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买800万学区房难一万倍的,是永远不对孩子发脾气

 梦里白月光 2017-11-28

前几天在谈父母打孩子的文章里谈到了打孩子是无能的表现,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还是有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观点:你说得容易,你孩子乖那是你运气好,你根本不懂难管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这种就是要打。

 

对于这一类不愿做任何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想去控制孩子的父母,任何文章都是对牛弹琴,他们只会陷入无尽的抱怨:天底下最不乖的小孩怎么就被我倒霉遇上了?

 

还有一类,是有心无力的。比如经常有读者跟我表达自己的无奈,前一秒还看娃像天使,后一秒就被惹毛了,知道发脾气不好,可是总忍不住。

 

她们很不解地问:“斑马,你到底是怎么做到不对孩子发火的?”



没关系,我们都不是圣人,有脾气很正常,关键是怎么去调解,有一个正确的出口,今天的文章咱们就来谈谈情绪的自我管理。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强调过爱孩子,爱孩子是前提,没有爱,你绝不可能指望对着这些小怪兽小恶魔有耐心,但是只靠爱不行,还要有技巧。

 

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类:脾气差就是对孩子没有爱。除了爱的方式不对外,跟个人的天性也有很大关系。


 

有些人黏液质,天生好脾气,耐受性真是奇高,比如我们家老笨,很少有事情会真的惹毛他。这类人不太需要专门学习怎么控制情绪,凡事都有自己的一套节拍。

 

但是我不行,我偏胆汁质,不控制情绪很容易急。气质类型是天生的不能改,也无好坏之分,但是性格绝对是可以改变的。

 

1.改变不合理认知。

 

心理咨询里有一种方法叫【合理情绪疗法】,基本理念就是ABC。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但是在ABC理论中,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治疗的方法就是“和不合理情绪辩论”,改变不合理认知。

 

举个例子,孩子把花瓶打碎了,这就是A,“他为什么总是不听话,捣乱,搞破坏,看来不打不行了”,这就是B,而你之后的一系列发脾气打孩子行文,就是C。

 

所以你真正需要纠正的不是孩子,而是你的观念。打碎花瓶并不是错误,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已经知道了地心引力的道理,可是孩子不知道,你需要给他们时间。至于惩罚,孩子们因为喜欢这个花瓶才想去摆弄,所以还有什么比心爱的花瓶碎了更大的惩罚吗,这个惩罚已经够大,他会自责难过的。倒是你狠狠把孩子打一顿,抵消了这种内疚自责。

 

另一个不合理信念,是你想要一个百依百顺的“乖宝宝”。但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过分顺从依赖,并不是一件好事。你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磨灭他们的个性,把他们装进按照千篇一律的模具。

 

2.学会放松,给自己放个假

 

住房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养娃压力大,幼儿园不放心,食品安全不放心,教育不放心,空气质量不放心……说实话,这一届的中国父母压力太大了。久而久之,一部分压力就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所以我建议学会放松,旅行,健身,看电影,练瑜伽,冥想,找个兴趣爱好,都是很好的方式。一个杯子沉不沉,不止取决于杯子自身的重量,更取决于你拿了多久。育儿这个杯子,也许你端了太久,是时候放个假,先将它放下了。

 

特别是对于很多全职妈妈而言,要学会离开,学会“甩锅”,照顾孩子是夫妻共同的任务,你让哪个妈妈24小时无间断一个人对着孩子,她都会有崩溃的那一天。

 

对于亲自带孩子的夫妻来说,偶尔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呆几天,暂时忘掉自己为人父母的身份,享受一下难得的二人时光,也是不错的选择。

 

3.像爱自己一样爱孩子

 

怎么样,是不是看懵了:斑马,你是不是说反了,父母最爱的不是孩子吗?

 

错,每个人最爱的,其实还是自己,每个人对自己才是最宽容的。比如那些管不住脾气,一生气抬手就打孩子的,你见他什么时候一犯错误就抽自己了?你总是太轻易原谅自己,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生气孩子气一顿拳打脚踢,气消了一句“对不起,妈妈(爸爸)不该对你发脾气”。这是很多父母通常的作法。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把孩子当作自己。想想自己当年是不是就真比孩子做得更好呢,如果同样的错误自己能犯,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一次机会?

 

前几天我的朋友夭夭被她的儿子六一惹毛了,还不解地跑来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做到不发脾气的?太难了!

 

我说很简单啊,大圣一笑起来,实在太像我。我就当自己在照魔镜,穿越了,对着三十年前的自己。还气的起来吗?当然不,简直想亲亲抱抱举高高好吗,心疼地抱住胖胖的自己!

 

更多的时候,我把自己变小了,变得很小很小,跟孩子一样大,用他们的高度,他们的视角,去丈量这个世界,一切迎刃而解。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只是不知不觉都忘了。


 

5、6岁以前的孩子就是以游戏为主,什么事情在他们眼里都是玩,咬人是好玩,乱扔东西是好玩,大吵大闹还是好玩。我会和他撒开欢一起玩,在地上打滚,任他把我画成大花脸,不顾形象,不顾作为一个长辈的权威。他笑着把东西扔一地,我就笑着再跟他玩捡东西的游戏。我妈常常无奈地说:两个人来疯。

 

可是就因为这样,我们母子之间才建立起非一般的信任,我说话,他才会听。我们去动物园,他好奇敲玻璃窗,因为觉得好玩。我做出嘘的动作,告诉他不要吓到小动物,大圣立马就会笑着收起手。

 

你说这样累吗?其实把自己变成孩子,比板起一副面孔说教要轻松得多。笑是会感染的,听多了那些咯咯咯,没心没肺的笑,脾气真的会自然而然变好。当你给自己太多压力时,你活得太像个大人了。

 

带孩子有很多技巧,数不清的育儿书和公众号会教你各种方法,这些都很有用,但是当你看得足够多时,我建议你把它们烂在肚子里,然后统统忘掉,用你那颗心,贴紧孩子的心,发自内心爱他们,去听见花开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