《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增刊239-257页。

[114]《热河省清理了两座辽代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148-149页。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16页。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1-4页。黑田源次、杉村勇造:《陶器全集·14·辽の陶磁》12-13页,平凡社,1958年。辽宁省博物馆:《辽瓷选集》112页“编后记”,文物出版社,1961年。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2页。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316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朱伯谦:《越窑》,《中国陶瓷·越窑》文字部分(无页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115]傅振伦:《继往开来的唐越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7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傅振伦:《中国古代制造陶瓷的规范》,《东南文化》第一辑155页,1985年。禚振西:《耀州窑唐五代陶瓷概论》,《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合刊。秦大树:《试论北方青瓷的改进和白瓷发展的分野》,《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40周年纪念文集》85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6]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

[117]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254页,岳麓书社,1986年。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林士民:《越(明)州“贡窑”之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2)199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78页,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1992年。唐炜:《试论唐宋越窑的性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39-54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

[118]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3期71页。赵自强:《谈定窑的鉴别》,《广州文博》1985年1、2期合刊110页。

[119]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16页。

[120]姬乃军:《关于耀州窑五代时期“官”字款青瓷的认识》,《文博》1996年3期29页。

[121]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1-32页。

[122]《垣斋笔衡》多数人误为《坦斋笔衡》。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7页。)、《南宋官窑断想》(《南方文物》1999年2期71页)等,已更正为“垣”。之前的为“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较可靠,作“垣”。

[123]据陶宗仪《说郛》于作者名下注:“垣斋笔衡,六卷,宋叶寘,字子真,号垣希,池州青阳人,隐居九华。”“负喧杂录,三卷,又补遗一卷,宋顾文荐,字伯举,号兰谷倦翁,崑山人。” 前书言及“中兴以来六七十载”(高宗登基于1127年,70载后应是1197年属十二世纪末)以及韩佗冑事败之事(1208年),故可信前者成书于十三世纪初之后。后书中提及赵孟坚与景定庚申(1260年)之事,故后者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可信。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97年15卷2期66页。)认为两书约为南宋中叶以后十二、十三世纪时所作,前者为十三世纪初,后者为十二世纪中晚期之后成书,可能属笔误,两书所言均有十三世纪之事。

[124]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1-34页。

[125]多数学者认为“京师自置”的北宋官窑为汝窑。笔者认为:《垣斋笔衡》的这条语焉不详的记录中,错漏不少,如“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是指两个不同事件,中兴指赵构登基的建炎元年,渡江指有赵构被金兵追遂南逃的建炎三年。邵成章在建炎二年正月十六日被除名,根本没到临安。邵局是以邵谔而得名(《永乐大典》载:“秦桧修礼乐,文太平,止专用一宦者邵谔主之,人呼为邵局”)。叶寘乃民间文人,宫廷之事不可能详悉,闻风写作、博闻强识,肯定有误。南宋人记南宋事都出现如此李戴张冠之大错,其所言北宋之事可能谬误更不在少数。所以“京师自置窑”的可能性也引起质疑。官窑不是汝窑,《武林旧事》有:“官窑、定器……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将两种产品分得很清楚,分别用了不同名称,可知不是一个品种。

[126]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105-106转104页。沙孟海:《再谈南宋官窑窑址和有关资料》,《浙江省博物馆馆刊》第1期“纪念浙江省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专辑”3-4页。

[127]李民举:《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8期19-20页。

[128]陈显求等:《郊坛官窑粗瓷和黑釉瓷》,《古陶瓷科学技术(1)1989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83-19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张翔:《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粗瓷纪实》,《古陶瓷科学技术(3)1995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386-39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窑》54页及图版四四: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30]欧阳希君:《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433页图版63-13,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

[131]王海明:《杭州考古琐谈》,《杭州考古》1990年1期。

[132]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18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133]郭葆昌:《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宋官窑瓶子歌”,《说陶》309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4]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历志》“广教寺”条。转引自汪济英:《记五代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浙江上虞县窑寺前窑址》,《文物》1963年1期47页。

[135]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九“冢墓”。转引自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8页。

[136]楼钥:《北行日录》卷一百十一“攻媿集”。转引自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8页。

[137]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三册199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8]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1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39]王光尧:《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11页。

[140]李刚:《内窑、续窑和哥哥洞窑辨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485页,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41]文献已提及哥窑窑址在杭州凤皇山下,但元至正前的文献中并无哥窑记载的只言片语。迄今宋墓中不见哥窑瓷,元墓中却屡见哥窑瓷出土。李家治《简论官哥二窑——科技研究为官、哥等窑时空定位》(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将其定位为元代哥窑。

[142]谢小成:《芜湖县东门渡唐宋陶瓷窑址的调查——兼议“宣州官窑”》,《东南文化》1991年2期213-218转112页。谢小成:《“宣州官窑”探微》,《文物研究》第十期36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3]张勇:《浅议宣州窑》,《文物研究》第十期53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4]胡欣民:《宣州窑浅见》,《文物研究》第十期50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5]黄启善主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170页图181,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6]张凯:《略谈“钦州官窑”款泥兴器》,《文物天地》2001年4期28-29页。张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古陶瓷概述》,《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2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7]王治平:《元代卵白釉瓷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辑39页及图四,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48]镇江博物馆:《镇江市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5期426、428页。

[149]席彦昭:《巩义发现一处宋代大型官窑遗址》,《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20日1版。

