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西夏往事(21):中原王朝的讨伐军终于来了

 金色年华554 2017-11-28

 

 李彝超接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时候,“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朱晃建立后梁王朝那一年,北方的契丹族酋长耶律阿保基也做了契丹各部的可汗,并在大约十年后的后梁末帝贞明二年(西元916年)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契丹帝国,耶律阿保基,史称辽太祖。

  契丹帝国在建立之前,就致力于兼并漠北各部落,并通过参与中原后梁王朝和军阀之间的战争来获利。

  李彝超接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时候,契丹皇帝已经是耶律阿保基之子耶律德光了(史称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其父一样,对中原虎视眈眈很久了,加之此时的契丹帝国国力,早已经和唐末不可同日而语了。

  而早在李仁福时代,就有来自夏州的党项军士去攻打后唐的延州城,被后唐军队杀败,后唐军队追击这支党项军队,一直追到贺兰山附近。

  

  契丹帝国对后唐虎视眈眈,党项兵又骚扰后唐的州府,在地缘上,契丹帝国和定难军取得联盟的可能性又不是没有。

  这一切,从后唐明宗皇帝,到后唐的边将,或多或少都有些担忧。

  如今李仁福已死,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三月,李仁福尸骨未寒之际,明宗皇帝颁布诏书,调遣李彝超就任延州节度使,而夏州的防务,由原延州节度使安从进来负责。

  后唐明宗皇帝打算对李彝超来一招调虎离山——把李彝超调离夏州,这样,既可以消除李彝超在夏州等地的势力,又可以防止党项人勾结契丹人危害后唐朝廷。


 

 李彝超上任伊始,就遇到这么大的难题要解决。

  如果顺从后唐皇帝的旨意,那么,从李思恭到李仁福,这几代人的努力可就都付之东流了。

  但如果不顺从呢?

  当年李思恭还是拓跋思恭的时候,就日夜担心唐朝军队会来讨伐他,如今大约半个世纪过去了,定难军的历代节度使,都夹着尾巴做人,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中原皇帝出兵讨伐。

  但是,该来的,还是躲不过。

  好在,定难军的实力这么多年来多少有些增长。

  于是李彝超决定赌一把。对于明宗皇帝的诏书,李彝超表示,恕难奉诏。同时,李彝超也做好了战斗准备。

  李彝超一边调兵遣将,做好抵御后唐朝廷讨伐的准备,一边派人去党项各部落,组织联军,进行抵抗。

  党项其它部落也知道唇亡齿寒的这个道理,毕竟大唐的余威,让这些部落仍旧有些胆寒。一旦后唐夺取夏州,下一步,只怕党项其它部落也别想太平了。

 

  长兴四年七月,后唐讨伐军杀奔夏州城。

  夏州城,是五胡乱华时代,赫连夏的君主赫连勃勃所修建,城墙十分坚固。加上党项骑兵不断骚扰后唐军队的后勤补给,而后唐军队对于夏州附近的地形又并不熟悉,一时间,后唐军队攻打夏州,受了挫折。

  后唐军队感到进攻吃力,城里的李彝超也感觉坚守的吃力——如果后唐朝廷不计成本的攻打夏州,只怕,这夏州城还真守不住。

  毕竟,定难军还没强大到能以弹丸之地对抗后唐朝廷的地步。


 李彝超一面积极进行武装抵抗,一面进行攻心战,他对讨伐军高喊:夏州很穷,即便是朝廷花了大本钱攻下夏州,也得不偿失,但对于李彝超来说,自己和族人,几代人居住此地,安土重迁,还请朝廷不要强人所难。更何况,只要朝廷既往不咎,定难军将士愿意为后唐朝廷南征北战。

  也许是这些话传到了后唐明宗皇帝的耳朵里,明宗皇帝盘算了一下,确实,强攻夏州并取胜,后唐朝廷可以办到,但是,成本和收益相比,简直没得比。明宗皇帝无奈之下,命令后唐军队撤离。

  李彝超虽然顶住了后唐军队的讨伐,但也不敢得意忘形,因为他不敢保证愤怒下的后唐皇帝不会真的干出不计成本的事情来。一旦后唐皇帝真的这么干了,他可真就得考虑离开夏州找片草原去给人家放羊去了。因此,李彝超于同年十月派人去洛阳,向明宗皇帝上表请罪,明宗皇帝见李彝超还算给面子,懂规矩,故而也表示赦免李彝超抗拒朝廷之罪,并仍旧册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

 

  李彝超对后唐的这场战争,或许没讨到什么大便宜,但是,政治意义却重大:一来,李彝超多少有了点敢于和朝廷叫板的信心,二来,战胜“大唐”朝廷为他和他的后继者树立了威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