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通识,从此发轫——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

 阿里山图书馆 2017-11-28

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宗旨,委托当时的音乐专家萧友梅到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 

萧友梅到沪后,参照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选址陶尔斐斯路(Route Dolfus,今南昌路东段)56号,办起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高校——“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学院举行开院礼,宣布成立。由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授兼教务主任。后萧友梅成为代院长。

1928年2月,虽因学校经费短缺,学校迁至霞飞路毕勋路口(淮海路)
国立音乐院在成立之初即登报招生,这在当时是新鲜事,即使是在敢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人们对此也报以观望态度,报名人数极少。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院长”的广告感召下,勉强招了二十余人。 

虽然办学之初,学生寥寥,但国立音乐院从初期便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再加上萧友梅慧眼识英才,逐渐挖掘出许多中国音乐界的可塑之才。1928年,凭借着自学的一点琵琶知识,丁善德从昆山考入学院。同年,家贫无以维系的冼星海也进入学院,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学业。

当时,萧友梅广泛联络上海乃至世界的著名音乐家,或高薪聘请或苦言相劝,将其一一网罗至自己麾下。1929年,世界著名钢琴家查哈罗夫旅居上海。为请其任教于国立音专,萧友梅多次登门拜访相邀,并将月薪提至400元(普通教授为200元)。最终,查哈罗夫出任学校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查哈罗夫的教学以严格著称,培养出诸多钢琴演奏人才,被后世誉为“中国近现代钢琴教育之父”。

除去专业课,就连国文、英文等文化课,萧友梅也多请水平深厚之人前来教学。如易韦斋、龙榆生(时为暨南大学国文系主任)等都曾任这所学校国文课的教师。

1929年,南京政府修正大学组织法,规定仅传授一种专门技术的学校都应改为专科学校,并公布了“专科学校组织法”。国立音乐院也于此时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

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出任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后,学校曾用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最终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自1927年开始,办学九十年来,上海音乐学院逐步形成了以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研究为核心,以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应用音乐为延伸的音乐艺术学科综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艺术人才,被誉为“音乐家的摇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