[150]曲永建:《从北京出土瓷片看明清官窑始末》(上),《艺术市场》2007年6期78页。笔者认为可能是将“定陵官窑”误为“定州官窑”了吧?因文物考古类资料我都要看,也关心最新研究成果,但从未闻睹“定州官窑”款识、资料。

[1151]王光尧:《清代御窑瓷器上的篆体规矩年款》,《收藏家》1999年6期6、7页及图一、二。

[152]王光尧:《元明清三代的官琉璃窑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窑制度》106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53]转引自刘兰华:《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文博》1996年3期15页。

[154]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2页。

[15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89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56]张宏明:《众里寻它千百度——揭开“宣州官窑”之谜》,《龙语·文物艺术》1991年9期36-40页。袁南征:《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文博》1995年6期150-154转144页。

[157]刘兰华:《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文博》1996年3期14-20转25页。刘兰华:《中国古代陶瓷窑址的三大类别》,《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259-27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158]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59]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3)60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南越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9期1-24页。

[16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210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62]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42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16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年来广州市古墓葬的清理和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5期22页。

[164]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4、56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165]鄂钢基建指挥部文物小组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358页及图版拾贰:1、4。

[16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3期3页。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考古》1978年6期363、365、378页。

[168]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院发掘工作队:《杨州唐城遗址1975年考古工作简报》,《文物》1977年9期16页。南京博物院:《扬州唐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3期13页。

[169]赵康民:《秦子婴墓之讹》,《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5页。

[170]赵静主编:《保定市馆藏文物精选》105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71]周欣、周长源:《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文物》1979年7期54页图二。

[172]石谷风、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1958年3期66页。葛介屏:《安徽合肥发现南唐墓》,《考古通讯》1958年7期56页。

[173]杨桂荣:《馆藏铜镜选辑》(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2期115页及图23。

[174]杨桂荣:《馆藏铜镜选辑》(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2期114页及图18。

[175]镇江博物馆:《镇江市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5期426、428页。

[17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3期43页。同时还出土“官”款白瓷盘8件。

[177]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年5期29页及图版肆:7。

[178]张增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有字瓦——兼谈白族历史上有无“白文”的问题》,《文物》1986年7期43页。

[179]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金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一辑76页及图版叁:4,北京历史考古丛书编辑组1983年编印。

[180]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29页。

[1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283-284页。

[182]高桂云:《元代“内府官物”漆盘》,《文物》1985年4期96页。

[183]宁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固原开城元代安西王府建筑遗址调查简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1期122页及图十五:3、图十六:1。

[184]古运泉:《广东高要县发现明初铜、铁铳》,《文物》1981年4期94页图三:1。

[185]彭慧萍:《大都会博物馆藏〈胡笳十八拍图〉卷“官”字烫印之断代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4期36-46页图一、二及封二。

[186]蔡子谔:《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286页图4-8,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黑白图片,不知出处,真伪莫辨。

[187]王健丽:《磁州窑器物上的诗情画意》,《收藏家》1999年5期50页彩图。笔者认为从书法角度认为有疑,“官”字从不见如此起笔收笔。

[188]乌兰察布博物馆:《和林格尔县前瓦窑沟辽、金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557-564页及图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89]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2页。

[190]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李知宴:《内丘邢窑的重大发现》,《邢窑遗址研究》264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91]北京房山良乡镇窑藏中出土元代瓷器35件,有盘和经瓶(梅瓶),底部有墨书“余或兀刺赤王余”、“内府”等字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18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黑釉梅瓶,肩部刻“内府”字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9页图七。);北京延庆窖藏出土元代漆盘,盘底朱书“内府官物”及“泰定元年三月漆匠作头徐祥天,武昌路提调官同知外家奴朝散”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18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经查,所谓墨书“内府”铭梅瓶,可能是铁褐书,且字款不是底部,是有肩部(图见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6期33页图四。)。该梅瓶与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的白瓷梅瓶款铭一样,均为“内府”,发掘者亦称釉下墨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9页图八。)

[19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南越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9期1-24页。

[19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战国中期,以后一直存在。《吕氏春秋·孟冬纪》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窮其情。”《新唐书·百官志》载:“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194]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354、3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5]也有人称:南宋官窑是“南宋宫廷的御窑厂”(王国平:《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序一》,《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9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96]林士民:《越(明)州“贡窑”之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2)199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78页,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1992年。

[197]周少华:《南宋官窑探源》,《古陶瓷科学技术(4)1999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04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198]傅振伦:《继往开来的唐越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7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傅振伦:《中国古代制造陶瓷的规范》,《东南文化》第一辑155页,1985年。

[199]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254页,岳麓书社,1986年。童兆良:《贡窑概论》,《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148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00]唐炜:《试论唐宋越窑的性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47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

[201]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

[202]任世龙:《龙泉青瓷的类型与分期试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27页注16,文物出版社,1981年。

[203]任世龙:《由秘色瓷论及唐宋“官监”问题》,《文博》1995年6期49-56页。

[204]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74-201页,西泠印社,1999年。

[205]郑嘉励:《越窑“置官监窑”史事辨析》,《东方博物》第九辑73-77页,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206]王光尧:《“监瓷窑务”官考辨》,《考古与文物》2005年1期78-80页。

