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擫与外拓,是用笔,也是字法和章法。(视频)

 用口叟 2017-11-27

独立握手的男子/waldiwkl

帮主:“每个字,甚至每一笔,都可以像一个人一样,有姿态。”



最近常有书友对结字产生疑问,但其相关的知识着实庞大,它不仅关系到汉字的造字原理,又与空间美学有很大关系,确实难以像笔法那样简单的概括。但好在,相对于笔法来说,结字的问题很直观,便于描述,因此,今日从“内擫和外拓”的角度来做一分析,或许对诸位有所启发。


1.内擫外拓,最早说的是用笔的,元代袁裒的《总论书家》中认为,王羲之的用笔内擫,所以森严有法度,王献之的用笔外拓,所以散朗多姿态。


▲三希帖


2.从用笔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内擫笔法源自隶书的翻折用笔,外拓笔法来自篆书的圆转用笔。


3.如果假定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正方形的外框,外框中间有一个圆心,那么内擫用笔就是“走圆心”的迂回式行笔,而外拓用笔则是“绕圆心”的环转用笔。



4.因此有人有根据上述理由,划分了内擫与外拓用笔的两大体系,王羲之一脉为内擫笔法,后继有欧阳询、褚遂良,直到明代的张瑞图为内擫极则。王献之一脉为外拓笔法,下启颜真卿、苏轼,直到清代的何绍基为外拓极则。


▲张瑞图 行书 局部


5.《书法有法》中考证,内擫和外拓是两种用笔手势,内擫时,掌心向书者,外拓时,掌心向外框。而内擫与外拓是连续书写过程中随时调换的手势,故无单独使用之法,在于保持连续书写。


6.就结字而言,内擫与外拓更为明显,内擫之字,如同圆心有“吸附力”一般,将线条全向圆心“拱”去。外拓之字,又如圆心有“排斥力”一般,将线条全向外框“拱”去。


▲《雁塔圣教序》 “开”字


7.从传统的“向背”理论而言,内擫者相背,外拓者相向。犹如人之站立关系(假如人都有点驼背)。但其实,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某一字之内,就存在即内擫又外拓的造型。


▲《颜勤礼碑》 “开”字


8.由此,又因为画面焦点的不同,内擫焦点中心处密实,外拓焦点中心出空灵,最典型者,如褚遂良之于颜真卿。


▲《颜勤礼碑》碑阳及碑侧


9.故,内擫字,字内密集,字外空灵;外拓字,字内空灵,字外密集。从而有笔法影响字法,由字法进而影响章法布白。


▲《雁塔圣教序》宋拓本 局部

 永徽四年(653)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0.相比之下,内擫的字更近冲和平淡,外拓的字更近飞动洒脱。


控笔班讲解视频片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