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第一部《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问世

 王志斌s1e5v8m6 2017-11-29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三十年磨一剑,今日剑出鞘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三十年磨一剑,今日剑出鞘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面世!


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宗教传入,西医学东渐,逐步展开中西医论争,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五运六气、解剖等为众矢之的,中医深受压制和排斥。更为甚者,1929年2月24日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企图消灭中医,此案随即湮灭在国民和中医界人士的抵制和声讨的浪潮中而未能得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国家的中医政策使中医枯木逢春,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中医得到历史上空前未有之发展。

1955年后中医医院(所)、中医院校、中医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经过60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建立中医医院3千余所,床位达40余万张,中医师达70余万人,中医药科研院所达100余所,中医药大学、院校达30余所,中药生产企业达3千多家。

中医的提升和发展并未给中医人体解剖学带来发展机遇,反而有倒退之趋势,咎其原因,只能是中医人士妄自菲薄。君不见,中医院校教材中的《骨伤学》、《推拿学》、《针灸学》等一概弃中医人体解剖学而全部西化,这就是明证。

我们全面地、系统地对中医典籍和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甄别、考证、诠释,最后完成编撰《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准确性及先进性,且为首创。

(一)我国第一部《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无人体解剖学学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医人体解剖学不分科之特色是中医解剖学与中医生理、病理、症状学、疾病学、治疗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脏象学为核心,与现代医学学科分类不同也是不争之事实,中医非无解剖学,而是学科分类有别之故。现今我们根据现代医学分科分类法,将中医解剖学分类成独立学科而研究,故为我国第一部《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是中医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医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基础医学的基础。正常人体解剖学是规范、专用、惯用、习用的专业名词,此专用名词区别解剖学分类的其它名词而立,而本书是中正常人体解剖学,故在前冠以中医,以示有别。


(二)全面系统的《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全面搜集中医典籍及中医人体解剖学相关联资料文献253篇,系统地按现代人体解剖学之分类编撰,体例为“概述”、“中医人体解剖学发展史”、“中医人体体表解剖学”、“中医骨学”、“中医骨度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感觉器”、“中医经络学”等八部分,既保持中医特色,也不背离现代人体解剖学分类原则,即是中医人体解剖学,又能结合西医人体解剖学知识。

(三)图文并茂的《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

本书除有近40万字的文字阐释,还收载古今中医人体解剖学图谱600余幅(针灸图谱除外),可谓集中医人体解剖学图谱之大成,图文并茂,易读、易通、易懂。

(四)囊括了中医所有解剖学名词和术语

本书将散落在各医籍中的人体解剖学名词和术语收集、整理于一体,并甄别出“正名”、“别名”、“俗名”等,且分别查询最早、最原始的出处,均编于【医籍摘要】之中,引经据典,说之有据,而无遗漏也。

(五)纠偏中医医籍中某些错误阐释

我们将搜集的中医解剖学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甄别、考证,进一步作诠释,都纳入【考据辨正】中,每章、每节、每段均有其辨正。对发现中医医籍中的错误名词及阐释都作纠正,如中医骨骼名词和数目至今未有共识,我们整理解析后统计出中医骨骼正名197块,别名168块,缺听小骨6块,基本与现代解剖学骨学相当。其他纠偏不甚枚举。关于有争议的阐释,我们也作了讨论,并予结论。

(六)采用古今度量衡标准论证中医解剖学的正确性

我们采用周代度量衡标准换算现行国家度量衡标准,分别计算中医骨度、中医脏腑等的实测值,与现代人体解剖测量值作比较,均证实古代人体解剖的实测值皆正确可靠,证明中医古代人体解剖学是真实的,而非杜撰和虚构,3千年前有如此辉煌成就,令人赞叹!