[207]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74-201页,西泠印社,1999年。王光尧:《关于越窑瓷器所见“官样”铭的思考——兼释“官”、“新官”款的含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174-179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郑嘉励:《说“制样须索”》,《南宋官窑文集》88-9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08]权奎山:《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222-22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09]李建毛:《大官款瓷器及相关问题小议》,《东南文化》2002年2期54-59页;李刚:《古瓷“官”款论》,《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1-28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64年2期136页及图九。

[21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永州鹞子岭二号西汉墓》,《考古》2001年4期54页。

[2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41、43页及图二五,文物出版社,1980年。

[213]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42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4]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4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5]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6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6]李京华:《“王小”、“王大”与“大官釜”铭小考》,《华夏考古》1999年3期96-97页。

[217]据《宋会要·食货》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定、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给用……”

[218]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三”载:“邢州钜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

[219]据《元和郡县志》卷5载:“河南道贡赋,开元中河河南贡白瓷,领登封、新安、巩县……”

[220]据《吴越备史》载:“太平兴国五年,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两千事……”

[221]据赵令畴《侯鲭录》卷六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3年)

[222]据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载:“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

[223]据宋人庄季裕《鸡肋篇》卷上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3年。

[224]据《景德镇陶录》卷五载:“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天下。”

[225]据《宣和遗事》载:“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226]王光尧:《关于越窑瓷器所见“官样”铭的思考——兼释“官”、“新官”款的含义》,《中国古代官窑制度》40-4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27]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90-191页,西泠印社,1999年。

[228]吴自牧:《婪梁录》载:“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见与当行同也。然虽差役,如官司和雇支给钱米,反胜于民间雇倩工钱,而工役之辈则欢乐而任也。”

[229]岳珂:《愧郯录》有:“今世郡县官府管缮创缔,募匠庀役……其入役也,苟简钝拙,务闷其技巧,使人之不己知;务夸其工料,使人之不愿为,而亟其斥且毕也,谓之官作”。

[230]《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商税”条。

[231]王光尧:《从官手工业制度看汝窑——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1期53页。

[232]《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越》五《忠懿王世家》上。

[233]夏鼐:《西安唐墓中出土的几件三彩陶俑》,《夏鼐文集》(中)1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4]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七《六印》:杜甫《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膊,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拟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82册626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35]王建:《织锦曲》,《全唐诗》(上)卷二百九十八158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6]《宋会要辑要》崇儒七之六○,转引自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97年15卷2期73页。

[237]周斯亿等:《重修曲阳县志》卷十一“金石录上”135页,光绪三十年本。

[23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50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239]如《南丰县志》:“宋时置官监造”;《宋会要辑稿》:“山后八军伪瓷窑官”等。转引自刘兰华:《中国古代陶瓷窑址的三大类别》,《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26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240]《余姚县志》卷六引《嘉靖志》,转引自童兆良:《贡窑概论》,《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147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41]《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四十九:“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仍敕内官样,赴饶州更造之”。

[242]“重修马夔碑记”有:“时宋宣和二年庚子八月十五日中山府贩瓷器客赵仙重修记”(周斯亿等:《重修曲阳县志》卷十二125页,光绪三十年本。)

[24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3页及图版肆:1,紫禁城出报社,1987年。

[244]韩国文化财管理局等:《皇龙寺遗址发掘调查报告书(I)》245页插图9、10,1984年。

[245]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35页,资料出处为:佟柱臣:《苏联出土的有关中国考古材料》,《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1期22-27。佟先生文中未见“官”款白瓷,注10所引C·B吉谢列夫《蒙古的古代城市》(《苏联考古学》1957年2期),笔者未阅。谢先生学术严谨,应不会有误。

[246]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28-29页。

[247]《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商税”条。

 

 

分享到:
  最后修改于 2011-01-12 09:09    阅读(1129)评论(69)

  

注释:

[1]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0-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汪庆正:《记上海博物馆所藏带铭定瓷》,《上海博物馆集刊》第5集122页及124页注1(认为:郑国珍《福州出土的唐五代白瓷及其窑属》文中“易”字恐系“昜”字之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舒新城等主编:《辞海》辰集2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汪庆正误为:“疆者众貌”(汪庆正:《记上海博物馆所藏带铭定瓷》,《上海博物馆集刊》第5集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冯先铭:《定窑》,《中国陶瓷·定窑》(无页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7]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2页图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708页图版67,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福建省博物馆等:《唐末五代审知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5期3页文字及4页线图。

[9]舒新城等主编:《辞海》辰集16页,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本。

[10]吕成龙:《故宫博物院藏邢窑定窑瓷器选介》,《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35页。

[11]李建毛:《大官款瓷器及相关问题小议》,《东南文化》2002年2期58页。

[1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曲阳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9期4-12页。

[14]刘福珍《定窑“孟”字款直口碗》,《文物》1999年2期96页及封三。

[1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郑国珍:《福州出土的唐五代白瓷及其窑属》,《东南文化》第三辑30-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7]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文物》1987年9期9页及图一六:9、10、14,图版貳:7。

[1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4)221页图25:1-4,文物出版社,2004年。

[1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1期26页。

[20]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57-2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1]李振奇等:《河北临城七座唐墓》,《文物》1990年5期27页。

[22]河北省邢窑研究组:《邢窑造型装饰研究》,《河北陶瓷》1987年2期6页。

[23]李知宴:《论邢窑瓷器的发展与分期》,《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7卷80页注9,香港中文大学,1986年。

[24]王会民等:《邢窑问题新议》,《河北省考古文集》462-463页,东方出版社,1998年。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邢窑遗址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4)23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6]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211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彭善国:《试析“盈”字款瓷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1期93页。

