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化:知晓变化的问题

 传统文化网站 2017-11-29

第二十三卷

贵直论

知化

知晓变化的问题

 

【原文】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1。以2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

事有可以过3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4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5也,且其无伤也。今释6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7,虽胜之,其后患无央8。”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

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夫差不听。子胥两袪9高蹶10而出于廷,曰:“嗟11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12其宗庙,夫差身为擒。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13以冒14而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译文】那以勇武侍奉人的人,就是用生死侍奉人,还没有死去而谈论死亡,没有人会挑选死亡。凭借着虽然知晓,其实与不知晓是相同的。凡是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知晓事物的变化。君主中迷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变化没有来时不知晓,变化已经到来,虽然知晓,但与不知晓却是相互贯通的。

事情有的可以发生过错,有的则不可以发生过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事情,怎么能发生过错呢?这就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迷惑的君主所轻视的原因。轻视这个问题,国家怎么能够不危险?自身怎么能够不被困?危险被困的道路,身死国亡,就在于不能事先知晓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非是事先不知晓变化,劝谏而不听,所以吴国成为丘陵废墟,灾祸殃及阖庐。

吴王夫差打算征伐齐国。伍子胥说:“不可。那齐国与吴国,习俗不相同,言语不相通。我们得到齐国土地不能长住,得到他们的民众不能役使。那吴国与越国,土地相连国境相接,道路相连,习俗相同,语言相通。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能够长住,得到他们的民众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们也是这样。吴国、越国的形势不能够互相对立,越国对于吴国,譬如就像心腹之患,虽然没有发作,但伤害是深在内部的。那齐国对于吴国来说,只是疥癣之病,我们并不痛苦于它是否停止,而且它们并没有造成伤害。如今舍弃越国而征伐齐国,譬如就像畏惧老虎而去刺杀大猪,虽然取胜,但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不可。君王的命令之所以不能通行于中原各国,就是因为齐国、晋国。君王如果征伐齐国而取胜,迁徙齐国士兵以兵临晋国,晋国必然会听从命令了,这就是君王一举而征服两国,君王的命令必然通行于中原各国。”夫差认为很对,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谋划。”

伍子胥说:“上天打算灭亡吴国了,那么就会让君王作战而取胜;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那么就会让君王作战而不能取胜。”夫差不听。伍子胥两袖高高舞动而走出朝廷,说:“呜呼!吴国朝廷必然丛生荆棘了。”那夫差兴师征伐齐国,在艾陵作战,大败齐军,返回后就诛杀伍子胥。伍子胥在临死前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国人进入吴国呢?”于是自杀而死。夫差把伍子胥的尸体丢进长江中,挖下伍子胥的一只眼睛,悬挂在东门,说:“你怎么能看见越国人进入我吴国?”过了几年,越国报复吴国,攻破吴国国都,灭绝吴王世系,毁灭吴国社稷,铲平吴国宗庙,夫差被活捉。夫差临死前说:“死去的人如果地下有知,我有何面目去地下见伍子胥呢?”于是用白布盖住面部而死去。那祸患没有来到时,则不可以告知;祸患既然来到,虽然知晓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知晓惭愧面对伍子胥,不如不知晓。

【说明】本节《知化》,主要探讨的是知晓变化的问题。时间流逝,季节就会变化,季节变化,世事就会发生变化,这是谁都知晓的道理。可是世事怎样变化?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所以,从古代起,人们就依靠占卜、算命,想要了解未来如何变化。深入了解占卜、算命,就可以发现人们就是在利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生化合刑冲克害,了解其规律。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各自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只要掌握这些发展变化规律,就可以知晓未来的变化。如果知晓了未来的发展变化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如果我们不能知晓未来的发展变化,那么变化来临时,我们就不知所措了。所以,如果我们知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犯错误,如果我们不知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就会犯错误。事情有的可以发生过错,有的则不可以发生过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事情,怎么能发生过错呢?

——————————————————

【注释】1.论:(lùn)古通“抡”。《诗·大雅·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雍。”《管子·五辅》:“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管子·参患》:“故凡兵有大论。”《楚辞·七谏》:“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协材。”这里用为挑选、选择之意。

2.以:(yǐ椅)《易·师·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管子·轻重戊》:“寡人将以来离枝之民。”《论语·为政》:“不敬,何以别乎。”《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这里用为凭借、仗恃之意。

3.过:(guò呙)《诗·卫风·考槃》:“独寐寤歌,永矢弗过。”《管子·小称》:“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易·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荀子·乐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微二人,寡人几过。”这里用为错误之意。

4.恶:(wù务)《管子·小匡》:“则恶有不可者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恶识宗?”《左传·桓公十六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广韵》:“恶,安也。”这里用为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么之意。

5.已:(yǐ椅)《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管子·枢言》:“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韩非子·扬榷》:“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6.释:(shì示)《管子·霸言》:“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左传·哀公八年》:“乃请释子服何于吴。”《文子·道德》:“释道而任智者危,弃数而用才者困。”《吕氏春秋·察今》:“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国语·晋语》:“君其释申生也。”这里用为舍弃、抛弃之意。

7.猏:(jiān)古同“豜”。豜:(jian)三岁的猪,也泛指大猪。《诗·豳风·七月》:“献豜于公。”《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

8.央:(yāng)本意远,久。《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虽胜之,其后患无央。”《说文》:“央,一曰久也。”这里延伸为无穷之意。

9.袪:(qū曲)《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管子·小问》:“冠,右祛衣,走马前疾。”《左传·僖公五年》:“逾垣而走,披斩其祛。”《列子·周穆王》:“王执化人之祛。”《韩非子·难三》:“披斩其祛,文公奔翟。”《礼记·檀弓上》:“鹿裘衡长祛。”这里用为袖口之意。

10.蹶:(jué掘)《诗·小雅·十日之交》:“棸子内史,蹶维趣马。”《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蹶,动也。”陈奂传疏:“蹶训动,犹扰乱也。”《荀子·富国》:“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足部》:“蹶,又为兴起之义,与僵仆相反而相成,盖蹶者必起也。”这里用为兴起、动乱之意。

11.嗟:(jiē街)《易·节·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诗·魏风·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诗·小雅·节南山》:“民言无嘉,憯莫惩嗟。”《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鹖冠子·博选》:“乐嗟苦咄,则徒隶之人至矣。”《小尔雅·广言》:“嗟,发声也。”这里用为感叹之意。

12.夷:(yí移)《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孙子·九地》:“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吕氏春秋.似顺》:“往而夷夫。”《资治通鉴》:“芟夷大乱。”这里用为拉平、铲平之意。

13.幎:(mì密)古同“幂”,覆盖物体的巾或幔;覆盖。《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乃为幎以冒而死。”

14.冒:(mào)古代殓尸的布囊,由上下两截合成。《吕氏春秋·贵直论·知化》:“乃为幎以冒而死。”《仪礼》:“冒,缁质,长与手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