(七)中西医人体解剖学对比研究

本书的编写与体例是按现代人体解剖学分类为标准,其中中医人体体表解剖学、中医骨学、中医骨度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感觉器等内容均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对应研究,寻找其共同点,相对应地阐释,可谓是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解剖学。此外还将人体解剖学的名词和术语,相对应地标示出国际通用的拉丁文名词和英文名词。编制出我国首次“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

(八)保持中医经络学特色

中医经络学是中医解剖学中的瑰宝,是中医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单独列为一章,对经络学的循行线路进行详细考证,也对奇经八脉详尽阐释,是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医经络学的解剖学。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西医论争的焦点之一是有无中医人体解剖学,嗣后百余年无人问津,似成悬案。本研究完成我国第一部《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可望结束中西医论争之最后一役。本研究证实我国人体解剖学起源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和《难经》为其最早的代表作,后经汉唐宋的发展和充实,仅在明清时代受封建伦理思想束缚而停滞。今在党的中医政策照耀下,中医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但中医人体解剖学未能得到相应的研究和提升,鉴于此,为挖掘祖国医学遗产,并加以提高,我们经多年的努力,挖掘祖国医学中人体解剖学宝藏,让其熠熠发光。

人体解剖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石,中医人体解剖学知识渊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中,因而本书则有助于“中医读经典”之用,且为研读中医基础之必须。

现今我国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学》《经络学》《中医骨病学》《中医筋伤学》《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中医应用外科解剖学》《中医应用骨伤解剖学》《中医应用神经解剖学》《中医推拿学》等,此类教材均几乎不涉及中医人体解剖学内容,大有全盘西化之嫌,本书则有助中医院校讲授此类科目时参考,或作辅助教材之用,或作修改此类教材之资料。

本书有利于中医临床的针灸、按摩、推拿、骨科、筋伤科等医生学习和应用,因为这些科目与中医人体解剖学中的人体体表解剖学、骨学、骨度学等,特别是经络学紧密相关联,舍此则如盲人行路。
该书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8RJZA174)的支持,得以完成。同时亦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李顺保传承工作室的业绩而完成。


海陵七十六叟李顺保写于金城苔花斋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

 




内容简介


 

《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系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中医解剖学著作。全书共分八章:概述、中医解剖学简史、中医人体体表解剖学、中医骨学、中医骨度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感觉器、中医经络学。共载人体解剖图谱600余幅,图文并茂。中医解剖学名词之出处皆在【医籍摘要】中,甄别、考证、诠释均在【考据辨正】中。本书的中医解剖学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相互参照,并相应标志国际通用的人体解剖学拉丁文名词和英文名词,亦可谓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解剖学。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和中医文献研究者阅读。


      目 录

      (节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解剖学基本术语渊源(1)

一、“解剖学”中文名之由来(1)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类(1)

第二节  人体解剖学体位和解剖学一般术语(6)

一、人体解剖学体位(6)

二、人体解剖学一般术语(7)

第三节  中医人体体型分类(11)

一、五行分类法(12)

二、阴阳分类法(14)

三、肥瘦分类法(14)

四、体脂分类法(15)

第二章   中医人体解剖学发展史(19)

第一节  先秦时期(19)

一、甲骨文中出现解剖学名词(19)

二、祭祀活动的解剖(22)

三、解剖学之祖——俞跗(24)

四、心脏解剖发现有七孔窍(24)

五、《说文解字》中的解剖学名词(25)

六、《黄帝内经》——中医解剖学奠基之作(26)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31)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解剖学之补充…(31)

二、宋康王人体解剖(34)

第三节  汉唐时期(34)

一、王莽解剖发现血循环(34)

二、西汉长沙马王堆医书对解剖学的重大贡献(35)

三、外科名医华佗熟谙腹部解剖学(37)

四、民间解剖医生张秀姑(38)

五、烟萝子《内境图》系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38)

第四节  宋元时期(41)

一、欧希范五脏图(41)

二、我国第一具人体解剖学模型——《明堂铜人》(43)

三、北宋科学家沈括确立咽喉两窍(47)

四、存真图和存真环中图(48)

五、我国第一位法医学家宋慈的《宋提刑洗冤集录》……(50)

六、孙奂《玄门脉诀内照图》(53)