[28]赵庆钢、张志忠主编:《千年邢窑》250页彩图,文物出版社,2007年。

[29]支广正:《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文物春秋》2006年5期45页。

[30]王会民、樊书海:《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日29日1版。

[31]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2]秦大树:《试论北方青瓷的改进和白瓷发展的分野》,《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40周年纪念文集》85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6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33]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1页。

[34]支广正:《唐代邢窑贡瓷“盈”字款研究》,《文物春秋》2006年5期44页。

[35]林亦秋误为“敬宗二年七月十六日”(林亦秋:《唐代宝藏——“黑石”号沉船》,《古陶瓷科学技术(6)2005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4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唐敬宗名李湛,登基后改元为宝历,仅在位三年,死后溢号为“敬宗”。可见这种不应该的误失,却常见于出版物。

[36]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1页。

[37]杨文山:《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2年2期107-113页。

[38]卢兆荫:《从考古发现看唐代的金银“进奉”之风》,《考古》1983年2期173-179页。

[39]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60-65页转59页。

[40]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美术史研究集刊》2002年9月第13期32页。

[41]《唐大诏令集》卷八六《咸通七年大赦》,转引自葛承雍:《法门寺地宫珍宝与唐代内库》,《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造集》76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42]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六辑96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

[43]董诰等:《全唐文》卷7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4]董诰等:《全唐文》卷7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5]董诰等:《全唐文》卷7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6]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71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47]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2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

[48]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44页,三秦出版社,1996年。

[49]陈述:《全辽文》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

[50]脱脱等:《辽史》卷四十七,志第十七“百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51]中村裕一:《唐代内藏库の变容——进奉を中心に》,《侍兼山论丛》1971年4辑160-162页。

[52]冯先铭:《谈邢窑有关诸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4期52页。

[53]王长启:《西安市出土“翰林”、“盈”字款邢窑白瓷罐》,《文物》2002年4期83~84页。吕成龙:《“翰林”、“盈”字款白瓷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27-32页。

[54]陆明华:《邢窑“盈”字以及定窑“昜定”考》,《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集260-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5]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2页。

[56]陈万里:《我对于辽墓出土几件瓷器的意见》,《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1期15页。阎万章指出河南并不见“官”字款白瓷出土,河南应是湖南之误笔(《中国陶瓷全集·17·辽代陶瓷》170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乃美联合出版,1986年)。从表四、表五中可见河南出土官、新官款白瓷19件,陈万里所言可信,并非笔误。

[57]冯先铭:《陶瓷浅说(续)》,《文物》1959年7期71页。陈万里、冯先铭:《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2期107页。

[58]刘世枢:《定窑考古札记》,中国古陶瓷研究会1997年年会论文(未刊稿)。转引自穆青:《定瓷杂议》,《陈昌蔚纪念论文集》(陶瓷第二辑)88页,陈昌蔚文教基金会(台北),2003年。

[59]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31页。洲杰:《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4期243页。辽宁省博物馆、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1页。马希桂:《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窑属问题的商榷》,《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一辑51-52页,北京历史考古丛书编辑组,1983年编印。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3期70-77页。马希桂:《建国以来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简述》,《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3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齐鸿浩等:《北京出土辽白瓷与龙泉务窑关系初探》,《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92页,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4年编印。李辉柄:《关于“官”“新官”款白瓷产地问题的探讨》(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从为湖南生产以外,其它均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2期58页。矢部良明:《五代宋初の“官”字铭白磁について(下)——定州静志寺塔基纳入品に关连して》,《东京国立博物馆美术志》1973年267号34页。齐藤菊太朗:《庆陵出土の陶瓷片の解明——十一世纪の北宋官窑、定窑及及び林东窑白瓷高丽青瓷》,《东洋陶磁》第一卷44页,1973-1974年。杉村勇造:《陶瓷大系·40·辽の陶瓷》109页,平凡社,1974年。佐藤雅彦:《宋の白磁》,《世界陶瓷全集·12·宋》156-157页,小学馆,1977年。

[60]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35、314、316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之研究》,《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93-40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证的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86-39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先铭:《宋“天威军官瓶”考》,《故宫博物院院刊——建院七十周年纪念特刊》1995年增刊54页。

[61]《热河省清理了两座辽代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148-149页。

[62]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1-4页。

[63]黑田源次、杉村勇造:《陶器全集·14·辽の陶磁》12-13页,平凡社,1958年。

[64]辽宁省博物馆文文物队:《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2期48页。

[65]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

[66]辽宁省博物馆:《辽瓷选集》112页“编后记”,文物出版社,1961年。

[67]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之研究》,《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93-40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证的考古新发现》,《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86-39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冯永谦:《“官”和“新官”字款瓷器》,《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106-113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冯永谦:《辽代官窑的考古新发现——辽代官窑遗址的确定兼论辽代设窑的时间问题》,《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220-224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68]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26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69]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132-135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314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齐藤菊太朗:《辽林东窑白瓷提壶》,《世界陶瓷全集·10·宋辽篇》315页,河出书房,1955年。

[70]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34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1]关宝琮等:《辽代白瓷的研究》,1988年打印本。转引自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34页及注42,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2]鲁琪:《北京门头沟区龙泉务发现辽代瓷窑》,《文物》1978年5期26-29页。

[73]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207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74]陈万里:《写在看了基建出土文物展览的陶瓷以后》,《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95-99页。

