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砗磲”[chē qú]

 厚朴康德 2017-11-27
     “砗磲”[chē qú]一名始于汉代,因为外壳表面凹凸不平的沟槽,好似古时车轮留下的印辙,于是被形象的称为“车渠”。后人因其石灰质外壳坚如磐石,便加上“石”字偏旁写作“砗磲”。砗磲是对双壳纲、砗磲科贝类的统称,它们大多其貌不扬,可当它们在海水中张开双壳时,便会显露出五彩夺目并带有奇幻花纹的外套膜,海蓝、翠绿、金黄、棕红,潜水时你或许曾被它们吸引过,那一个个仿佛来自于海底的色彩绚丽的吻。

砗磲通常生活在平坦的砂质海底或珊瑚礁中,太平洋地区常见的砗磲包括大砗磲、长砗磲、鳞砗磲、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五种,其中番红砗磲体型较小,壳长一般只有15厘米左右;长砗磲的分布范围最广;而大砗磲则是砗磲家族里体型最大的一种。大砗磲T. gigas俗称巨蚌、库氏砗磲,栖息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我国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周边。大砗磲有着经典的蚌类身形,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有五条粗大的覆瓦状放射肋,因此,大砗磲在台湾地区有时也被俗称为“五爪贝”。

大砗磲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双壳贝类,它们的平均壳宽1.2米,重量超过200公斤,是当之无愧的“贝王”。早在1521年,欧洲探险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就在它的航海日志重详细描述了这个神奇的物种。最大的个体记录是1817年在苏门达腊岛西北海岸发现的一只大砗磲,它的壳宽长达137厘米,重量超过230公斤,这只巨型的砗磲如今陈列在北爱尔兰的一间博物馆中。大砗磲一般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珊瑚礁石之间。幼年时,它们会伸出强有力的丝足,将自己牢牢固定在珊瑚礁间或砂质海底,成年后的大砗磲丝足孔闭合,因此也不再挪窝,随着身体不断长大,整个壳体就慢慢嵌入珊瑚礁或海底缝隙里,只露出朝上的壳口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大砗磲可以依靠海水将浮游生物带入身体里消化吸收,此外,它们体内共生的微小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也能为成年砗磲提供大量养分。白天,大砗磲会张开贝壳,露出外套膜,外套膜边缘的特殊结构能聚合摄入水中的光线,帮助虫黄藻们大量繁殖,砗磲为虫黄藻提供氨氮化合物和二氧化碳,而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碳类化合物供养大砗磲,巨贝和微小藻类始终保持着这种互惠共生关系。正因如此,大砗磲能在“贫瘠”的热带珊瑚礁海域成长体长超过一米的大块头。大砗磲的寿命很长,可以活上一百年。巨大的身形一度使人们觉得它们十分危险,然而大砗磲并不具有攻击性,它们闭合双壳的力量虽然惊人,但这只是一种防御行为,而且闭合前必须排去海水,因此过程十分缓慢。成年大砗磲几乎是唯一无法完全紧闭双壳的贝类。

小型砗磲的贝肉常被当成美味,在日本、法国、东南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小型砗磲活体一直被作为食用贝类;各种砗磲的外套膜色彩绚丽,这使得人工培育的小型砗磲在水族市场上人气颇高;大型砗磲的外壳不仅被当作各种工具,也是装饰材料和工艺品的原料;大砗磲厚重的外壳也给这个物种带来了沉重的命运。砗磲壳自古被视为宝物,清朝二品以上官员的朝珠,就是由砗磲壳穿制而成的。

大砗磲壳不仅易于加工,并且纯白洁净,于是和珊瑚、珍珠、琥珀一同被西方誉为四大有机宝石;砗磲壳在佛教中还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等并称“佛家七宝”,因此常被制作成佛珠手串;砗磲残壳,经过一定年限地质压力,会产生一种“玉化”现象,再经过切割打磨便成为身价不凡的珠宝;我国砗磲工艺品的需求极其旺盛,正因如此,大砗磲活体和残壳也就成为了人们贪婪捕捞的目标。砗磲科所有的物种都在CITES目录中,大砗磲在我国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或是因为拉动地方经济或是因为文化传承,砗磲的贸易依旧。

为了满足暴利的砗磲贸易,许多渔民在海南和越南等地大肆捕捞大砗磲,如今我国南海的大砗磲已经所剩无几。因为砗磲的生长特性,捕捞过程常需要挖凿和吹沙等粗暴作业,捕捞砗磲不仅仅伤害了砗磲这个物种本身,还严重损害了珊瑚礁生态系统,采挖后的海域常常会变成一片死寂的“白色沙漠”。#V影响力峰会# @果壳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