七、宋元绘画艺术促进解剖学图谱发展(54)

第五节   明代时期(67)

一、《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的解剖学图谱(67)

二、《针灸大成》的解剖学图谱(72)

三、《针灸聚英》所附绘解剖学图谱(78)

四、《医贯》的解剖知识(85)

五、《类经图翼》的解剖学图谱(86)

六、《医宗必读》的解剖学图谱(98)

第六节  清代时期(99)

一、《医宗金鉴》中的解剖学知识(99)

二、《疡医大全》的人体解剖知识(112)

三、清政府颁布的《检骨图格》(115)

四、《疡科会粹》的人体解剖知识(116)

五、《伤科补要》的人体解剖知识(118)

六、《释骨》之骨学(124)

七、《经穴纂要》之骨学(124)

八、《伤科汇纂》的解剖学(127)

九、解剖学家王清任和解剖学名著《医林改错(130)

十、《全身骨图考正》之骨学(137)

十一、《勉学堂针灸集成》经络穴位图谱(141)十二、我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解剖生理学专著——《中西脏腑图象合纂》(144)

十三、中西医解剖学骨学之著《中西骨格辨正》(180)

十四、参西崇中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之解剖学(180)

十五、西医东渐之解剖学的中西医融合(182)

第七节  民国时期(190)

一、中医解剖学成为中西医论争的焦点之一(190)

二、废止中医案(190)

三、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确定(190)

四、拓展中医学教育(191)

第八节  新中国时期(192)

一、中医枯木逢春(192)

二、中医解剖学停滞不前(193)

第三章  中医人体体表解剖学(196)

第一节  人体体表分部(196)

第二节  头面部(197)

第三节  胸部(246)

第四节  背部(248)

第五节  腹部(249)

第六节腰部(251)

第七节  上肢部(252)

第八节  下肢部(259)

第四章 中医骨学(263)

第一节中医骨学的命名法(263)

第二节骨骼形态(265)

第三节骨骼构造(266)

第四节头骨(268)

第五节脊柱(291)

第六节胸廓骨(311)

第七节上肢骨(321)

第八节  下肢骨(338)

第九节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361)

第五章 中医骨度学(370)

第一节骨度(370)

一、度(370)

二、骨度(372)

三、古代骨度实测值(374)

四、《灵枢经》与现代学者骨度实测值对比(378)

第二节  同身寸(389)

一、定义和概述(389)

二、同身寸分类(390)

第六章  中医脏腑学(401)

第一节  概述(401)

一、脏腑构成(401)

二、脏腑功能(401)

三、脏腑解剖学特点(401)

第二节心血管系统(402)

一、心(402)

二、我国度量衡中的“衡”(404)

三、心脏重量(405)

四、七孔三毛(405)

五、脉管(405)

六、心包(407)

第三节  呼吸系统(408)

一、鼻(408)

二、喉(411)

三、肺管(414)

四、肺(415)

第四节  消化系统(418)

一、口腔(418)

二、唇(419)

三、腭(421)

四、悬雍垂(421)

五、牙(422)

六、舌(424)

七、咽(427)

八、胃管(430)

九、胃(431)

十、膏肓(435)

十一、小肠(437)

十二、大肠(440)

十三、肝(444)

十四、胆(447)

十五、胰(450)

十六、脾(453)

第五节  泌尿系统(455)

一、肾(456)

二、肾下条(459)

三、膀胱(460)

    四、尿道(463)

    五、命门考(464)

第六节   生殖系统(466)

    一、男性生殖器(466)

    二、女性生殖器(472)

第七章 中医感觉器(480)

第一节眼(480)

第二节耳(495)

第八章  中医经络学(497)

第一节  十二经脉系统(497)

第二节  十五络脉系统(514)

第三节  十二经别系统(521)

第四节  十二经筋系统(527)

第五节  奇经八脉系统(538)

第六节  十二皮部系统(553)

第七节  经脉长度(555)

第八节  经络学讨论(558)

主要参考文献(57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