[75]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

[76]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器的研究》(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为湖南生产以外,“官”款碟似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期92-93页。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唐墓出土“官”字款白瓷器》,《湖南考古辑刊》(2)213-214页,岳麓书社,1984年。李辉柄:《关于“官”“新官”款白瓷产地问题的探讨》(认为:除“官”款白瓷盒为湖南生产以外,其它均为定窑产品),《文物》1984年12期58页。

[77]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0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78]冯先铭:《近几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现况》,《景德镇陶瓷》1983年增刊(总第21期)4页。

[79]杜劲甫:《晚唐、五代南方白瓷研究初步报告》,《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6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0]蔡乃武:《﹤茶经·四之器﹥质疑——兼论瓯窑越窑邢窑及相互关系》,《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93页。

[81]蓝春秀:《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99年总191期100-107页。蓝春秀:《浅谈临安水邱氏墓出土的晚唐白瓷器》,《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8-22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82]穆青:《定瓷杂议》,《陈昌蔚纪念论文集》(陶瓷第二辑)91页,陈昌蔚文教基金会,2003年。

[83]孟繁峰:《井陉窑金代印花模子的相关问题》,《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41页。

[84]图见李红军:《辽代陶瓷鉴定与鉴赏》20页图15,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85]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86]袁南征:《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曰:“赤峰辽缸瓦窑窑址中也发现过带‘官’字款的瓷片标本”(《文博》1995年6期152页)。是毫无根据的(无资料出处),可能是将窑具误为“瓷片”。姬乃军:《关于耀州窑五代时期“官”字款青瓷的认识》曰:“上京临潢府故城的林东辽上京窑窑址,也出土有带‘官’字款的白瓷穿带壶……赤峰市缸瓦窑址内发现有带‘官’字款的支垫窑具”(《文博》1996年3期30页)。其角注8(《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2期)、9(《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调查记》,《考古》1973年4期)的原文均未言及上述内容,可知作者未读或未认真读过角注中所指之原文。因此,该文的学术态度大打折扣,不可信。

[8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53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88]彭善国:《辽代陶瓷的考古学研究》57-6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89]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2期104页。

[9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91]马希桂:《建国以来北京辽墓和塔基出土白瓷简述》,《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34-35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92]齐鸿浩等:《北京出土辽白瓷与龙泉务窑关系初探》,《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四辑92页,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1994年编印。

[93]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唐墓出土“官”字款白瓷器》,《湖南考古辑刊》(2)213-214页,岳麓书社,1984年。

[94]高至喜:《长沙出土唐五代白瓷器的研究》,《文物》1984年1期92-93页。

[95]明堂山考古队:《临安县唐水邱氏墓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10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96]冯先铭:《近几年中国古陶瓷研究现况》,《景德镇陶瓷》1983年增刊(总第21期)4页。

[97]冯先铭:《冯先铭古陶瓷论文集》318页,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年。

[98]李军:《邢台宋墓出土“官”字款瓷碗》,《文物春秋》2005年5期32页。

[99]王会民、樊书海:《邢窑遗址考古发掘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0日29日1版。李振奇等:《再说邢州瓷窑》,《邢窑遗址研究》509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4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00]王蔚华:《西安出土的定窑“官”字款白瓷》,《收藏界》2008年4期79页。

[101]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147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2]蔡乃武:《﹤茶经·四之器﹥质疑——兼论瓯窑越窑邢窑及相互关系》,《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193页。

[103]蓝春秀:《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白瓷》,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999年第16卷11期106页。冯先铭说只有13件“官”款, 1件“新官”款(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发掘简报(浙江省博物馆等:《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天文图及“官”款白瓷》,《文物》1979年12期21页及图九、图版叁:4。)言:15件精制白瓷中除执壶无款外,余均有“官”、“新官”字款,但未说明“官”几件、“新官”几件,图九“‘新官’款白瓷碗”有2件。故笔者认为共有12件“官”款及2件“新官”白瓷。

[104]冷香居主人:《唐长沙窑大官款碗》,《收藏界》2005年5期100页。

[105]耿宝昌:《漫谈耀州青瓷历史名称问题》,《龙语·文物艺术》1992年2月总11期61页。

[10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上)87-91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7]陕西省博物馆、礼泉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7期33-41页图一一、一二。

[108]也有人认为其时代是南朝。刘永池:《湘阴窑发现两晋至隋代官窑》,《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9日一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漫步》8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09]秦大树:《巧剜明月染春水——记一件绿釉定窑梅瓶兼谈北方绿彩瓷》(上篇),《收藏界》2006年2期73页。

[110]刘伟、程玉冰:《观台磁州窑址的铅釉器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5)200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6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1]秦大树:《钧窑花口长颈瓶的秘密》,《中国收藏》2007年4期82-86页。

[112]欧阳希君:《汝窑诸问题新考》,未刊稿。

[113]王维达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的热释光年代》,《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增刊239-257页。

[114]《热河省清理了两座辽代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3期148-149页。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16页。金毓黻:《略论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考古通讯》1956年4期1-4页。黑田源次、杉村勇造:《陶器全集·14·辽の陶磁》12-13页,平凡社,1958年。辽宁省博物馆:《辽瓷选集》112页“编后记”,文物出版社,1961年。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2页。冯先铭:《有关临安钱宽墓出土“官”、“新官”款白瓷问题》,《文物》1979年12期27页。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316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朱伯谦:《越窑》,《中国陶瓷·越窑》文字部分(无页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115]傅振伦:《继往开来的唐越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7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傅振伦:《中国古代制造陶瓷的规范》,《东南文化》第一辑155页,1985年。禚振西:《耀州窑唐五代陶瓷概论》,《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合刊。秦大树:《试论北方青瓷的改进和白瓷发展的分野》,《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40周年纪念文集》852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6]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

[117]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254页,岳麓书社,1986年。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林士民:《越(明)州“贡窑”之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2)199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78页,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1992年。唐炜:《试论唐宋越窑的性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39-54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

[118]李辉柄:《定窑的历史以及与邢窑的关系》,《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3期71页。赵自强:《谈定窑的鉴别》,《广州文博》1985年1、2期合刊110页。

[119]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16页。

[120]姬乃军:《关于耀州窑五代时期“官”字款青瓷的认识》,《文博》1996年3期29页。

[121]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1-32页。

[122]《垣斋笔衡》多数人误为《坦斋笔衡》。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7页。)、《南宋官窑断想》(《南方文物》1999年2期71页)等,已更正为“垣”。之前的为“坦”。《四库全书》(文渊阁本)较可靠,作“垣”。

[123]据陶宗仪《说郛》于作者名下注:“垣斋笔衡,六卷,宋叶寘,字子真,号垣希,池州青阳人,隐居九华。”“负喧杂录,三卷,又补遗一卷,宋顾文荐,字伯举,号兰谷倦翁,崑山人。” 前书言及“中兴以来六七十载”(高宗登基于1127年,70载后应是1197年属十二世纪末)以及韩佗冑事败之事(1208年),故可信前者成书于十三世纪初之后。后书中提及赵孟坚与景定庚申(1260年)之事,故后者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可信。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97年15卷2期66页。)认为两书约为南宋中叶以后十二、十三世纪时所作,前者为十三世纪初,后者为十二世纪中晚期之后成书,可能属笔误,两书所言均有十三世纪之事。

[124]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1-34页。

[125]多数学者认为“京师自置”的北宋官窑为汝窑。笔者认为:《垣斋笔衡》的这条语焉不详的记录中,错漏不少,如“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是指两个不同事件,中兴指赵构登基的建炎元年,渡江指有赵构被金兵追遂南逃的建炎三年。邵成章在建炎二年正月十六日被除名,根本没到临安。邵局是以邵谔而得名(《永乐大典》载:“秦桧修礼乐,文太平,止专用一宦者邵谔主之,人呼为邵局”)。叶寘乃民间文人,宫廷之事不可能详悉,闻风写作、博闻强识,肯定有误。南宋人记南宋事都出现如此李戴张冠之大错,其所言北宋之事可能谬误更不在少数。所以“京师自置窑”的可能性也引起质疑。官窑不是汝窑,《武林旧事》有:“官窑、定器……及大食玻璃、官窑等瓶……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将两种产品分得很清楚,分别用了不同名称,可知不是一个品种。

[126]沙孟海:《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105-106转104页。沙孟海:《再谈南宋官窑窑址和有关资料》,《浙江省博物馆馆刊》第1期“纪念浙江省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专辑”3-4页。

[127]李民举:《宋官窑论稿》,《文物》1994年8期19-20页。

[128]陈显求等:《郊坛官窑粗瓷和黑釉瓷》,《古陶瓷科学技术(1)1989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83-19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年。张翔:《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的粗瓷纪实》,《古陶瓷科学技术(3)1995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386-390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窑》54页及图版四四: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30]欧阳希君:《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433页图版63-13,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年。

[131]王海明:《杭州考古琐谈》,《杭州考古》1990年1期。

[132]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186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133]郭葆昌:《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宋官窑瓶子歌”,《说陶》309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4]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历志》“广教寺”条。转引自汪济英:《记五代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浙江上虞县窑寺前窑址》,《文物》1963年1期47页。

[135]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九“冢墓”。转引自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8页。

[136]楼钥:《北行日录》卷一百十一“攻媿集”。转引自李刚:《宋代官窑探索》,《东南文化》1996年1期108页。

[137]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三册199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8]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1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39]王光尧:《杭州老虎洞瓷窑遗址对研究官、哥窑的启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11页。

[140]李刚:《内窑、续窑和哥哥洞窑辨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三辑485页,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141]文献已提及哥窑窑址在杭州凤皇山下,但元至正前的文献中并无哥窑记载的只言片语。迄今宋墓中不见哥窑瓷,元墓中却屡见哥窑瓷出土。李家治《简论官哥二窑——科技研究为官、哥等窑时空定位》(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将其定位为元代哥窑。

[142]谢小成:《芜湖县东门渡唐宋陶瓷窑址的调查——兼议“宣州官窑”》,《东南文化》1991年2期213-218转112页。谢小成:《“宣州官窑”探微》,《文物研究》第十期36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3]张勇:《浅议宣州窑》,《文物研究》第十期53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4]胡欣民:《宣州窑浅见》,《文物研究》第十期50页,黄山书社,1995年。

[145]黄启善主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170页图181,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6]张凯:《略谈“钦州官窑”款泥兴器》,《文物天地》2001年4期28-29页。张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古陶瓷概述》,《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2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47]王治平:《元代卵白釉瓷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辑39页及图四,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48]镇江博物馆:《镇江市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5期426、428页。

[149]席彦昭:《巩义发现一处宋代大型官窑遗址》,《中国文物报》1994年11月20日1版。

[150]曲永建:《从北京出土瓷片看明清官窑始末》(上),《艺术市场》2007年6期78页。笔者认为可能是将“定陵官窑”误为“定州官窑”了吧?因文物考古类资料我都要看,也关心最新研究成果,但从未闻睹“定州官窑”款识、资料。

[1151]王光尧:《清代御窑瓷器上的篆体规矩年款》,《收藏家》1999年6期6、7页及图一、二。

[152]王光尧:《元明清三代的官琉璃窑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官窑制度》106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53]转引自刘兰华:《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文博》1996年3期15页。

[154]庄严:《北宋汴京无官窑瓷器说》,《故宫学术季刊》1985年3卷1期32页。

[15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89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156]张宏明:《众里寻它千百度——揭开“宣州官窑”之谜》,《龙语·文物艺术》1991年9期36-40页。袁南征:《重新认识官窑——关于官窑概念的探讨》,《文博》1995年6期150-154转144页。

[157]刘兰华:《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文博》1996年3期14-20转25页。刘兰华:《中国古代陶瓷窑址的三大类别》,《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259-27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158]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59]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3)60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60]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南越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9期1-24页。

[16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210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62]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42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16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年来广州市古墓葬的清理和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5期22页。

[164]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4、56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165]鄂钢基建指挥部文物小组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358页及图版拾贰:1、4。

[16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3期3页。

[1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考古》1978年6期363、365、378页。

[168]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院发掘工作队:《杨州唐城遗址1975年考古工作简报》,《文物》1977年9期16页。南京博物院:《扬州唐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3期13页。

[169]赵康民:《秦子婴墓之讹》,《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5页。

[170]赵静主编:《保定市馆藏文物精选》105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71]周欣、周长源:《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文物》1979年7期54页图二。

[172]石谷风、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1958年3期66页。葛介屏:《安徽合肥发现南唐墓》,《考古通讯》1958年7期56页。

[173]杨桂荣:《馆藏铜镜选辑》(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2期115页及图23。

[174]杨桂荣:《馆藏铜镜选辑》(八),《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2期114页及图18。

[175]镇江博物馆:《镇江市东晋晋陵罗城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86年5期426、428页。

[17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3期43页。同时还出土“官”款白瓷盘8件。

[177]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年5期29页及图版肆:7。

[178]张增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有字瓦——兼谈白族历史上有无“白文”的问题》,《文物》1986年7期43页。

[179]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金墓发掘简报》,《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一辑76页及图版叁:4,北京历史考古丛书编辑组1983年编印。

[180]张宁:《记元大都出土文物》,《考古》1972年6期29页。

[1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西绦胡同和后桃园的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3年5期283-284页。

[182]高桂云:《元代“内府官物”漆盘》,《文物》1985年4期96页。

[183]宁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宁夏固原开城元代安西王府建筑遗址调查简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1期122页及图十五:3、图十六:1。

[184]古运泉:《广东高要县发现明初铜、铁铳》,《文物》1981年4期94页图三:1。

[185]彭慧萍:《大都会博物馆藏〈胡笳十八拍图〉卷“官”字烫印之断代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4期36-46页图一、二及封二。

[186]蔡子谔:《磁州窑审美文化研究》286页图4-8,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黑白图片,不知出处,真伪莫辨。

[187]王健丽:《磁州窑器物上的诗情画意》,《收藏家》1999年5期50页彩图。笔者认为从书法角度认为有疑,“官”字从不见如此起笔收笔。

[188]乌兰察布博物馆:《和林格尔县前瓦窑沟辽、金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557-564页及图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89]辽宁省博物馆、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发掘小组:《法库叶茂台辽墓记略》,《文物》1975年12期32页。

[190]贾成惠:《浅谈邢窑的款识》,《邢窑遗址研究》5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李知宴:《内丘邢窑的重大发现》,《邢窑遗址研究》264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191]北京房山良乡镇窑藏中出土元代瓷器35件,有盘和经瓶(梅瓶),底部有墨书“余或兀刺赤王余”、“内府”等字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18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黑釉梅瓶,肩部刻“内府”字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9页图七。);北京延庆窖藏出土元代漆盘,盘底朱书“内府官物”及“泰定元年三月漆匠作头徐祥天,武昌路提调官同知外家奴朝散”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18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经查,所谓墨书“内府”铭梅瓶,可能是铁褐书,且字款不是底部,是有肩部(图见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6期33页图四。)。该梅瓶与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的白瓷梅瓶款铭一样,均为“内府”,发掘者亦称釉下墨书(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北京后英房元代居住遗址》,《考古》1972年6期9页图八。)

[192]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州南越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9期1-24页。

[19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战国中期,以后一直存在。《吕氏春秋·孟冬纪》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窮其情。”《新唐书·百官志》载:“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

[194]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354、3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5]也有人称:南宋官窑是“南宋宫廷的御窑厂”(王国平:《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序一》,《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9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196]林士民:《越(明)州“贡窑”之研究》,《古陶瓷科学技术(2)1992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78页,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会,1992年。

[197]周少华:《南宋官窑探源》,《古陶瓷科学技术(4)1999年国际讨论会论文集》404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198]傅振伦:《继往开来的唐越窑》,《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73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傅振伦:《中国古代制造陶瓷的规范》,《东南文化》第一辑155页,1985年。

[199]牟永抗、任世龙:《“官”、“哥”,简论》,《湖南考古辑刊》第三辑254页,岳麓书社,1986年。童兆良:《贡窑概论》,《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148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00]唐炜:《试论唐宋越窑的性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47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

[201]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1-14页。

[202]任世龙:《龙泉青瓷的类型与分期试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127页注16,文物出版社,1981年。

[203]任世龙:《由秘色瓷论及唐宋“官监”问题》,《文博》1995年6期49-56页。

[204]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74-201页,西泠印社,1999年。

[205]郑嘉励:《越窑“置官监窑”史事辨析》,《东方博物》第九辑73-77页,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206]王光尧:《“监瓷窑务”官考辨》,《考古与文物》2005年1期78-80页。

[207]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74-201页,西泠印社,1999年。王光尧:《关于越窑瓷器所见“官样”铭的思考——兼释“官”、“新官”款的含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五)“2002越窑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174-179页,杭州出版社,2002年。郑嘉励:《说“制样须索”》,《南宋官窑文集》88-9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208]权奎山:《关于唐宋瓷器上的“官”和“新官”字款问题》,《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222-229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09]李建毛:《大官款瓷器及相关问题小议》,《东南文化》2002年2期54-59页;李刚:《古瓷“官”款论》,《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71-280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64年2期136页及图九。

[21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永州鹞子岭二号西汉墓》,《考古》2001年4期54页。

[2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41、43页及图二五,文物出版社,1980年。

[213]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42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4]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4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5]刘勤主编:《仪征出土文物集粹》56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

[216]李京华:《“王小”、“王大”与“大官釜”铭小考》,《华夏考古》1999年3期96-97页。

[217]据《宋会要·食货》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定、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给用……”

[218]据《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三”载:“邢州钜鹿郡,上。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丝布、磁器……”

[219]据《元和郡县志》卷5载:“河南道贡赋,开元中河河南贡白瓷,领登封、新安、巩县……”

[220]据《吴越备史》载:“太平兴国五年,王进朝谢于崇德殿,复上金装定器两千事……”

[221]据赵令畴《侯鲭录》卷六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唐时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3年)

[222]据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载:“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

[223]据宋人庄季裕《鸡肋篇》卷上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一》,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影印本,1983年。

[224]据《景德镇陶录》卷五载:“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名天下。”

[225]据《宣和遗事》载:“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226]王光尧:《关于越窑瓷器所见“官样”铭的思考——兼释“官”、“新官”款的含义》,《中国古代官窑制度》40-4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227]郑建华:《越窑贡瓷与相关问题》,《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0周年论文集》190-191页,西泠印社,1999年。

[228]吴自牧:《婪梁录》载:“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见与当行同也。然虽差役,如官司和雇支给钱米,反胜于民间雇倩工钱,而工役之辈则欢乐而任也。”

[229]岳珂:《愧郯录》有:“今世郡县官府管缮创缔,募匠庀役……其入役也,苟简钝拙,务闷其技巧,使人之不己知;务夸其工料,使人之不愿为,而亟其斥且毕也,谓之官作”。

[230]《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商税”条。

[231]王光尧:《从官手工业制度看汝窑——兼论宋代的官府窑业制,度》,《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1期53页。

[232]《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越》五《忠懿王世家》上。

[233]夏鼐:《西安唐墓中出土的几件三彩陶俑》,《夏鼐文集》(中)1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4]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七《六印》:杜甫《瘦马行》“细看六印带官字”。考《唐六典》,凡在牧马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膊,以监名印印尾侧。二岁以“飞”字印印左髀膊,细马、次马以“龙形”印印项左;送拟尚乘者印“三花”;及“飞”字印外,又有“风”字印官马;赐人者以“赐”字印;配诸军及充传送驿者以“出”字印。印凡八,(此云六印,意赐配者不在数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82册626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235]王建:《织锦曲》,《全唐诗》(上)卷二百九十八158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6]《宋会要辑要》崇儒七之六○,转引自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97年15卷2期73页。

[237]周斯亿等:《重修曲阳县志》卷十一“金石录上”135页,光绪三十年本。

[238]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250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239]如《南丰县志》:“宋时置官监造”;《宋会要辑稿》:“山后八军伪瓷窑官”等。转引自刘兰华:《中国古代陶瓷窑址的三大类别》,《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26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240]《余姚县志》卷六引《嘉靖志》,转引自童兆良:《贡窑概论》,《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147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41]《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四十九:“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仍敕内官样,赴饶州更造之”。

[242]“重修马夔碑记”有:“时宋宣和二年庚子八月十五日中山府贩瓷器客赵仙重修记”(周斯亿等:《重修曲阳县志》卷十二125页,光绪三十年本。)

[24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3页及图版肆:1,紫禁城出报社,1987年。

[244]韩国文化财管理局等:《皇龙寺遗址发掘调查报告书(I)》245页插图9、10,1984年。

[245]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35页,资料出处为:佟柱臣:《苏联出土的有关中国考古材料》,《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1期22-27。佟先生文中未见“官”款白瓷,注10所引C·B吉谢列夫《蒙古的古代城市》(《苏联考古学》1957年2期),笔者未阅。谢先生学术严谨,应不会有误。

[246]谢明良《有关“官”和“新官”款白瓷官字涵义的几个问题》,《故宫学术季刊》1987年5卷2期28-29页。

[247]《宋史》卷一百八十六《志》第一百三十九《食货》(下)八“商税”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